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1概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研究与探索》,《华夏考古》 2001年2期。 13、段天璟:《基点· 地面· 层面—关于 田野考古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 文物报》1996年6月16日第三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述
1、引子—— 什么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
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夏鼐: 《什么是考古学》,《考古》1984年10 期。)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 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 学。(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 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1986年。)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田野考古学产生了巨大 影响。 一方面调查和发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是田野考古的遗存对象得到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 曾将其生动的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 镜”,使考古学家能够看得更远,看得更 细,可以穿透时光的重重迷雾,帮助考古 学家更加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历 史真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禄:《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的《遗迹》词条,1986。)
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 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 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 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 器等。一般而言,遗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 和使用,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也必须与人类活 动有关而能够反映人类活动,如各种农作物、家 畜及渔猎或采集所获得的动植物的遗存等。遗物 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 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 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一种遗物之下则可 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郭振禄:《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
田野考古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 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2、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3年版或2003、2008年版。 3、北京文物研究所:《田野考古入门》,1994 年。 4、于海广等:《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 社,1995年。
栾丰实等,3页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遗存?
二分法
把遗存分为遗迹和遗物两类
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及游牧民族 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 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 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 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 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 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郭振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
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 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 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 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存,收集遗物, 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 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 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9、赵辉:《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
理》,《文物季刊》1998年2期。 10、于汇历:《土质土色成因及其在 考古学中应用的探讨》,《北方文物》 1994年第4期。 11、蒋乐平:《地层与“生活面”— 田野考古认识点滴》,《南方文物》 1994年3期。
12、高蒙河、陈淳:《考古学次生堆
20 世纪上半叶,田野发掘的科学方法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学发掘的技术逐渐 得到普及推广。
惠勒的对田野考古学的总结性发展,《从
土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
探方发掘——“惠勒的方格”
莫蒂默· 惠勒(Mortimer Wheeler,1890~1976) 探方发掘:方格、隔梁、关键柱
讲究发掘方法
谢里曼、皮特-里弗斯和皮特里最终创立了考 古发掘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
他们的基本要求: 以地层学为基础; 强调收集一切遗物; 准确记录、绘图甚至照相; 及时、充分地予以发表。
皮特-里弗斯还全面揭露、发掘到底(至 岩层),全部主要遗址都复制成模型
科学的田野发掘,从沃尔赛对丹麦沼泽地 的发掘开始,经过瑞士的湖居遗址发掘, 菲奥里特在意大利的庞培城,库乌齐斯在 希腊的奥林匹亚,谢里曼和德普费德在土 耳其的特洛伊,皮特· 里弗斯在英国,皮特 里在埃及的发掘逐渐地完善起来。19世纪 后半叶科学的田野考古学便形成了。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12页
古学卷》的《遗物》词条,1986。)
遗物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并不会在 移动中改变其形态的物质,遗迹是古代遗 留下来的不可移动否则便会改变其形态的 物质。(高蒙河:《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 过程及其方法》,《上海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7年8月。)
三分法
分为环境遗存;人本身遗存;人工制造物
为了从考古遗存中得到尽可能多的
信息,考古学家必须熟知上述两种 过程。
中程理论
即有关揭露出来的考古遗存与历史之间联 系的理论。(《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P101) 通过思考作为人类行为和其他因素结果的 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而在古人行为和物质 之间建立关联。 具体来说,它将我们发现的石器、骨器和 陶片与它们反映的古人行为联系起来,并 为此概括出相应的操作程序。(上引P22)
18世纪末,托马斯· 杰佛逊发掘“土丘”, 第一次意识到发掘时要注意地层关系。但 其思想在当时未被人注意,未对田野考古 产生影响。
托马斯· 杰弗逊的发掘 有特定学术目的; 打探沟的发掘方法; 识别出不同的地层。
“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发掘……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很长一 段时间”。(惠勒语)
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 分为古代人工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 自然遗物(包括动植物、石料、玉料、矿 石、染料);采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 验室分析处理得到的资料和信息 (栾丰实 2002) 人工遗存、人本身遗存、自然遗存
自然遗迹:因自然因素形成的不可携的遗存。 如遗址的地形、地貌;特别是遗址中因自然 因素形成的地层和其他遗迹,如洪水形成的 淤积层、山洪形成的冲沟、风沙形成的沙层、 地震形成的地貌等。(余西云,2004)
二、我国田野考古学发展简史
1、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地理、地方志作家: 郦道元《水经注》 宋代《长安志》 元代《长安图志》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新史学 三大考古发现: 甲骨文、敦煌文书、居延汉简 疑古思潮
要求发掘过程遵守纪律,使用小铲子 。 坚持详尽地记录并迅速的发表成果。 强调以剖面图形式记录地层序列。
“20世纪的考古学巨匠和伟人之一,他是一个严 格的军官、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及喜好恶作剧 的公子哥儿的混合体”。《剑桥插图考古史》P194
惠勒的方格
惠勒与浪漫小说家 芭芭拉· 卡特兰德(1965年)
托马斯· 杰弗逊
2、形成期(19世纪-20世纪初)
地层学在发掘中的运用 三期说(汤姆森1819)的传播和进化论 (达尔文1859)的普遍承认是19世纪下半 纪田野考古学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地层学的引入是它的理论基础。
它们给考古学提出了利用遗存去建立史前 物质文化序列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等 课题。
思考:地层算什么呢?遗迹还是遗物?
