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疆吐鲁番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复习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新疆吐鲁番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复习
1.选择题
第1题.柏杨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拳击手套主要是指西方的()
A: 先进制度
B: 先进技术
C: 先进思想
D: 生活方式
【答案】B
【解答】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本题中漂亮的拳击手套肯定是指军事技术,故B正确;
制度、先进思想、生活方式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第2题.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
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 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答】A说法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排除。

B说法错误,并未完全解体排除。

C与题干无关,排除。

D依据题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可知,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正确。

故选D。

第3题.在天京城诸匠营和百工衙曾只是为满足太平天国的需要而生产,产品直接分配给各单位,不经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者除吃穿之外别无报酬。

这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B: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
C: 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的原则
D: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
【答案】B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城诸匠营和百工衙的生产、分配方式和取消市场的作法,体现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的产品分配方案,即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B项符合题意;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是土地分配的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
天下男人皆兄弟,天下女子皆姊妹是人人平等的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反映的是理想社会的目标,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4题.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扭亏为盈。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说明()A: 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
B: 经营管理方式影响民族工业发展速度
C: 洋务运动因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破产
D: 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答案】D
【解答】材料信息显示在甲午战争后,原洋务企业或转变成由私人经营的民族企业,使企业更具活力,在经营上有所起色,或积极进行内部整顿,扫除积弊,由此可见洋务企业获得了新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D。

第5题.中国近代中上有条约规定: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二亿两白银。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项。

该条约对晚清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①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②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出现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导致中国同盟会成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答】依据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二亿两白银。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项可知,该条约指的是《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②③时间符合;①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是在19世纪之前;④同盟会是在1905年成立。

故选C。

第6题.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
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故称之为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
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B
【解答】
据材料可知,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B项正确;
鸦片战争的性质已有定论,只是观点不同而已,A项错误;
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C项错误;
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D项错误。

故选B。

第7题.中国赴日留学生从1896年的13名增长到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

美国的这一议案意在()
A: 与日本争夺中国的人才
B: 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
C: 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 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答案】B
【解答】甲午战后,中国大量留学生去往日本,同时期美国提倡门户开放政策,而美国国会决定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作为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经费,这样一方面缓和中美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美式教育来影响中国留学生,进而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B正确;
当时的留学生大部分归国,因此争夺人才不是美国的诉求,排除A;
美国议案提出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而非中国,排除C;
当时日本并未独霸中国,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第8题.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

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这说明()
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答案】C
【解答】材料看不出异常缓慢,排除A;
材料不是突出缠足的社会基础深厚,排除B;
从材料可以看出一方面提倡天足,但另一方面仍然有人重视缠足现象,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期,而维新变法运动是1898年,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C。

第9题.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

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A: 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 借助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D: 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来维护民主共和,答案为C,排除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没有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B错误;
D是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条件,与材料内容不符,错误。

第10题.下表是1914—1919年中国部分统计数据。

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1914~1919年增加92万多人
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元
影响上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 西方列强侵略加剧
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答案】D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14~1919年农户数量在减少,荒地和陆军人数及军费在增加。

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9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各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导致表格现象的出现,故D项正确;
表格信息无法得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
1914~1919年处于一战时期,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有所放松,故B项错误;
小农经济与表格信息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故选D。

第11题.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
A: 中山装和旗袍
B: 长袍马褂
C: 男女礼服
D: 列宁服
【答案】A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山装和旗袍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B.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

C.男女礼服没有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D.列宁装饰向俄国学习的表现。


①分别维护了各自国家君主的权力②不同程度体现人权与法治精神
③日本的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④清朝臣民相对日本臣民更自由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答】从表格反映的对于君主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规定可以看出,两部宪法分别维护了各自国家君主的权力,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人权与法治精神,①②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实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实权;清朝臣民相对日本臣民拥有较少的自由,③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故选A。

第13题.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这样做()
A: 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B: 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C: 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D: 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答案】C
【解答】阅读材料可知,《大总统祭圣告令》是袁世凯进行尊孔复古逆流的铺垫和准备,袁世凯一系列尊孔复古逆流的行为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袁世凯这样做是想恢复旧制,并不是对君主专制政体的维护,因为帝制已然被推翻,维护无从谈起;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材料内容发生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之后。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故选C。

