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教育教学十大理论》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教育教学十大理论》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大理论具有以下内容:教育教学十大理论:探索教学之奥秘引言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石,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教学过程中的规律,还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在全球范围内,众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教育教学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大教育教学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教育改革受到极大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2.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
3.教学内容应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乔治·A·米勒、乔治·斯帕林、霍华德·加德纳背景: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研究转向认知过程。
理论要点: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2.个体差异导致认知过程的不同,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3.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背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
理论要点:1.学习是一个逐步强化、逐步塑造的过程。
2.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等手段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

教育教学十大理论教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种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教育教学十大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由Jean Piaget提出,强调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和发展,包括感知、语言、思维等方面。
2. 联想理论:由Edward Thorndike提出,强调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认为学习和记忆是根据过去经验和现在感受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3. 精细技能理论:由Paul Fitts和Michael Posner提出,用来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性质,包括认知、技能、知识和策略等方面。
4. 情感教育理论:由Daniel Goleman提出,强调了情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包括自我意识、情感管理、自我激励和同理心等方面。
5. 探究性学习理论:由Jerome Bruner提出,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旨在提高学习和认知的效率。
6. 多元智能理论:由Howard Gardner提出,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互相独立的智力组成,包括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育智力等方面。
7. 社会文化理论:由Lev Vygotsky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包括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理论。
8. 自我决定理论:由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提出,认为人的发展和幸福感取决于其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意愿,强调了学习和自我决定的重要性。
9. 行为主义理论:由Ivan Pavlov和B.F. Skinner提出,认为学习是一种习得新的反应的过程,通过强化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10. 转换学习理论:由Robert Gagne提出,认为学习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知识、策略和价值观等方面。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doc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doc1.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也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基于儿童天生的愿望,提供一个充满自由和互动的环境,让儿童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也注重儿童的感官体验和手工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发展自我和自信心。
同时,蒙台梭利理论也注重儿童的学科和文化教育,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智力。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从积累经验中自然发展的。
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如儿童认知的四个阶段。
根据这些理论,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设计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课程。
3. 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
这种互动会形成新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会改变现有的认知框架。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需要,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更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4.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是影响人类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该理论重视个体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发展。
5. 克里蒂斯教育学习理论克里蒂斯教育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其中个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
他强调学习者具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通过其理论,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6. 巴达古小群体教育理论巴达古小群体教育理论认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是由小群体之间互动所决定的。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小群体互动是实现学生个体教育的关键。
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研究

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研究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研究托马斯·里克纳(Thomas Lickona)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品格教育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品格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里克纳对品格的定义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品格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和社会的最高价值而展现出来的实践行为。
这种实践行为是自愿的,基于内在的动力和道德准则。
里克纳将品格分为十大核心价值,包括:智慧、正直、勇气、公正、尊重、诚实、宽容、责任、谦逊和爱。
他认为这些价值是构建一个健康和有道德感的社会所必需的。
其次,里克纳提出了品格教育的实施模式。
他认为品格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从孩子们入学开始就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品格。
教育者应该通过教学活动和身教来传递和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
重点是通过教育者的榜样力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受到正确的影响,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巩固这些品格。
此外,里克纳指出品格教育应该通过课堂和校园的各个方面来实施,不能局限在课堂中。
他鼓励学校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通过课程设置和校规来培养学生的品格。
此外,里克纳主张教育者和家长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品格。
家庭是孩子品格发展的重要源泉,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的品格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品格。
另外,里克纳还提出了品格培养的课程内容和策略。
他主张将品格教育纳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传授相结合。
通过教授生活案例、讨论伦理问题、开展个人反思和团队合作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决策能力。
同时,他强调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通过情感沟通和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同理心。
最后,里克纳还探讨了品格教育的评估和促进方式。
他主张通过情境评估、个人自评和他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品格发展情况。
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教育理念

