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有不少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下列墨家名言和当今政府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相符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7.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8.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
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9.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0.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2.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13.建筑大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说:“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这表现出古希腊人()
A.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失望
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
C.对直接民主的狂热
D.个人利益至上,忽视真理的存在
14.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这表明了苏格拉底()
A.重视知识,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B.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C.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D.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15.古希腊某哲学家指出,社会的原则首先是专业分工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
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

提出这样主张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7.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禁欲主义
B.蒙昧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18.“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A.否定行为的重要性
B.肯定信仰的权威
C.抨击教皇和教会
D.强调“道”的重要
19.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20.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

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

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

为此,你应建议他阅读()
A.《论法的精神》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独立宣言》
21.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22.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汉武帝时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

但到了东汉中期(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

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
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
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
D.造纸术的改进
23.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写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此语赞扬了四大发明()
A.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B.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C.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D.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24.元代王祯《农书》记载:“木奴千,无凶年。

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

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

”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25.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26.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

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27.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宗教化
D.逐渐神秘化
28.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小说
B.戏曲
C.说书
D.绘画
2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30.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著文称:“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徊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而思想文化责在自由发展。

……人智不张,则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吾人宁取共和民政之乱,而不取王者仁政之治。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的臭味。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而多数国民去共和过远,则共和政体固万无成立之由。


“主张尊孔,势必立宪;主张立宪,势必复辟。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材料二: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优点)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充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

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他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北美、西欧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传统儒家的态度,并分析陈独秀持上述态度的原因。

(8分)
(2)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仍需继续提倡?结合材料二、三分析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意义。

(7分)
32.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

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

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

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6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

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

(5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你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4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

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术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4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4分)
高二历史答案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