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老家那些拾秋的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起老家那些拾秋的人
如今回昌黎晒甲坨老家,已纯属乡村生态游的性质。

刚刚踏上家乡的土地,我
不由自主地迈进农民驾驶着小型收割机作业的玉米地里,与泥土亲近,与成熟
的庄稼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农业收割的沧桑巨变。

当年收割玉米,是分两道工序的:前面一人负责掰玉米棒,后面一人负责用镰
刀割倒玉米棵。

如今的种植户,只负责用小型收割机收获玉米棒,而残留在地
里的玉米秸秆,统一由村里安排机力收拾残局,轮到玉米秸秆粉碎机粉墨登场时,只见随着农机“走过”,田地平整干净,惟余玉米清香。

路过一片刚刚收完花生的田野,松软的沙土层表面,时而有遗漏的花生角露出
小脑袋,诱惑着我迈不动步子,一边走,一边捡起来,剥出花生仁,放在嘴里
慢慢地嚼着,品味大自然恩赐的快乐滋味。

不由得想起当年,奶奶将我捡来的
瘪花生炒熟了,就着热乎气装进我的衣兜,我兴冲冲地邀约一群小伙伴,去外
村追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一路上,边走边剥着花生角,嚼着又酥又香还带点回
甜的瘪花生。

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我小时候拾秋的记忆。

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都是悬挂在
内心深处的风铃,稍有风吹就会心动,摇响那串串风铃,叩击那根敏感而柔软
的神经。

拾秋,是父老乡亲用劳动的双手,给秋天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上个世纪六七十
年代,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社员参加农业集体劳动,每个生产小队实行独立核算。

由于土地土质差异、人口组成结构差异以及
农田管理技能差异等因素影响,有的队工分值钱,有的队工分发毛。

不过那时
生产队分下来的粮食,家家普遍不够吃。

拾秋,开始时乡亲们叫“解放”,后来公社发来通知,严肃要求,生产队收秋后,解除护秋禁令让全体社员再收一遍,不能叫“解放”。

于是改称“拾秋”。

人们既可以在本队本村的地里拾遗,也可以到外队外村的地里去捡漏。

能吃的
粮食,留下来人吃,不能吃的粮食,用来喂猪、喂鸡鸭鹅。

晒甲坨一带五个自然片村的土地,全都属于沙土质农田。

适合种植花生白薯。

印象中,群众拾秋干得时间最长,干得最多的活儿,就是野外倒花生和泛(捡)白薯。

在防风林带掩映、防洪壕沟切割的收完秋的花生地块上,成为我们一帮小孩拾
秋和嘻戏的主战场。

一场小雨过后,雨打沙滩点点坑,原本隐藏在沙土里的花生,若隐若现地暴露在我们眼前,一阵惊喜过后,小伙伴争先恐后地捡起表层
上的花生,无论是饱满的,还是半瘪的,统统捡起来放进笼筐。

拾花生有窍门,垛过花生秧的垛底子下面花生多;像四村“大段”这样位置偏
僻的地块,别人没拾过。

这些方法,着实让我多有斩获。

用铁齿挠筢一搂一扒,就会有两三个花生现身,让我如获似宝。

还有的小伙伴,干脆爬到生产队花生
秧垛上,专门拾捡干瘪花生角,里面藏着酸枣核般的瘪花生。

俗话说:虮子也
是肉。

拿回家,摊到炉盖上熥熟了,吃起来也挺香的。

捡白薯,在老家叫“泛白薯”。

意味着没有规律可循,这里挖几锹,那里挖几锹,广泛开挖,遍地开花。

靠的是韧劲和耐心,白薯地的垄上垄下,边边角角
挖个遍。

遇到白薯秧上结的根,算是烧了高香,顺着根追下去,一直追到有白
薯为止。

甚至到了开春,生产队请来拖拉机翻耕土地,只要翻耕白薯地,我们
一帮小伙伴,跟在犁铧后边飞跑,还能捡上半笼筐冻白薯呢。

那可是喂猪的好
饲料。

不管咋说,有收获就好。

如今,年轻人喜欢吃麦当劳的薯条,或者买上一块烤白薯,像捧着个宝物般,
一脸贪吃萌态。

这与当年吃白薯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充饥填饱肚子与追求绿色
健康饮食,吃起来,不是一个味道,也不是一样的心情。

我作为“拾秋”的一员,品尝着“收获”的乐趣,什么白薯地、大豆地、花生地,都曾留下我“拾秋”的脚印。

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是很少有浪费粮
食的。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拾秋”这样的事情逐渐被遗忘了。

其实,节约粮食,勤俭持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
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穷奢极欲、暴殄天物历来为中国人所
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始终为中国文化所提倡。

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都
不能丢。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粮食总量的6%,真是触目惊心。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没有经历过粮食
紧缺的年代,不会体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
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
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
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
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的“绿色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