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化学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O 16Na 23Cl 35.5Br 80
⒍下列用品的有效成分及用途对应错误
..的是()
A B C D
用品
有效成分NaCl Na2CO3Al(OH)3Ca(ClO)2
用途做调味品做发酵粉做抗酸药做消毒剂
⒎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2Na+O2=Na2O2
B.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l+S2-=Ag2S↓+2Cl-
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2Na2O2+2CO2=2Na2CO3+O2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2HCO3-+Ca2++2OH-=CaCO3↓+ CO32-+2H2O
⒏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
...的是()
A.分离Na 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⒐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s>Cl>P B.热稳定性:HCl>AsH3>HBr
C.还原性:As3->S2->Cl-D.酸性:H3AsO4>H2SO4>H3PO4
⒑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①中的物质②中的物质预测①的现象
A 淀粉KI溶液浓硝酸无明显变化
B 酚酞溶液浓盐酸无明显变化
C AlCl3溶液浓氨水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饱和氯水红纸条褪色
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
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
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
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⒓人工光合作用能够借助太阳能,用CO2和H2O制备化学原料。
下图是通过人工光合作用制备HCOOH
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A.该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催化剂a表面发生氧化反应,有O2产生
C.催化剂a附近酸性减弱,催化剂b附近酸性增强
D.催化剂b表面的反应是CO2+2H++2e-=HCOOH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80分)
25.(13分)直接排放含SO 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
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 2。
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 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
⑵在钠碱循环法中,Na 2SO 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 溶液吸收SO 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⑶吸收液吸收SO 2的过程中,pH 随n (23SO -):n (3HSO -)变化关系如下表:
n (23SO -)∶n (3HSO -) 91∶9 1∶1 9∶91
pH 8.2 7.2 6.2
①由上表判断,NaHSO 3溶液显 性,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
②当吸收液呈中性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字母) 。
a .c (Na +)=2c (SO 32-)+c (HSO 3-)
b .
c (Na +)>c (H SO 3-)>c (SO 32-)>c (H +)=c (OH -)
c .c (Na +)+c (H +)= c (SO 32-)+c (HSO 3-) +c (OH -)
⑷当吸收液的pH 降至约为6时,需送至电解槽再生。
再生示意图如下:
①HSO 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阴极室中溶液pH 升至8以上时,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
简述再生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3分)用Cl 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 。
利用反应A ,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反应A :4HCl+O 2Cl 2+2H 2O
⑴已知:i .反应A 中,4 mol HCl 被氧化,放出115.6 kJ 的热量。
ii .
①H 2O 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A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断开1 mol H —O 键与断开 1 mol H —Cl 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 kJ ,H 2O 中H —O 键比HCl 中H —Cl 键(填“强”或“弱”) 。
⑵对于反应A ,下图是在4种投料比[n (HCl)∶n (O 2),分别为1∶1、2∶1、4∶1、6∶1]下,反应温度对HCl 平衡转化率影响的曲线。
①曲线b 对应的投料比是 。
②当曲线b 、c 、d 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HCl 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料比的关系是 。
③投料比为2∶1、温度为400 ℃时,平衡混合气中Cl 2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
27.(15分)有文献记载: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银氨溶液可能析出银镜。
某同学进行如下验证和对比实验。
装置
实验序号试管中的药品现象
实验Ⅰ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较
浓NaOH溶液
有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黑;试管
壁附着有银镜
实验Ⅱ
2 mL银氨溶液和数滴浓
氨水
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无
明显变化
该同学欲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的差异,查阅资料:
a.
