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君为重,以国为上,明初盛世与皇帝背后的女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君为重,以国为上,明初盛世与皇帝背后的女人们
大明王朝始于农民起义,终于农民起义。
放牛娃朱元璋从蒙古人手中夺得政权,建立明朝;放羊娃李自成攻陷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吊,毁了明朝。
276年里,有过辉煌,有过震荡,而最后逃不过的是消亡。
说起明朝的盛世岁月,应当是从朱元璋到明宣宗期间不足70年的灿烂时光。
这期间经历了明太祖的洪武之治、明成祖朱棣时期的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可谓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这期间,帝皆勤勉,臣尽忠良,就连后宫也是风清气正,以君为重,以国为上,也成为打造明初盛世的一股中坚力量。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明朝皇宫内的真挚爱情》今日开篇,让我们一起走近明初那几位皇后,领略一下这些成功男人身后那些女人的美丽与芬芳。
一、国母风范的马皇后:她总在朱元璋的身边,民众一直都在她心中能诗会画,熟读史书的马皇后(其名马秀英)身出富足、侠义之家,父亲因杀人避仇,出逃前将其托付给了换命之交的郭子兴。
投奔郭子兴的朱元璋,正因为有了和马秀英这彼此倾慕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婚姻,才开启了他的伟大事业之门。
此后的三十年里,马皇后一直站在朱元璋的身旁。
落难时她在,南征北战时她也在;百废待兴时她在,功成名就时她依然在;她一直都在为朱元璋提供正面帮助与支持,甚至多次挽救朱元璋。
小编以《明史•后妃列传》和《明书•懿文皇太子纪》中两件「”小事”为例说说。
当年在郭子兴麾下的朱元璋,因其出色表现而颇受器重,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心里很不舒服,诬陷朱元璋有反叛之心。
郭子兴于是心存芥蒂,并将朱元璋关了起来,其子更不许有人给其送饭,企图以此除之。
马秀英得知后,偷了刚烙好的滚烫烧饼放在怀中,给朱元璋送「”饭”。
她还将自家财产送给养母张夫人等,在她们的周旋之下,朱元璋才脱离险境,他和郭子兴之间的隔阂也得以消除。
另外一件事件那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受伤且被追击,马秀英背着伤势严重的朱元璋拼命逃跑,摆脱追击,化险为夷。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足可见马秀英就是朱元璋「”创业”路上最忠贞的伙伴,最贴心的搭档。
一个女人玩命地爱自己的
男人情在理中,不足为奇,可她同时又是如此爱护自己的臣民、爱自己的国家,这是何其的伟大与高尚。
皇子皇孙的教育她管,宫人被幸受孕她也关怀体恤;每逢灾年她率后宫吃粗茶淡饭,朱元璋滥杀无辜她极力劝阻。
有很多人正是在她的「”干预”之下,才捡回来性命。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因胡惟庸案牵连,被定死罪。
马皇后劝说未果,就当着朱元璋的面拒食酒肉,「”为宋先生作福”,朱元璋内心受到震撼,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当年的全国首富沈万三帮助明朝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然后又提出想出钱犒劳军队。
朱元璋认为一个子民竟敢犒劳天子的军队,想要造反不成,此等不详之民,当诛之。
马皇后得知后劝谏说:「”我听说法律是用来惩治枉法之徒的,而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不祥之人上天会降祸与他的”。
沈万山这才免了一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马皇后这般国母风范的女人不多,她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为明初后面几位皇后树立了典范。
二、「”女诸生”仁孝徐皇后:艰难同勤开国,盛世训内劝善诸生是明代对考取秀才入学生员的称谓,一位皇后因贞静好学而被人赞为「”女诸生”,这个美誉在古代历史上应该是独此一份,而获取殊荣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
徐氏乃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朱元璋的发小徐达之长女。
两个显赫家族的千金并无骄奢浮华之气,她打小迷上了读书,十足的女中儒生。
