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1、《可爱的西沙群岛》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可爱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3.让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填表。

举例:
(二)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本课多音字比较多,要注意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海参”的“参”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shēn”,不要读成“cān”。

“划过来”的“划”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huá”,不要读成“huà”。

“必将”的“将”是多音字,课文中应读作“jiāng”,不要读成“jiàng”。

“瑰丽”的“瑰”应读作“guì”,不要读成“guī”。

也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3.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堆”是左右结构,左边的“土”字旁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蓝”是上下结构,下面的“皿”要写的扁而长。

“贵”是上下结构,第四笔竖不出头,下面是“贝”。

4.可采用识别同音、形近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优()堆()蓝()积()
犹()谁()篮()织()
(三)理解词义: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以“贵”字为例。

“贵”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宝贵”。

教师引导学生把“贵”字作为带点字,查字典选择字义。

“贵”在字典中的意思有价钱高,与“贱”相对;特别好的,重要的;.值得看重,重视等等。

联系上下文学生便可从中悟出宝贵的意思是极有价值;不易得;珍贵。

(2)小结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3)出示词语,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蠕动——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

联系课文内容,指海参没有脚,靠肌肉收缩行动,因此是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

庞大——极大。

课文中海龟很大,一般都在上百公斤。

威武——威风,勇猛的样子。

五光十色——色彩繁多,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好相比。

千奇百怪——指贝壳的形状各式各样。

(四)介绍西沙群岛。

1.介绍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南330公里。

有宣德、永乐两岛群和其他岛礁。

主要岛屿有永兴岛、赵述岛、珊瑚岛、甘泉岛、中建岛、东岛等,以永兴岛为最大。

多为椭圆形珊瑚岛礁。

热带资源丰富,盛产鱼类、鸟粪、海参、海龟等。

每到鱼汛,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位,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出示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看。

(五)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熟悉生字、新词。

(六)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阅读课文1~6自然段,了解我国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进而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思考:本段共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

第1句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第2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出示地图。

(1)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西沙群岛,弄清西沙群岛所在的地理位置。

(2)讨论什么是“海防前哨”?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哨”是巡逻、侦察、警戒防守的岗位。

西沙群岛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在海防中处于前哨的地位,所以说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思考: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3.指名回答。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有深蓝色、青色、绿色、淡绿色、杏黄色。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也有浅,所以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4.什么是“五光十色”?为什么说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
“五光十色”是指色彩繁多、明亮的意思。

教师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意。

让学生从中体会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蓝绿青黄,色彩繁多,深浅不一,十分艳丽,因此用“五光十色”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5.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接的?
(本段共有三句话,是围绕着“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句话的意思写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

第1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的色彩;第2句具体讲海水的种种色彩;第3句讲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和海底的地形高低不平有关。

这三句话先讲结果,后讲原因,中间用“因为”连接起来,是因果关系的句式。

)
6.出示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训练学生用因果句式说话。

(1)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地形高低不平,所以______________。

(2)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五光十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7.小结,联系上下文用提问法读懂一段话。

(1)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初步学习第2自然段的?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从中掌握用提问法读懂一段话。

首先要知道本段有几句话?然后要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接着要弄清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的意思写的?最后要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归纳起来应做到四知道:
一知道有几句
二知道句意
三知道怎样写
四知道句间联系。

8.用学法。

让学生用归纳出的阅读一段话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

(四)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阅读一段话的方法,自读第3自然段。

2.教师用提问法检查自读情况。

(1)本段有几句?
学生答:(本段有三句话)
(2)介绍了海底的哪几种动物?
三句话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珊瑚、海参和大龙虾。

(3)指名分句朗读,想一想这三句话是怎样介绍珊瑚、海参和大龙虾的?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给本段分为三层。

思考:每层的意思是什么?
2.课堂讨论:本段的三层意思是怎样划分的?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要理解这段话,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本段的结构。

第4自然段共有四句话。

可按“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分为三层,第1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总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