目录分析
《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教育理念》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研读的教育著作。通过学习这本 书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教育智慧和经验,为自己的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 助。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更加注重爱与自由的结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教育理念》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蒙台梭利则注重“感官教育”,通过感官刺激来培养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马卡连柯强调“集 体主义”教育,通过集体生活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能力。杜威倡导“实用主义” 教育,强调知识与实践的。布鲁纳则主张“结构主义”教育,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逻辑。 加德纳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精彩摘录
例如,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提倡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通过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 兴趣和创造力。在实践中,蒙台梭利学校的幼儿表现出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取得了显 著的教学成果。另一个例子是杜威,他倡导“在做中学”,认为教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 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许多职业培训和STEM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培养了学 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 教育理念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安全管理十大原理

原理4:绩效与责任
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会重视上级领导分配任务与责任,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人没有被指定负责某项工作,几乎可以肯定,他不会承担与此项工作相关的责任。但是,他却会关注管理层对其所衡量和强调的工作绩效:生产、质量、成本或管理层近期所施压的任何一项其他的任务。因此,如果企业针对所有主管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安全绩效标准和绩效管理的程序,必须激励各级管理人员努力贯彻实施,以求履行安全职责和实现起安全安全的绩效目标。
非常规作业;涉及高能量源的作业;建筑施工场所;员工承受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工作环境等。
十大著名效应理论

1.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2.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
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
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4.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5.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
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
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原来鲶鱼进入鱼槽,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6.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自然教育十大教育家理念

理念及延伸
• 狄尔泰开创的“生命哲学”,指出了人的生命意义是走向自己的精神完满。 • 学前教育的意义不止是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技能获得、知识填充。更应该关注儿童的精神是否走向完满。 • 他的生命的三种表达式的理论、对于儿童进行充分表达的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第三种表达式“人的生命体验在人
在经历中表达是最充分的,其中文学和艺术是经历表达的典型”的充分解释了儿童在学期阶段接触、学习艺术的意义。
七、华生
关于毕生
•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1958年9月)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认为心理 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 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 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玛利娅·蒙台梭利(意大利语:Maria Montessori,1870年8月-1952年5月),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 女医生,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主将,世界级的杰出 教育家。
• 蒙台梭利在系统的研究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以及自身医学、当代生物学、心理学、人类 学和教育学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蒙台梭利系统的理论观点。
自然教育培训系列: 十大自然教育理念
自
然
在
这
里
一、陶行知
关于陶行知
• 陶行知(1891-1946)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原名文浚,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的 学说,认为“行是之始,知是行之成”,改名为“行知”。
蒙特梭利十大教育理论

蒙特梭利十大教育理论:1、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在尊重环境,他人和事物为前提下,儿童所拥有的自我选择权力。
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鼓励他们自主和独立的活动。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特点,视儿童为有别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蒙特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至六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征,即可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科学幼教没有课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教师针对每个孩子自身成长的独特轨迹因材施教。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的同伴之间相互学习获得的互动效应。
不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可养成儿童兄友弟恭、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真实的环境,充实的材料,体现“生活即教育”。
蒙特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抨除单一的奖励制度:蒙特梭利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奖惩毫不在乎,因此,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在成长。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教育名家及代表作-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

萌芽时期1.孔子(1)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代表作品:《论语》(3)主要观点:①提出“有教无类”;②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倡导因材施教;④教师观: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终身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⑤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最高道德准则,“礼”是道德规范。
(4)主要教育思想①教育作用:对社会发展作用:庶、富、教对人发展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②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③教育内容:文行忠信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2.乐正克(1)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由思孟学派乐正克所著。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被成为“教育学的雏形”。
主要教育观点:(1)教育作用对社会发展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对人发展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教学原则①教学相长原则②豫时孙摩原则③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④启发诱导原则:“道而不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3.苏格拉底(1)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2)苏格拉底、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3)主要观点:①产婆术: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讥讽、助产、归纳、定义;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②提出“美德是否可教”: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4.柏拉图(1)代表作:《理想国》(2)主要观点:①重视早教,是“寓学习于游戏”最早的提倡者;②提倡女子教育,在西方首次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③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
5.亚里士多德(1)地位:“百科全书式教育家”(2)代表作:《政治学》(3)主要观点:①首次提出自然教育思想:“教育遵循自然”;②灵魂说:将人的灵魂分成3个部分: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③实施体德智三育,体为首。
世界十大教育理论