正因如此,徐氏深得朱元璋赏视,在朱棣还是燕王之时就已经成了燕王妃。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运动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举兵「”清君侧”,常年征战在外,北京大本营的守卫重担就落在了徐氏和长子朱高炽的肩上。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际,率50万大军突袭朱棣的大本营。
面对如此强敌,徐氏临危不乱,和儿子一起调动留守将士、城中百姓,并激励城内妇女,授以铠甲,登城抗敌,近两个月,母子携手,军民同心,北京城安然无恙。
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应该和徐氏母子后方镇守、后勤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永乐时代是朱棣夫妻共同奋斗而来,军功章里也有徐氏的一半。
从王妃变身为皇后,很多人会飘飘然,但徐氏却依然保持着儒生的仁义道德。
她劝告朱棣要休养生息,还民安宁;他进言朱棣要爱惜人才,仁治天下。
更
为难得是,她利用自己的特长,编写《内训》,教育宫中妇女如何修身养性、行事待人;辑历代儒、释、道三教嘉言善行,编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朱棣当上皇帝的第五年就离开了他,此后的十七年里朱棣没有再立皇后,死后二人合葬长陵。
三、「”女中尧舜”张皇后:孝贤保得丈夫太子位,明智辅佐少年皇孙要说明朝最为可赞的当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氏,这位明朝第一位皇太后。
一个连出生年月也没留下的女人,她历经明朝四位皇帝,是一位好儿媳、好母亲,也是一位贤能的妻子,同时还是德治天下的「”仁君”。
如果没有张皇后,肥胖得不成型的朱高炽可能就和明朝第四位皇帝这个岗位失之交臂了。
张氏是一个正三品指挥使的女儿,因其孝谨温顺深得明成祖夫妇的喜爱,在永乐二年就成了太子妃。
太子朱高炽虽然沉静端重,但身体肥胖又不善骑射,朱棣内心是不太喜欢他的,而且有意废其太子位,用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次子朱高熙取而代之。
但朱棣却十分喜爱张氏这个孝贤儿媳,而且对她所生长子朱瞻基更是疼爱有加,外加上徐皇后和大臣的反对,朱高炽这才坐稳了太子位,成功地变身为明仁宗。
丈夫朱高炽是一位勤政、仁政的皇帝,张氏耳濡目染,对国家的内外政事也了如指掌。
但丈夫在位时她从不干政,只是用明成祖和丈夫的言行来教导太子朱瞻基。
这也使朱瞻基在继位后能够得心用手,运筹帷幄,打造出「”仁宣之治”的美丽景象。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仁宣之治张皇后功不可没,要知道宣宗即位之初,很多军国大事皆受命于皇太后,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众老臣也是在其感召下竭力辅佐宣宗。
说张氏为明朝皇后之最还在于其不凡的执政能力。
尧舜之功之德是何等之高,但很多史学家将「”女中尧舜”这顶桂冠戴在了张皇后的头上,可见张氏的过人之处。
丈夫登基8个月以身殉职,儿子虽在位10年却也是英年早逝(38岁),所以孙子朱祁镇9岁就成了少年天子,治国之重任实际上落在了张氏的老肩上。
朱祁镇正统时期张氏不仅为其布置了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及礼部尚书胡濙的辅政矩阵,还亲自协调君臣关系,严禁后宫干政,大太监王振在老太太健在时也只能循规蹈矩。
应该说,有老太太在的正统时光实际上是很不错的。
可惜,她
老人家还是走了,后面的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一系列「”怪事”就可以看出没有她,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一个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女人,虽然死时没有一个准确的年龄(一说63岁),但她却在明代历史上甚至中国古代女性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其实明宣宗的第一任皇后胡氏也是以贤闻名,她为人忠厚善良、举止庄重、无媚顺态。
但朱瞻基偏偏迷上了孙贵妃,可怜的胡氏无过被废,心灰意冷当了道姑。
明宣宗的这率意之举可能冥冥之中毁了大明朝的国运,夫唱妇和、同心为国的和谐局面就此打破,明朝的盛世时光也就这样匆匆而过。
综上所述,说明初盛世有些卓越皇后的功劳毫不为过,和谐的夫妻,怀*** 同的理想一起奋斗,才会有一番作为,才有可能拼搏出一个太平盛世。
不信你看看此后万贵妃专宠、客氏专权等后宫乱象,就能明白小编所言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