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方式梳理、总结提问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2. 能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驻、钞”等12 个生字。
3. 理解体会排比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尝试写一写排比句。
(教学重点)
4. 在句子中注意问号的用法,从而体会设问句的特点,并尝试写一写设问句。
(教学重点)
5. 积累与提问有关的名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准备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交流阅读体验,梳理提问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 能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驻、钞”等12 个生字。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交流平台
1. 谈话导入。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提问有了很多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温一下我们学习过的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吧。
2.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提问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学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我知道了既可以针对课文部分内
容提问,也可以针对课文全文提问。
预设2:学了《夜间飞行的秘密》,我知道了还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
的启示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预设3:学了《呼风唤雨的世纪》,我明白了阅读时,可以针对文中重点
词句提问,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预设4:学了《蝴蝶的家》,我了解到在众多的问题中要学会寻找和辨别
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3. 生生交流,梳理“交流平台”的内容。
(1)学生自读。
(2)思考:对于提问策略,课本上的四位小伙伴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的?(板书:提问策略)
小结:这四位小伙伴从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对提问策略进行了总结。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们以后要多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内容里,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本单元学习并运用了哪些提问策略,进而借助教材提供的对话对提问策略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Ⅱ识字加油站
1. 话题导入。
师:这个单元的识字加油站,我们又迎来了12 位新朋友。
让我们先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 学习课本中的前6 个字。
(1)借助拼音,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桌互说、指名说)
(3)讲一讲:这几个生字是读音相同的形近字,前面是熟字,后面注音的是生字。
它们都是形声字。
(板书:形声字)
课件出示“驻”“钞”“培”,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
预设1:“驻”:左边是马字旁,表示马车暂时停立;右边是个“主”字,提示“驻”和“主”的读音相似。
像这样的字有个共同的名字——形声字,我们就是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来区分这些同音形近的形声字。
预设2:在古代,钱多用金属制成,所以“钞”是金字旁。
预设3:带有提土旁的“培”,字义和土相关,可以组词“培土”。
通过查工具书,知道了这个字的本义是“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
后引申为“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所以还可以组词“培育”。
(4)认一认:再次指名认读生字。
(5)小结: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认识和记住更多的生字。
3. 学习课本中的后6 个字。
(1)它们是按什么规律分组的?(按偏旁)
点拨:第一组字都含有贝字旁,含有贝字旁的字一般与金钱有关。
第二组字都含有木字旁,含有木字旁的字一般与树木有关。
第三组字都含有反犬旁,含有反犬旁的字一般与动物有关。
(2)小结:借助形声字的特点,我们很快就能记住这些生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认读生字的同时,关注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理解体会排比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并尝试写一写。
2. 体会设问句的特点,并尝试写一写。
3. 积累与提问有关的名句。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Ⅰ词句段运用
1. 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第一组:◇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
◇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汽车和飞机。
第二组:◇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1)读一读,想想每组中两个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否一样。
(2)谈发现:每组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预设1: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一样。
预设2:第一组中的第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而第二句是普通陈述句。
第一组中的第一句更能突显那时候什么也没有,十分落后。
预设3:在第二组中,第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而第二句是普通陈述句。
第二组中的第一句更能突显那条狗爱叫的特点。
(板书:排比)(3)再读句子:男女生对比读。
提问:读了每组中的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
师指名回答。
(4)尝试表达。
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①我拥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关心。
我拥有父母的疼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的关心。
②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水和人烟。
车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2.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
他是去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1)读一读,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①朗读句子。
②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点拨:通过观察,发现每组句子中前面提出问题,以问号结尾,后面作出回答,以句号结尾。
(2)师总结:像这样的自问自答的句子,叫设问句。
(板书:设问)
(3)比较句子,体会表达效果。
①把每组中下面的句子与上面的原句作比较。
第一组: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人类呼风唤雨。
第二组: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第三组:
◇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
他是去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竺可桢每天去北海公园,不单是为了观赏景物,更是去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②阅读上面的句子,体会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点拨:每组中下面的句子与上面的句子相比,意思没有变化,但是上面的自问自答的句子读起来更有强调的效果。
(4)小结:自问自答的句子有很好的强调效果。
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
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写一写。
①抄写这三个设问句。
②照样子,自己也来写个设问句。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句子。
④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每组中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通过读中观察、对比判断、练写句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排比句、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Ⅱ日积月累
1. 自由读一读四句名言,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1)学生自由读,借助拼音把难读的字读正确。
(2)指名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2. 大胆质疑,帮助理解。
(1)对于这些名言,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尝试运用你学到的提问策略大胆质疑。
(2)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筛选:哪些问题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或者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
(3)面对问题,你有什么解决方法?
(4)借助查工具书等方式理解句意,说一说,互相补充。
(5)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①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意思: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
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
③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意思: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3. 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背诵,同桌抽背。
同学互评。
4. 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名言抄写在卡片上,把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板书:勤学好问)
5. 课堂小结:
(1)生交流收获。
(2)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还多角度地提出见解,这正是你们善问的结果。
这节课的内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问”。
“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
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
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中都获得了不少教益,希望我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提问策略
识字加油站形声字
词句段运用排比、设问
日积月累勤学好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语文要素来进行。
“交流平台”中复习了本单元的提问方法;“识字加油站”中扣住了形声字;“词句段运用”中把排比句和设问句当作了重点来教学;“日积月累”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词句段运用”没有进行更多的训练,学生的练习时间非常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