第2句采用排比的句式连用四个“有的”,具体介绍了海里的鱼的种类繁多。

第3、4两句概括总结了西沙群岛的海里的鱼多,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形象地写出鱼多的程度,“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作者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来形容鱼多,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显得恰当,而又形象。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2)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3)________鱼多得________。

(4)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________________。

4.让学生借助填空练习,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课堂讨论:这段话共有几句?介绍的是什么?
这段话共有两句。

分别介绍了西沙群岛海滩上的贝壳和海龟。

写贝壳数量多得“拣不完”,形状“千奇百怪”。

写海龟多得“成群”,样子“庞大”、“有趣”,把它“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3.练习朗读。

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的方式进行,增加课堂练习的趣味性。

(七)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这段话共有几句?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3.出示重点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用总分段式。

(二)写一段话;学习第7自然段;读懂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总分段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重点句。

“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3.指名读句子。

4.课堂讨论: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祖国的南大门”?
因为西沙群岛是在祖国的南端,是“海防前哨”,所以作者把它比作“祖国的南大门”。

用这一形象的比喻,再次与开头相照应,说明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段共有两句话。

第2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与第1句的作用类同,不仅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而且与第1段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
(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看板书,认识文章结构。

2.让学生通过板书分析文章结构。

从全文看,课文是按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的顺序安排材料。

可分为三大部分:先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概括介绍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然后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五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海面的色彩、海底的物产、海滩上的贝壳、海龟及岛上的鸟。

这样很有条理地写出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

结尾一段写岛上的儿女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总结了全文的内容,进一步点明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与开头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完整。

(三)学习写法。

1.让学生练习写一段话。

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再读第4自然段,认清段式(即: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
3.提示思路:可以写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景物,比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等。

4.范文引导:
校园里有个美丽的大花坛。

春天,那里的迎春花绽开了金灿灿的笑脸;夏天,娇艳的茉莉花竞相开放;秋天,菊花挂满枝头,引来一群群小蜜蜂,嗡嗡地歌唱;冬天,雪花覆盖在松柏的枝头上,松柏显得更加苍翠。

每到课间同学们就跑到花坛边玩耍,这里不仅是美
丽的花坛,还是孩子们的乐园。

5.段式练习:
(1)给总述句和总结句,让学生练习口头说分述句。

操场外有一排挺拔的小白杨。

_______;________;我爱校园里的小白杨,我愿和它一起成长。

(2)给总结句,说分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爱美丽的校园。

(3)给总述句和总结句,让学生说分述句。

校园里的生物角可真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生物角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而且给我们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乐趣。

(四)学生独立练习写一段话。

(五)让学生读自己写的一段话,请同学评议。

板书设计:
21 可爱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
教学反思:
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
2.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
序。

3.结合课后习题第 2 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

(展示课件第四屏)
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示课件第五屏)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3.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 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第七屏)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小心翼翼”
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第八屏)
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展示课件第九屏)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
[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
2.父亲做得对不对?(展示课件第十屏)
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
4.体会“我”的心情。

5.补白。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四)指导朗读 8、9 自然段。

三、
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亲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那么 34 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怎么影响作者呢?
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自
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小时候
“我”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
示?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展示课件第十三屏)
①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②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让他们感悟到,“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此处补白旨在深化课文的内容。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
想起三十四年前和父亲钓鱼的事,眼前浮现出父亲坚定的神情,耳边仿佛响起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

于是,我就会获得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

①“道德抉择”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举例
说明。

②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三、回归整体,再次感悟作者的情感
1.课文是按着“钓鱼——放鱼——启示” 的顺序来记叙的,想一想“我”的情感发生了几次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 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 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2.引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和父亲的人格。

四、拓展与练习
1.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2.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启示,写一写。

板书设计:
3 钓鱼
钓鱼得意
放鱼不舍
启示获得勇气和力量
语文(S)教学设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
册课文:4* 爷爷的芦笛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