世界十大教育理论一、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天才与教育并存,天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来,在非教育过程中可以湮灭,如果没有天赋,教育也是没有用的,比如先天性痴呆。
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更在于开发(旁注)。
主要理论观点:1、天才取决于后天教育2、运用递减法原则3、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4、不要使孩子的理性蒙上阴云5、快乐而幸福的玩6、孩子需要伙伴7、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8、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9、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10、培养孩子的善行二、塞德兹——天才教育法主要理论观点:1、音乐造就天才2、有学习兴趣3、玩出天才4、热爱知识5、天才是全面的教育结果6、纪律会扼杀孩子的天性7、培养品质8、对自己的行为负责9、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10、消除孩子的恐惧11、避免在心理上打击孩子12、摆脱失意的情绪三、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主要理论观点:1、孩子的命运在父母的手中孩子可塑性较强2、健康的身心才有健康的精神3、有效的奖惩方式4、建立平等关系5、让孩子自愿学习6、父母要树立榜样7、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8、父母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9、扔孩子懂得自治10、绅士教育过程中的三要素:德育、智育、体育四、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主要理论观点:1、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期2、孩子喜欢“工作”3、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4、以孩子为中心,导师非常重要5、有准备的环境,适应环境是成长的本能6、感官训练7、读、写、算的训练8、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9、帮助孩子独立10、自由以纪律为前提五、斯宾塞——快乐教育法理论基础: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自由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快乐兴趣教育,反对无视身心发展主要理论观点:1、引导好胜心——注意:好胜对事不对人2、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3、培养孩子快乐性格4、快乐教育禁区——粗暴尖刻的语言;过分批评孩子;冷漠和麻木;上海孩子的自尊心;把自己的遗憾留给孩子;要求孩子十全十美5、参与孩子的活动;与孩子共同游戏6、倾听孩子的心声7、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相爱;父母共同教育;家长做榜样;人格独立平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赏识8、培养积极的心态9、激发孩子的自信心10、多花时间陪孩子11、养成良好的习惯六、m.s.斯特纳(语言学家)——自然教育法主要观点:1、母亲主宰孩子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母亲的工作不能由别人替代,教育孩子的许多工作必须由母亲完成。
最新十大著名教育理论资料

十大著名的教育原理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
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
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
”“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
”专家听了愕然。
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谈不上是人才”观念。
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
谁是人才,令人思考。
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
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
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
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
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
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
十大教育学效应

