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的故事
第一篇:杨修之死的故事
杨修之死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
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
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
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
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
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
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
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
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
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
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
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
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
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
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
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忄享)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忄享)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悖。
(忄享)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夏侯(忄享)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
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第二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
1、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像法
教学设计:
导语:“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
仰望历史的天空,有的星辰如恒星一般永恒璀璨,有的星辰却如流星一般一划即逝,追寻这些星辰之光,或许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星空之旅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8课《杨修之死》。
一.预习检查,说一说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在《三国演义》
中,作者具有鲜明的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通过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暴政的愤怒抨击,对仁政的热烈歌颂的思想。
二.说题解文,探究思考迅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杨修是何许人也?他跟曹操是什么关系?曹操对他印象怎样?并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杨修字德祖,是曹操的行军主簿。
他是曹操的下属,之间关系不太好。
曹操对他的印象是甚忌之,甚恶之,愈恶之,大怒,欲杀修,最后终于杀了他,可见君臣关系不融恰。
2、据史书记载,杨修家族可是四世三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尉一类的大官,杨本人也是极有才华,是当时的“名士”之首,在当时文臣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在本文中他到底做了什么事,竟然使曹操不顾一切的要杀了他才肯罢修呢?
①私解鸡肋事件
②门内添活事件
③分食一盒酥事件
④揭穿梦中杀人事件
⑤密告曹丕事件
⑥教曹植出城
⑦替曹植作答教
上面的七件事,哪一件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文中怎么说?那么如果没有了这件事,杨修会不会死呢?那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借,肯定的,因为曹操杀杨修有一过程,前面他和杨修的关系变化中可见一般,杨修早晚得死。
他死的根本原因是,“杨修为人恃才
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
“恃才放旷”是他的爱好,“数犯曹操之忌”是他的表现。
我们常说,“个性决定命运”,这话看来在杨修身上找到了证明。
下面请同学们在文找一找表现杨修个性的句,并说一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归纳:正面描写动作和语言描写
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懂收敛,鲁莽,轻率。
侧面描写
夏侯惇曰人皆不知其意丕慌告吴质于是曹操以植为能植对答如流操兵败厚葬杨修
对比衬托: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有人说杨修之死纯粹是他自己找死,怨不得别人,也有人说是谁叫在他曹操手下当差,假如他在刘备手下谋职,那会有另一番作为。
那么曹操就杨修之死到底要负到少责任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文中重新解读一下曹操这个人物。
找一找文中描写曹操的句子。
课文外的练习题二
归纳: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我这里有一个疑问,本文中的曹操是个大坏人,难怪就京剧中的曹操是一个大白脸,但我们曾学过他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请一个同学背一下)里面的内容怎么看曹操都不像一个坏人,此外还有陈林,荀或的事为证,那么这里是否是矛盾的呢?
不矛盾,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常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思想倾向,这一点,我们前面讲过。
事实下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的三国时期,对统一北方结束北方人民战乱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归纳:如果说杨修恃才放旷,平时在无关痛痒的生活中耍一点小聪明,曹操还能一忍再忍,但杨修不但不收敛,还得寸进尺,竟然干涉起曹操的家族内政去了,而且让曹操再选接班人时很是苦恼,可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特别是在封建君主统治的制度下,他的死是必然的,也是早晚的,即使曹操不杀他,曹丕也不会放过他,曹丕
接班之后对曹植的待遇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
1、假如你能回到过去,你会为杨修写一个什么样的墓志铭呢?
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愿后人引以为鉴
2、杨修之死能给我们青少年哪些生活启示呢?
杨修致死的主要原因在其“恃才放旷”,“恃才放旷”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或曰人格障碍,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的青少年学生中还可以找到其影子,这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相当有害的。
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
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
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第三篇: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参考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杨聪】
〖“深度体验”式语文的三重品格〗
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的解读主要流行以下两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小聪明”说,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显然是源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一种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
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
然而,我想说,如果我们通过《杨修之
死》传达给学生的是这样一些信息,我不知道他们长大后会给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小说中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显然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是格格格不入的。
如果我们仍然站在韬光养晦的文化立场来审视杨修,那么杨修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这种缘于人治社会的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的影响。
林语堂早在《中国人之聪明》一文中指出:“中国人之聪明,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
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盖老奸巨猾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
”语堂先生可谓一语中的,直击“韬光养晦”之痛处。
因此,我在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的时候,首先尊重学生的解读,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最后再来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
其意在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笔者在执教《杨修之死》时为了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体验文本,我紧紧抓住“历史小说”这一文体特征,介入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历史上的杨修并非全是文中所写的那样,于是追问:作者为何这样写?其意在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推测,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的思维从发散中走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说故事的表层去探究故事背后隐含的深层思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再介入作者的身世(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
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
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从而让学生明白:罗贯中写杨修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写自己,在杨修身上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
在教学《杨修之死》时,我意在引导学生对杨修形象进行重新定位,理解杨修真实坦荡笔立天地的理想人格。
