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22级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
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
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
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
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
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
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
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
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
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
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
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
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
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
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
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
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
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
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
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
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
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
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
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
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
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
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
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
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
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
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
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
(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
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
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
B.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
C.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巫术的如意算盘。
D.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A.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
B.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
C.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
D.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4.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
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
【答案】1.C 2.B
3.D
4.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
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错误,原文为“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可见图腾不一定是动物。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说“继承了这个传统”于文无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避害说”指装扮得像图腾,提醒祖宗认同,既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
旁人伤害。
A.是得到祖宗的帮助,不涉及避害。
B.“以五彩丝系臂”没有装扮成图腾,不凭之避害,不属于避害说。
C.是祈福,不属于避害说。
D.装扮得像图腾,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误加伤害。
属于避害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相关内容在第三段。
结合“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可知,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
结合“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可知,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
结合“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
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可知,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禹,虫也”“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可知,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
结合“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
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
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可知,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
“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他本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从而得到人们的敬爱,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在那里
李云风
上
有一天,我发现家的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
以前我从没有看到它,它是一下子出现在那里的。
这棵树至少五年的树龄了,五年时间我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确实是凭空出现的。
它是那种我们这里不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很像回事儿地占有了一小片空间。
我到跟前仔细观察过,围绕它的土质浑然一体,没有丝毫人工栽植的痕迹,一些零星的蕨莱和细草很自然地分布在四周,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
它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手触上去有一种坚硬的质感。
我用力摇了摇它,它几乎没有动,再摇,还是没有动。
我确信了它与下面的大地早已经接通了血脉,交融在一起。
这是一小块废弃的空地,除了一些零星的贴地植物,就没有其它的什么了。
如果不是这里突然冒出一棵树,我根本都不会注意这个地方。
下
我生活在一个小村里,左邻是一个单身男人,他每天除了沉默,就是喝酒,喝酒时会说一些醉话,从屋里传出来,但也不会说得太多。
右邻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
男孩有着一头柔软的卷发和一双忧郁的眼睛,漂亮,身子很弱,总是围在老人身边。
他是老人的孙子,从城里回乡下养病。
他带回一条雪白色的狗,也很温顺。
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
村里人家几乎从不来往,都过着自己的日子。
有时在道上碰见,也会打上一声招呼,说上一两句话,然后各自走开,也不多言。
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
一天,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那是老人的儿子儿媳。
他们领着一个同样一头卷发,洋娃娃一样的男孩,下了车,进到院子,进到屋里。
偶尔会出来,有时是上厕所,有时站在院中往村子的四下望。
他们会在院里放一些鞭炮和烟花,但在过年的晚上会放更多,发出的笑声也更大。
我和单身男人也从屋里出来,站在自家院中,把目光投向他们。
一些过年的气氛从那里飘过来,一些兴奋也会感染过来。
但有时等不到他们热闹完,我们就会转回屋中。
这时我会打出一个程式化的电话,有时也会接到一个电话。
过了一段时日,邻院老人的儿子儿媳就走了,再次领着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走出院子,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跟在后面。
他们打开车门,一个接一个地隐进车子,车子启动,离开。
老人和他生病的孙子站在门前望一会儿,再回到院里。
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
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铺开它时疏时密的针脚。
开门关门,走出院子,走进院子,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那棵树。
