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中国近代史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义2019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因素
2018江苏单科,7,3分
近代中国物质
生活的变迁
历史解释★★★
2016江苏单科,10,3分
新潮女性的
发型变革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2015江苏单科,11,3分
解放战争期间中

下层民众的生活
状况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2014江苏单科,6,3分剪辫子历史解释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
建设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
革与发展
———★☆☆
大众传媒的发展(1)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
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
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互联网的兴起
2017江苏单科,7,3分
近代以来具有代
表性的报刊及其
对中国社会发
展所起的作用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分析解读本专题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展开,时间跨度较大,知识点较为散碎,识记性内容多。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命题的情况来看,本专题表现平淡,近五年以每年一道选择题的频率出现,预计这一态势将会继续保持。

命题角度重在以某一具体社会现象为背景材料,解读出
此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观念(的变化)或是其体现出的特点。

试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在核心素养立意下对知识的准确理解。

在本单元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文本阅读和图片的分析解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适当联系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阶段相关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分析某一社会现象的背景;分析变迁过程及其中某一现象所体现的实质和特点。

【真题典例】
破考点
【专题概览】
一、时空定位
二、知识线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跨度大,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两个世纪,涉及领域多,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生活、习俗观念、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迁。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前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社会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重大的政治、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同时,还有显著的差异性和共融性:在沿海地区、城市,与内地和乡村比较,几乎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往往也是新旧杂陈,中西混合。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受到西方文化及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对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既有对西方文化的适应融入,也有对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抗争。

【考点集训】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8海南单科,8,2分)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 D
2.(2017浙江4月选考,9,2分)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3.(2017江苏扬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9)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答案 B
4.(2017江苏南通一模,7)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被社会各阶层接受
答案 B
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8江苏盐城三模,6)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答案 B
2.(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三,8)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

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

由于人力车轻便价低,经济适用,大受人们的欢迎,上海输入后迅即得到推广,不久就有人依式仿造,不再依赖进口,数量也大增,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答案 A
3.(2017江苏盐城三模,10)“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固拒。

故当铁路萌芽之始,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权与主权并落于强邻之手。

”造成近代中国此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传统观念的束缚
②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
③国家资金的匮乏
④政府对铁路的一贯轻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4.(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模,9)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213部。

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

这反映出( )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
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
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答案 A
考点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2018浙江4月选考,15,2分)“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

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答案 D
2.(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9)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草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

由此可知( )
A.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C.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答案 C
3.(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7)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

《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答案 D
4.(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7)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论性报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报纸”与“刊物”不分,贴近民众生活
B.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C.“维新”与“革命”论战,争取舆论支持
D.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政治进步
答案 A
5.(2017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8)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发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
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
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
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
答案 C
探史料
探究一公园与院墙——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变迁
史料呈现
史料 1 民国时期,公园已成为城镇比较普及的娱乐场所。

①民国政府通过公园向民众灌输现代观念,使公园兼具了社会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

民国公园一般都有古典式的亭台、楼阁、荷池、花坞等,有的还辅以假山,②保持了传统园林的格局。

国民政府将南京原来的玄武湖公园改为③“五洲公园”,湖上五个小洲分别被改名为亚、欧、美、澳、非五大洲。

1925年建成的北京京兆公园建有世界园,中有中国地图,题有④“要有国家思想,须具世界眼光”;横批为“勿忘国耻”的对联;公园内还建有⑤共和亭,书有“共和国之主权在民,共和国之元气在道德”。

——摘编自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史料 2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中“单位大院”兴起。

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分得一块城市土地和一笔建设资金。

①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

……195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批评“每个单位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②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中央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指出:“由于③建设计划是按‘条条’下达,各单位分别进行建设,④北京市很难有计划地、成街成片地进行建设,至今没有建设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

……不少单位圈了很大的院子,近期又不建设,⑤造成很大的浪费。


——摘编自谌旭彬《中国城市居民小区“千年建墙/拆墙史”》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民国时期城市中公园建设的象征寓意
史料2:新中国城市中“单位大院”的兴起
史料解读时空
定位
据史料1中“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国民政府”“1925年”,可知史料论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公园建设规划的情况。

据史料2中“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964年”,可知史料论述了新中国城市中“单位大院”兴起的概况和相关评论
重点
阐释
史料1:①说明了民国时期公园具体的政治教育功能。

②③④⑤具体论述了教育功能的体现方式,如名称、楹联、景点布局设置等。

史料2:①介绍了“单位大院”建设的基本情况。

②③④⑤则是梁思成和李富春对这种“单位大院”建设的评价(批评)
史料认识
建筑首先以居住、娱乐观赏等实用性功能为出发点,但背后承载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意蕴。

城市建设、建筑布局,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思想观念的投影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指出民国时期公园向民众宣扬了怎样的观念。

并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重
要意义。

答案观念:民族主义、国际意识、共和观念。

意义:启迪民智,促进民众思想进步;激发爱国救亡意识和民族自信,促进国家认同。

2.依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大院”兴起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答案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单位进城的现实需要;方便工作与生活一体化;计划经济体制的
影响。

影响:不利于单位间的交流;阻碍城市整体规划;浪费城市资源。

探究二家规家训——近代社会习俗观念的变迁
史料呈现
史料 1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

除了①洋务派为
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
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

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
千年之久的②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③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
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摘编自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史料2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活走上正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们深切地感到:①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又堪称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训中充满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

——摘编自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衰弱
史料2: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传统家训的新评价
史料解读时空
定位
据史料1中“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辛亥革命的爆发”,可知史料论述的是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演变历程。

据史料2中“随着改革开放”,可知史料论述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对传统家训的再研究和再评价
重点
阐释
史料1:①说明传统家训在近代前期曾经有过新的发展局面。

②③则说明了近代中国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传统家训的衰落。

史料2:①论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在对待传统家训态度上的变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
史料认识
传统家规家训,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有极多的出色代表。

尽管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对它的思考和研究,既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更关系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史料应用
1.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答案表现:呈现新气息,但总体走向衰落。

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的冲击。

2.据史料2指出家训的现世价值。

综合上述史料概括指出传统家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原因:时代变迁。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
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主题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
2 19 22
妇女(篇)
合计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 D
2.(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 C
3.(2015江苏单科,11,3分)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
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 C
4.(2014江苏单科,6,3分)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 C
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浙江4月选考,9,2分)《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 A
2.(2017课标Ⅲ,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
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3.(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 C
4.(2016海南单科,17,2分)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
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 D
5.(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
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B
6.(2014课标Ⅱ,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
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7.(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8.(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
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答案 D
9.(2015课标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1 1 1 清明节——— 1 端午节——— 1 中秋节———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0.(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答案(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

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C组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 D
2.(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3.(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 B
4.(2014天津文综,13,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分)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分)
答案(2)西方式生活时尚。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