十大教育学效应1、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2、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
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认为,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4、青蛙效应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
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
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
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
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十大著名的教育原理之巴公井开创作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根雕经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
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酿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忙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克不及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
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
”“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
”专家听了愕然。
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谈不上是人才”观念。
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
谁是人才,令人思考。
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
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
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欠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干发挥最大效益。
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断地往上跳。
站在井边的人不断地说话。
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断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
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断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
其教学模式为:(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2)建立假设;(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4)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运用于实际,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4.发现学习论布鲁纳在其教育理论中,大力提倡发现学习法。
所谓发现论就是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
他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来得重要。
在发现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的去猜想。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
他特别强调:“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三个重要观念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
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具反馈价值。
发现教学法的实施要求1.要有适当的教学设计2.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
3.精心设问、引导和耐心的等待。
发现学习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1.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3.提倡“发现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5.重视学科信息的提取,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二、掌握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 S. Bloom)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期理论要点:1.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
教学目标分类的内容:A.认知领域知识: 描述、认出、界定、说明、列举;理解: 转换、举例、摘要、归纳、重写;运用:证明、解决、修改、发现、预测;分析:判断、辨别、分解、指出、细化;综合:设计、组织、筹划、创造、整合;评价:比较、支持、批判、评论、鉴赏。
B.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态度、重视其价值性)、价值组织(人生观)、价值个性化(价值观内化、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
C.动作技能领域知觉:感官刺激、线索选择;准备状态:心理、身体、情绪;引导的反应:模仿、尝试错误;机械练习:由熟练而成习惯;复杂的反应:复杂的动作行为;创作:新的行为方式及动作。
2.教学评价理论:(1971年)诊断性评价:发现错误,提出矫正方法。
形成性评价:评价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中、单元、学年都可进行,通过测验和矫正达到形成性之目的。
终结性评价:评价达标情况及教法、学生学习结果,评定等级、写出说明。
3.掌握学习理论:期待全体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
只要辅以“个别化教学”,即确保一部分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即可。
矫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教师针对性地解释有关内容,“对未中目标再射一箭”。
要点:(1)为掌握而教(2)信心(3)全体对教师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讲解准确、清晰、吸引人,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
“目标教学”步骤:诊断性测验,确定学习基础。
(5分钟)单元重组教学,制定双向项目表(内容、程度)、量表及实施形成性测验(百分制、互批、合格要求达到80%及以上)矫正学习(小组、小先生、个别化)终结性测验(等级制)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产生时间:1960年,他把自己长期在心理治疗上所积累的经验,推广和应用到教学领域。
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
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
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
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
不掩饰,坦诚公开。
(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要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
(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
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觉得怎样学。
教师已不是指导者,而是顾问。
学习的促进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含教师本身,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2.教学模式:(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教师只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
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
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的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了。
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3.备注(1)气氛——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
良好的心理气氛看作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培养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的人。
气氛要真诚、理解、接受、不掩饰、坦诚公开,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开,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
(2)开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时间,强加在学生身上。
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形成学习目标。
“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个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全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
在探索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提供资源、知识、自身经验、气氛、鼓励、诱导、澄清、组织被学生认可的经验),确定目标,引导轨道不偏移,并且不约束、不评论、不结论、不总结,但可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3)鉴别——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讨论。
重过程、不重结论;重愉悦,不重技能;重潜能,不重形成;重学生,不重教师。
4.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对我们的启示(1)转变教师角色,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课堂(3)重视学生的自身经验罗杰斯说:“他们(学生)和生活是富有接触的,他们愿意学习,他们要成熟,他们在寻求发现,他们在希望掌握,他们在渴望创造。
”四、范例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尔产生时间:20世纪50年代主要理论:1.基本思想(1)精选教材,使教材变为本质的、典型的、原则性和结构化的知识和规律。
(2)教学不是再现和传授知识、技巧,而是启发、引导、辅导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思考进行学习。
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获得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总之,范例教学就是提高学习者独立能力的教养性学习。
2.实施程序(1)范例性地阐明“个”,即通过个别典型特征说明其整体。
范例性地阐明“类”,即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类。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即探究归纳出规律性的认识。
范例性地获得经验,即获得有关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
3.主要原则(1)三个性质基本性:体现在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基本规律;范例性:精选知识,起示范作用基础性:体现在教学内容;。
(2)三个统一问题解决与系统学习的统一:即解决了问题,又掌握了学科知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即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既要熟悉教材(客体),又要了解学生(主体);4.主要特点(1)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细节知识与技巧,而是主动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能力、态度。
解决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继续学习与探讨。
例子应与学生经验有关,使之觉得重要和有趣,从而激发动机。
(2)教师具有高度的耐心,不能赶时间,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从观察现象出发,追溯其发生的原因与道理。
五、多元智能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
二、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优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普通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
而多元文化教育成为美国改进现有教育的主要方向。
传统的智力测量从19世纪80年代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理论:1.智力的结构:(1)言语——语言智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用语言流畅地表达思想与人交流。
如演说家、作家。
(2)音乐——节奏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如音乐家。
(3)逻辑——数理智力:运算和推理的能力。
如科学家。
(4)视觉——空间智力:对结构、色彩的敏感和通过平面图形及立体造型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画家。
(5)身体——动觉能力:运用肢体和躯干的能力。
如运动员。
(6)自知——自省能力: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