32
Ag(NH) +2H2O Ag++2NH3·H2O b.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
⑴配制银氨溶液所需的药品是________。
⑵经检验,实验Ⅰ的气体中有NH3,黑色物质中有Ag2O。
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产生的现象是。
②产生Ag2O的原因是。
⑶该同学对产生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NaOH还原Ag2O。
实验及现象:向AgNO3溶液中加
入,出现黑色沉淀;水浴加热,未出现银镜。
⑷重新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NH3还原Ag2O。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出现银镜。
在虚线框内画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⑸该同学认为在(4)的实验中会有Ag(NH3)2OH生成。
由此又提出假设:在NaOH存在下,可能是Ag(NH3)2OH 也参与了NH3还原Ag2O的反应。
进行如下实验:
①有部分Ag2O溶解在氨水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结果证实假设成立,依据的现象是。
⑹用HNO3清洗试管壁上的A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8.(17分)优良的有机溶剂对孟烷、耐热型特种高分子功能材料PMnMA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芳香化合物苯环上的氢原子可被卤代烷中的烷基取代。
如:
⑴B为芳香烃。
①由B生成对孟烷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②(CH3)2CHCl与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的同系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________。
⑵1.08 g 的C 与饱和溴水完全反应生成3.45 g 白色沉淀。
E 不能使Br 2的CCl 4溶液褪色。
①F 的官能团是________。
②C 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填字母)________。
a .B 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C 不存在醛类同分异构体
c .D 的酸性比E 弱
d .E 的沸点高于对孟烷
⑷G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3种峰,其峰面积之比为3∶2∶1。
G 与NaHCO 3反应放出CO 2。
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6.B 小苏打有效成分是NaHCO 3,不是Na 2CO 3,B 项错误。
7.B 切开的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光亮面逐渐变暗是由于生成白色氧化钠的缘故,A 项错误;AgCl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Ag 2S 的溶解度,所以向AgCl 的悬浊液中加入Na 2S 溶液可以转化为黑色Ag 2S ,B 项正确;过氧化钠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的白色黏稠物应该是氢氧化钠,C 项错误;向NaH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不可能存在23CO -,D 项错误。
8.A 乙酸乙酯不溶于Na 2CO 3溶液,分离Na 2CO 3溶液和乙酸乙酯,应该选用分液装置,即装置③,A 项错误。
9.C 同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l 的原子半径小于P 的原子半径,A 项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非金属性依次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AsH 3的稳定性小于HBr 的,B 项错误;依据“易得者,不易失”,As 、S 、Cl 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As 3-、S 2-、Cl -的还原性逐渐减弱,C 项正确;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减弱,H 3AsO 4的酸性弱于H 3PO 4,D 项错误。
10.A 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溶于淀粉KI 溶液,会将KI 氧化为I 2,I 2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A 项错误。
11.D 植物油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A 项错误;蔗糖是非还原性糖,B 项错误;甘氨酸和丙氨酸之间缩水可以形成两种二肽,这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水解产物相同,C 项错误。
12.C 首先标化合价,看价变化,42CO +―→2HCOOH +,CO 2中C 的化合价降低,得电子,由图示装置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可知催化剂a 表面发生失电子的反应,催化剂b 表面发生得电子的反应,所以在催化剂b 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O 2+2H ++2e -=HCOOH ;在a 表面H 2O 失电子生成O 2,电极反应为2H 2O-4e -=4H ++O 2↑,由电极反应式可知a 极附近酸性增强,b 极附近酸性减弱,C 项错误。
25.答案:(1)SO 2+H 2O
H 2SO 3 2H 2SO 3+O 22H 2SO 4 (2)2OH -+SO 2=H 2O+23SO -
(3)①酸