杨修没有被世俗的活命观遮蔽了双眼,而是一个生活在理想中的人。
你能说杨修的情怀不是诗性的吗?“诗”有着太多的内涵,真实纯净张扬理想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学生如果理解了杨修,就能浸润和激活他们的“诗性情怀”。
【重庆市忠县石宝中学刘芳】
〖提问──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金钥匙·阶梯式提问〗
有时候几个问题联成一个整体,每个问题是一级台阶;或者前面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准备,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或者前面材料是后面问题的原因,后面问题是前面材料的结果。
这时用阶梯式提问,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程序性,对于培养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处。
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根据课题引导学生提出几个他们想知道的问题;杨修是谁?谁杀了杨修?杨修犯了何罪?学生认真看完一遍课文后,轻而易举地答对了。
我跟着发出关键一问?杨修的“惑乱军心罪”能成立吗?有学生依据“今乃借惑乱军心罪杀之”极力否认。
为了让学生明确曹杨二人均有责任,我又问了二个问题:如果杨修投入刘备军中,会死吗?爱才如命、唯才是用的曹操为何因一个口号引发的小事杀了才智过人的杨修?学生随即投入了紧张的阅读和讨论中,最后终于明确了:是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合力杀了杨修!这几个问题层层铺开,环环相扣,随着一个个“扣子”的解开,学生对文章内容便彻底明白了。
【湖南省浏阳市关口中学任小红】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容量巨大〗宽带网的广告语“光的速度,海的容量”一点也不错,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需资源可以用成语“呼风唤雨”来形容,要啥有啥。
教学《杨修之死》则可以将画面切换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剧情中,再现三国时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
形象的塑造含义。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突破时空的界限。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弓延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协作互动学习〗
基本方式有小组协作互动、大班协作互动。
方法是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
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调控、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建构。
教师还要设法将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诱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师生、生生彼此都在交流和撞击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引发创新灵感的火花,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
比如教《杨修之死》一课,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
他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
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是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是卖弄小聪明,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
他的死,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
这个学生新颖的观点,对所有同学乃至老师都是一个启发,进而使大家加深了对“杨修之死主要是性格上的弱点所引致”的认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学习模式·深化拓展互动〗
丰富课后练习内容,通过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学习空间,达成学生最终的意义建构。
如学完《杨修之死》后,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围绕该课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可以是《我看杨修之死》《假如杨修在刘备手下》《杨修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浙江省台州市双语学校许平】
〖跳起创新生活的“华尔兹”·创新课堂教学〗
佛家有诗云:些微方寸千般态,几许灵根百样花。
语文教学何尝不如此,每一课的教学,都会因教师的不同而异,因学生的不同而异,因环境不同而异。
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是为了这一课,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
语文教学是流动的水,如果学生“动”起来了,那么课堂内外,那一次次预约的精彩,那一次次不期的邂逅,那一次次悄然的融合,那一次次澎湃的碰撞,必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杨修之死》,我们开展了“闯三国迷宫”活动。
这活动其实就是各组来个“三国知识大比拼”。
活动共设五个项目,分别是猜灯谜,说成语,听唱腔猜戏名,歇后语大观,人名地名知多少。
闯迷宫开始,首先是猜灯谜,我出题:“中华强盛,打《三国演义》里的一人名。
”话音刚落,第4组的徐华同学“霍”地站起来,大声叫道:“华雄。
”徐华出口就中,为第4组先拔头筹,其组员很是兴奋,而其他组同学的脸掠过一丝失落。
到猜名时,我叫各组派代表上讲台,站在各自的地盘,面对黑板,听题写答。
“曹操出生地,在现在的哪个省?”有人写浙江,有人写北京,有人写四川,有人写云南,有人写广东,有人写河北。
台下,许多人在急匆匆地翻书。
忽一人大呼“安徽、安徽”,于是台上的6人赶紧用手涂擦,都写上“安徽”……这堂课紧张激烈,活泼有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四川省泸州市天立国际学校杨骥】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教学流程巧空白〗
课堂教学都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现教学活动逻辑过程的操作顺序。
教学过程就是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
“踏花归来马蹄香”,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
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就是教学流程上的“留白”。
在《杨修之死》的拓展延伸中,我给学生这样设计:
结合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该怎么做?请深思。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
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重用。
学生深思后,在本课的知识学习之外,更学会了一种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样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教育。
【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白果初中王悠也】
〖谈谈怎样上活语文课·巧用悬念〗
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通过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悬念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和急于求知的紧迫心情。
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可先提出“杨修聪颖过人,又正值曹操用人之际,却为何被曹操所杀”的问题来设置悬念,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描写杨修的七个事件,弄清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忌之”──“恶之”──“愈恶之”──“大怒”,最后因“鸡肋”之意被杨修揭破而杀之。
从而使学生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一是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卷入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这样导入新课,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强烈的“乐学、乐知”的欲望。
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最佳教学境界,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兴趣盎然。
【天津市蓟县东二营乡中学胡艳超】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辩论观点,抛砖引玉〗
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
在教《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
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一中学王凤英】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巧用·发问要活〗
利用矛盾激活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
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种种质疑和问难。
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
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
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不以“才”字为线索(“才”──有才与忌才──乃是一条性格线,直通教学重点),而偏以“死”字为轴心(环境教学重点)展开讨论,扩大了讨论空间和训练容量。
当探讨逐渐趋于“身死因才误”(杨修有才与曹操忌才乃杨修死因)结论时,一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个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他说,曹操一向爱才重才,为了留住关羽不惜一个个大将被杀却不肯将其伤害;徐庶有才,进曹营后虽一言不发也未遭杀戮。
由于曹操广泛罗致收纳人才,曹营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说曹操是因为忌恨杨修有才而将其杀害是说不通的。
这个将怀疑直指教参的分析和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质疑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十分具有挑战意味!对此,教师当机立断,顺势把讨论推向一个新的矛盾漩涡:曹操到底忌才还是爱才?如系爱才,那么爱才的曹操为什么杀死有才的杨修?杨修身死是因为有才吗?……经教师如此一番点火煽风,推波助澜,课堂讨论异常活跃,不惟作为教学重点的人物性格瓜熟蒂落,而且事实上等于完成了作为训练重点的故事复述,效果很好,而且是多方面的。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学陈明珠】
〖运用多种渠道,挖掘文言知识,培养文言兴趣〗
文言文的教学不是孤立的,教者应该合理运用与文言文相关联的多种渠道,挖掘文言知识,利用各种渠道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