2.材料分析题
第14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

在秦汉帝国创立的过程中,儒法之争的实质涉及如何治国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而西汉则尊崇儒术,强调德治……(1)根据材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列举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

【答案】
(1)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
(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代表及主张:儒家: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人性善,仁政。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老子——道,天人合一,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

墨家:墨子——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治理国家。

(3)分歧:儒家强调德治,法家强调法治。

【解答】
(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可以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根据材料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以得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本小问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结合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解答即可。

(3)本小问的分歧,依据材料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强调法治,而西汉则尊崇儒术,强调德治,结合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儒家强调德治,法家强调法治。

第15题.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

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

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

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郡县制为汉代沿用。

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

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
(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罗马帝国行政区划的特点。

【答案】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
(春秋战同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特点:在征服地区设立行省: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各行政区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解答】
第16题.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拥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特岛上的山区长满了森林,提供了建造单桅商船的木材。

米诺斯人驾着这些商船,满载着来自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来自叙利亚的马和木材,来自爱琴群岛的银子、陶器和大理石,来自塞浦路斯的铜,以及自己岛上产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考古学家尼古拉•普拉东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土了宏伟的宫殿、别墅、农场、居民区和规划整齐的城市、港口设施、贯穿全岛的公路网、教堂和秩序井然的墓地。

居民的生活是相当现代化的:所有城市中心都有完备的污水排放系统、卫生设施和家庭厕所。

大量的壁画、塑像、花瓶、雕刻品,它们体现出活泼而快乐的艺术风格。

——摘编自闵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克里特文明产生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里特文明兴盛时期城市获得了怎样的发展?(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对于认识欧洲历史有什么意义?【答案】
(1)有利条件:地理环境优越;克里特人擅长航海,拥有高效能船队;对外贸易活跃;拥有丰富的物产。

(2)发展:形成了以宫殿为中心的合理布局;城市商业发达,文明程度较高;城市生活时尚,充满情趣;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

(3)意义:与周边的文明中心相互影响吸收,造就欧洲早期文明的辉煌;是古希腊文明乃至欧洲文明的源头,推进了欧洲文明的历史。

【解答】
(1)本小问的条件,依据材料一克里特岛上的山区长满了森林,提供了建造单桅商船的木材。

米诺斯人驾着这些商船,满载着来自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来自叙利亚的马和木材,来自爱琴群岛的银子、陶器和大理石,来自塞浦路斯的铜,以及自己岛上产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可以得出有利条件是地理环境优越;克里特人擅
长航海,拥有高效能船队;对外贸易活跃;拥有丰富的物产。

(2)本小问的发展,依据材料二宏伟的宫殿、别墅、农场、居民区和规划整齐的城市、港口设施、贯穿全岛的公路网、教堂和秩序井然的墓地、居民的生活是相当现代化的:‘所有城市中心都有完备的污水排放系统、卫生设施和家庭厕所。

大量的壁画、塑像、花瓶、雕刻品,它们体现出活泼而快乐的艺术风格’,结合所学可知,发展是形成了以宫殿为中心的合理布局;城市商业发达,文明程度较高;城市生活时尚,充满情趣;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

(3)本小问的意义,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与周边的文明中心相互影响吸收,造就欧洲早期文明的辉煌;是古希腊文明乃至欧洲文明的源头,推进了欧洲文明的历史。

第17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材料二西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

此制选宫,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三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出现的新选官方法,并概括它与材料二中西汉的察举制度在人才选拔要求方面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二中选官制度选拔人才的途径。

(3)在材料三中,顾炎武批判了选官制度中的什么现象?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该选官制度的作用。

【答案】
(1)方法:唯功唯贤
(或按功劳和贤能)授予官职。

相同点:选官时都注重官员才能和品德。

(2)积极作用:使一般地主子弟和少数出自社会下层的平民,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注重德才兼备,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对加强皇权、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局限:由于选拔权掌握在大官僚手中,易结成官宦集团和门阀大族,严重影响到汉政权的稳定。

(3)现象:八股取士。

积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消极作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缺乏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

【解答】
(1)根据材料一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可知战国时期出现的新选官方法。

根据材料二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可知它与西汉的察举制度在人才选拔要求方面的相同点是都注重官员才能和品德。

(2)结合所学,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评价察举制选拔人才的途径即可。

(3)根据材料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可知现象是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科举制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