我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又不知道告诉谁。
直到一天早晨,我在门前碰到邻院的男人。
他抬起鼓鼓的金鱼眼,尖尖的喉头骨碌着,在我脸上搜寻。
我指给他看。
男人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了一会儿,没说什么,转身走开了。
又一年,老人门前停了一辆轿车,这回是白色的。
一对穿着时尚的男女从车上下来,还是老人的儿子
儿媳,他们又回来过年了。
还是一年前的样子,只是那个洋娃娃一样的男孩长高了许多,从院里迎出来的卷发男孩也强壮了许多,只是老人更老了。
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卷发男孩也跟着父母离开了。
他完全好了,身体已经有了成年男人的雏形。
邻院老人站在道上望了很久。
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
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伫立着。
我知道这次他看到了。
这年夏天过完了,秋天也过完了,冬天没有过完,老人就去世了。
又一个年来临了,老人门前再也没有一辆黑色或者白色的轿车出现。
我和邻院单身男人年三十的晚上,也就再没有看到很多的烟花。
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
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都回避着。
(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孩围在老人身边,狗围在他身边,朴实的生活画面,给冷清的山村增添了生机。
B.单身男人除了沉默就是喝酒,有时会说醉话,可见生活对他来说是单调而沉闷。
C.老人门前停的轿车先是黑色再是白色,后来再没轿车,意在表达生活发生了变化。
D.他们的年过完了,“我们”的年也过完了,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7.“照应”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手法,它能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让小说更有魅力。
下列对本文中“照应”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天”“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年”……时间上的反复照应,使小说形成循环复沓之美。
B.“右邻是一个老人”“只是老人更老了”“老人就去世了”,人物照应使老人的坚毅性格变得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C.“发现那棵树”“说起那棵树”“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细节上的照应,使小说的主旨内涵得以丰富和深化。
D.“日子过得很慢,像水流一样”“日子还在过着,犹如浅水静流”,意象照应和勾连使小说结构紧密,含义隽永。
8.请在标题的方框处填上一个单字动词,将标题补充完整,并以文本为依据阐释你填写这个动词的理由。
标题:树□在那里
理由:
9.微型小说本就短小,作者却将其分成“上”“下”两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答案】6.D7.B
8.(示例)标题:树长在那里
理由:①从词语本身来看,“长”是“生长”之意,是个动态的生命过程,与文本时间流逝与人事变化的
内容相契合。
②从文章结构来看,“长”对应了“上篇”关于树的细节描绘,如“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等内容;“长”让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呼应。
③从文章主旨来看,“树长在那里”有很强的象征隐喻义,树长在大地上,人生存在土地上,树与大地交
融一体,人“生活”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这种象征隐喻义借由“长”字得以彰显。
9.①结构上,分成“上”“下”两部分,使小说层次分明;“上”有关树的内容又在“下”的部分出现,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结构独特,富有魅力。
②内容上,“上”重在写树,突出树的特点;“下”重在叙事,叙述人们的生活状态;“写树”意在“写人”,“上”“下”相得益彰,发人深省,深化主题。
③艺术效果上,“上”树莫名出现,带有神秘色彩,“下”写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三家人的故事,“上”
虚“下”实,吸引读者,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强调‘过个好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错,依据“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的前后文内容,前文在简单叙述过年时的情形,后文则说“日子重新开始,重新开始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展开”,可知“他们的年过完了,我们的年也过完了”只是在客观地叙述时间变化。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使老人的坚毅性格变得突出”错,依据“右邻是一个老人”“只是老人更老了”“老人就去世了”等
内容,不能突出老人的坚毅性格,只能突出时间在不断的变化着,老人变得更老,最后死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解释方框内所填的动词,分析其表层意思和深刻的内涵,如“长”,一方面指的是作为自然事物的“树”,实实在在地长在土里;另一方面,长在那里的树,是文本所叙述的时间流逝和人事变化的见证者。
不管是自然事物的“树”,还是人事变化,都是动态变化着的。
全文开篇即提到“正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棵树”,而后介绍了树的一些信息,如“那种我们这里不
常见的松树,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干粗粗糙糙,表面
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等,这些具体内容的介绍,和标题“树长在那里”形成完美照应。
标题为“树长在那里”,除了“上”中对树作了必要的介绍,“下”的主体内容却是在写人,在“我”的
视角,来客观地观察、记录两户邻居尤其是老人一家,多次过年的情形,旨在突出“日子过得很慢,像水
流一样,一天到来,一天过去,没有一丝缝隙”这种时间的自然消失和人事的自然变化。
由此,“长在那
里的树”就有了象征和隐喻,隐喻着“人”也和长在那里的“树”一样,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全文分“上”“下”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关联,“上”集中介绍“树”,如“支
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叶挤在一起”“怎么看它都在这里生长很久了”“大约有三米高的样子,树
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等内容较为详细的介绍的“树”的特征;“下”集中写“人”,叙述“我”和两户邻居(尤其是老人一家),客观而平淡地叙述一次次过年的情形,在最后又巧妙地提到了“树”,“我陪他说了一阵话,很自然地说起那棵树。
我又指给他看,说这次你看到了吗?”并以“树”
结尾:“我和邻院男人偶尔会说说话,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
由此,可以概括出这种安排,构思独
特巧妙,富有魅力。
从内容角度分析,“上”重在写树,真实生动地突出了树的特点,如“支支蓬蓬,泛着绿色,浓密的针
叶”“树干粗粗糙糙,表面的皮质排列成鱼鳞的模样”等突出“树”的形态色彩等;“下”则重在叙事,
叙述人们的生活状态,主要是几次“过年”的情形。
结合全文来看,“写树”其实是为了“写人”,“树”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树”就是“人”变化的见证。
由此,可以概括出这种安排,“上”“下”相
得益彰,深化了“时间流逝,人事变化”的主题。
从艺术效果分析,“上”中的树带有神秘色彩而又仿佛无关紧要,正是这种“神秘”的色彩,能够起到吸
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下”写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三家人的故事,集中笔墨于“他们的年过完了,我和左邻单身男人的年也过完了”“又一年”“又一年,年过完之后”“又一个年来临了”等多次关于过年
的叙述,最后却以“树”收束全文,“我们再也没有提起那棵树”,“树”与“人”平行而又交织。
所以,可以概括出这种安排能够吸引读者,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②也,自经③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④,官事不摄⑤,焉得俭?”“然
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⑥,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
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
弹冠而相庆
..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
三匹夫耳。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⑦,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文公死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
仲则死矣。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注】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长,齐桓公与之争位,最终杀了他。
管仲曾是公子纠的家臣。
②谅:小
小的诚信。
③自经:自缢。
④归:藏钱的府库。
⑤摄:兼任。
⑥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的三位宠臣。
⑦文: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死A晋B袭C文公之余D威E得为诸侯之盟F主G者H百有余年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同。
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
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
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从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场怀疑管仲是个仁者,而孔子则从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历史功绩,言外之意认为他有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