从动态的古代社会到静态的遗存 ——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
考古遗存是行为过程和转化过程
的结果。
行为过程
所有的古代遗存在本
质上都体现了四个行 为阶段(理论上是连 续的)的循环过程: 获取、生产、使用和 废弃。
转化过程
古人行为的有形产物都会遭到破坏,
只是有的遗存比别的物质保存状况好 一些,所以考古发现的遗存反映出的 总是经转化过程影响过的情形。
3、考古学研究的流程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准备 野外工作 室内整理 编写发表报告
4、对考古工作者的要求
科学的考古学需要广泛的专业技能。
今天的考古学家必须是理论科学家、 方法论者、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 118-119页 )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意识
类型学的出现与发展
汤姆森
蒙特柳斯
类型学用于发掘资料的整 理,它的出现与完善,意 味着现代意义上的田野考 古学的最终确立。
到了20世纪初,一些探讨田野考古方法 的书相继问世,“田野考古学”的名称 被正式提出。由此,“田野考古学”作 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并成为考古学研 究的基础。
3、发展期(20世纪初至今)
方法的进步
发掘方法: (1)预制计划; (2)全面记录所有考古现象; (3)收集、研究自然遗物; (4)更多依赖自然科学家的帮助。
“考古学在20世纪30和40年代变得更为科 学,还有赖于另一个途径,即环境专家对 考古发掘和田野勘查工作的参与”。(《剑
桥插图考古史》P192)
田野考古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要使用许多
特殊器材和设备,有着自己的工作程序,它 是考古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近代考古学最主 要的特征是开展科学的田野考古工作,以田 野考古所得的资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田野考 古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考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而考古研究的已有成果和考古研究的新需求 又推动着田野考古的不断发展。
1、科技考古意识 2、文物保护意识 3、公众考古意识 4、创新意识
第二节 田野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外 国田野考古简史) 二、我国田野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初) 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找宝”。
沃尔赛:“古物只有参照其发现的位置才 有价值”。
谢里曼(Schliemann,
H.1822~1890)在土耳其希 沙立克,1871~1890年四次发掘,发现7座城址 (包括特洛伊城) 1874~1876,发掘迈锡尼,阿伽门农墓。 皮特-里弗斯(1827~1900 )在英国克兰伯恩蔡斯 地区发掘 弗林德斯· 皮特里(1853~1942)在埃及(多地点) 发掘 。
美国的划分:
三个基本类别(人类遗物、遗迹和自然遗物) 和两个复合类别(遗址和区域) (《考古学
-发现我们的过去》92页)
人类遗物是可移动的实物,其形式全部或部分受到 了人类行为的改变。 遗迹是不可移动的人工物体。位置和布局是其关键因素。 自然遗物是非人工制成但具有文化意义的实物遗存。 遗址是人类遗物、遗迹或自然遗物在空间上的集合 体。 区域是考古遗存在空间上最大、最灵活的集合体。
这种理论假设的获得需要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的研究。
3、怎样收集遗存?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定义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
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冯恩学,2003)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 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 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 工作。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 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 的第一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考古学是研究古代遗存及其呈现的时、空
差异矛盾,并据此揭示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历史科学。(张忠培: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113- 114页)
举例来说,A房子和一座陶窑紧密分布在一 个小范围内,而B房址与陶窑距离很远, 再如,一处房子,居住面上摆放石斧和纺 轮等,且分处于不同的房间,我们会推测 出什么?
5、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 方 法· 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6、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 《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7、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 《文物》83/5,或《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 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8、严文明:《考古遗址发掘中的地层学研究》,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