3HSO -存在:3HSO -H ++23SO -和3HSO -+H 2O
H 2SO 3+OH -,3HSO -的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 ②ab (4)①3HSO -+H 2O-2e -=24SO -+3H +
②H +在阴极得电子生成H 2,溶液中c (H +)降低,促使3HSO -电离生成23SO -,且Na +进入阴极室,吸收液得以再生
解析:(1)酸雨形成的原因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
(3)由表给数据n (23SO -)∶n (3HSO -)=9∶91时,溶液pH =6.2,所以亚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
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存在两种趋势,电离趋势使溶液显酸性,水解趋势使溶液显碱性,溶液显酸性显而易见是电离趋势大于水解趋势的结果;由表给数据n (23SO -):n (3HSO -)=1∶1时,溶液pH =7.2,可知吸收液显中性时溶液中c (23SO -)<c (3HSO -),所以②中b 项正确;依电荷守恒:c (Na +)+c (H +)=2c (23SO -)+c (3HSO -)+c (OH -)及c (H +)=c(OH -)可判断a 项正确。
(4)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3HSO -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24SO -和H +。
应抓住电解再生的目的——把3HSO -变成23SO -
分析。
26.答案:(1)①
②4HCl(g)+O2(g)2Cl2(g)+2H2O(g)∆H=-115.6 kJ/mol
③32强
(2)①4∶1
②投料比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低
③30.8%
解析:(1)由题给条件可知,4 mol HCl被氧化,放出热量为115.6 kJ,可知∆H=-115.6 kJ/mol;由∆H=-(生成物键能之和-反应物键能之和)可得,E(H—O)-E(H—Cl)=[115.6+(498-2×243)]/4 kJ/mol=31.9 kJ/mol,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强,所以水中的H—O键比氯化氢中H—Cl键强。
(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O2的量越大,HCl的转化率越大,由此可确定a为6∶1,b为4∶1,c为2∶1,d为1∶1;由图可知,当HCl的转化率相同时,温度由低到高对应的投料比为4∶1、2∶1、1∶1,由此可确定温度与投料比的关系是:投料比越高达到相同转化率所需的温度越低;由图可读出投料比为2∶1、温度为400 ℃时,HCl的转化率为80%,设投入的HCl为2 mol,O2为1 mol,由此可建立三段式:
4HCl+O22Cl2+2H2O
n(起)/mol2100
∆n/mol 1.6 0.4 0.8 0.8
n(平)/mol 0.4 0.6 0.8 0.8
所以平衡混合气中Cl2的物质的量分数=
0.8mol
(0.4mol+0.6mol+0.8mol+0.8mol)
×100%=30.8%。
27.答案:(1)AgNO3溶液和氨水
(2)①试纸变蓝
②在NaOH存在下,加热促进NH3·H2O分解,逸出NH3,促使
32
Ag(NH)++2H2O Ag++2NH3·H2O 平衡正向移动,c(Ag+)增大,Ag+与OH-反应立即转化为Ag2O:2OH-+2Ag+=Ag2O↓+H2O
(3)过量NaOH溶液
(4)
(5)①Ag2O+4NH3·H2O=2Ag(NH3)2OH+3H2O
②与溶液接触的试管壁上析出银镜
(6)Ag+2HNO3(浓)=AgNO3+NO2↑+H2O
解析:(1)实验室是用AgNO3溶液和氨水配制银氨溶液。
(2)由信息b可知Ag2O是由AgOH分解得到的,结合实验条件加热、NaOH溶液分析信息a中化学平衡移动。
(3)既然假设NaOH还原Ag2O,那么溶液中必然要存在NaOH,所以向AgNO3溶液中应该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才可能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4)实验室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制取NH3的装置应该是固、液不加热的装置。
(5)依据题意Ag2O溶解在氨水中应该形成Ag(NH3)2OH;假设成立必然会在试管上形成银镜。
28.答案:(1)①加成(还原)反应
②+(CH3)2CHCl+HCl
③苯
(2)①碳碳双键
②
③
(3)ad (4)
解析:(1)由于B 为芳香烃,而对孟烷分子中不存在苯环,说明B 分子中苯环与H 2发生加成反应;由B 转化为对孟烷可确定B 为,由信息芳香化合物苯环上的氢原子可被卤代烷中的烷基取代,可知是(CH 3)2CHCl 与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苯的同系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苯。
(2)由题意F 可以与氢气加成生成,说明F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由于E 脱水生成F ,由此也可以推测出E 应该是含有羟基的环醇,那么D 应该是酚类,由取代基的关系可以确定化合物C 应该是间甲苯酚或邻甲苯酚,n (C 7H 8O)=11.08g 108g mol -⋅=0.01 mol ,被取代的 3.45 1.08(H) mol 0.03 mol 79
n -==,所以1 mol C 中有3 mol H 被溴取代,可以确定C 应该是间甲苯酚。
(3)属于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 项正确;存在的同分异构体可以是、等环状不饱和醛,b 项错误;D 属于酚类,E 属于醇类,c 项错误;醇分子因含有羟基比对应烷烃的沸点高,d 项正确。
(4)G 与NaHCO 3反应放出CO 2,说明分子中含有羧基,由G 的分子式和核磁共振氢谱可以确定其结构简式为
,与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发生加聚反应得到Pmn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