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教材共分三个课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
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物质结构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初步认识核外
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
5.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6.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所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2课时
课题2原子的结构2课时
课题3元素2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难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2.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
二、合作探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播放动画】
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手绢上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
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
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的照片。
【课堂讨论】从教材第49页图3-2和图3-3这两幅图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①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一)分子很小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
【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能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
【激趣】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对比。
(二)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演示实验】取一支试管加20mL水,滴2滴酚酞溶液,再滴加浓氨水。
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若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分组实验】
(1)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
(2)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指导实验】参与指导学生分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三)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演示】
(1)50mL水与50mL水混合;(2)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3)50mL 水与50mL酒精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家庭小实验一碗黄豆和一碗绿豆混合到一起不够两碗,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间间隔有的大、有的小,混合后间隔小的分子进入到间隔大的分子中。
【归纳总结】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材料拓展】
阿伏加德罗毕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学说的研究。
1811年他发表了题为《原子相对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原子进入化合物时数目之比的测定》的论文。
他以盖·吕萨克气体化合体积比实验为基础,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与原子概念相区别,指出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完成课件中随堂练习。
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较好地建立了学生的微粒观。
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
使
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