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北流第八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榆林市北流第八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
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条消失的河流的源头
阎豫昌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河流虽然消失了,源头仍有清泉从地心喷出。

这不是一条无名小河的源头,而是古代著名的济渎。

济渎东西两源汇合的清波曾经能够独流入海。

《尔雅·释水》记载:“江淮河济为四渎。

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如今,济渎源头的泉水,仍似珠玉般从地心涌出。

今人不见古人面,但古人留下的笔迹和行踪,却是可以寻觅的。

一串泉水如一串闪光的故事,诉说着古老的史实和神话。

这儿曾使司马迁留连忘返,他在《史记·封禅书》写道:“四渎者,江淮河济也。


我站在司马迁曾漫游过的济渎源头。

这源头在至今犹存的豫北济源县的济渎庙里。

庙里有几棵古老的汉柏,枝头的新叶仍然青翠芬芳,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

“四渎”和“五岳”一样,受到古代帝王隆重的封禅。

济渎庙现存庞大的古建筑群,仍占地一百多亩,保留着清源洞府门、济渎神寝宫等七十多间宋元明清建筑。

人们由此可以遥想它自隋代开皇二年兴建庙宇以来的繁荣。

醉心于畅游名山大川的唐代文人,曾于月夜泛舟济渎。

如今,唐时的河道消失了,那歌吟却依然在《全唐诗》中回响: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

濮泉数眼沸,平地清流通。

这是诗人李颀的歌吟。

如今,诗人赞叹的那可通舟船的清流,只有那几棵两千多岁的“将军柏”在朦胧的月夜中、在如梦的忆旧中才能闪现吧?
“将军柏”当然也记得,那位名叫白居易的大诗人,倚在它的树干下,深情地注视着济渎的泉水向东涌流,放声长吟: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位大诗人从济水东流不到大海决不停留的奔腾向前之势,悟到了人生哲理。

济水哺育了两岸的百姓,也哺有了诗人文豪,给他们以哲理和诗情。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这里,曾诞生过许多绚丽的神话。

济水源头,汇出的一潭清水曾被称为“小北海”,也是济渎神的“河宫”。

皇帝和大臣们,曾毫不吝啬地向河宫抛下长长的金银项链,名曰“抛长生”,祈祷长生不老。

他们没想到,不但皇帝王公大臣要老,要死,连济水也老了,死了,消失了……
只有几座古碑,记载着海市蜃楼般的“济渎朝霞”的美景,叙述了一个从洞庭湖来的旅人向济渎中击石投书、传达玉帝命其行雨的神话。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也许不明白他们的故乡竟是以济水之源命名的。

济源县的地图上,也没有济水,甚至连济渎庙的标志也没有。

济渎的集水流进蟒河,蟒河又流进黄河。

古代济水独流入海的河道,早被黄河吞没了。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我的脚下,是济渎水汇成的小潭。

潭上有石桥,桥畔可供凭栏观鱼的“灵渊阁”是古代帝王大臣们“抛长生”时投掷下金链的地方。

如今,这“灵渊阁”下的小北海,只有几个洗衣妇将肥皂泡涮进潭水,枯枝败叶和碎纸屑在潭中漂移。

何处去寻“苍螭送飞雨,赤鲤喷回风”的济渎胜境?
谁能相信这儿竟是沉过金链、诞生过许多美丽神话、激发过古代第一流大诗人激情的济水之神的“河宫”?
由济渎庙西行里许,便是济水西源——延庆寺舍利塔西墙外著名的“龙潭”。

这是出自王屋山的流水,出山后潜流地下,至此又从地心涌出,汇成济水西源。

此处被誉为“龙潭夜月”——济源八大景之一。

那景色是:“潭水莹澈,夜间潭光塔影,相映如画。


我来到这景色如画的西源一看,大吃一惊:“龙潭”周围的草坡上,支着一个个大铁锅,锅里煮着黑黄色的碱水,碱水里放着黑的白的羊皮。

羊皮又拖到“龙潭”里漂洗,刚涌出地面的清泉,立刻被污染成一潭黑黄恶臭的污水。

看来,人们的生计和致富,比保护自然环境更胜一筹。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济水消失了,黄河吞没了它下游的河道。

但是,黄河并没有吞没济水之源!济渎依然存在,泉水依旧涌出,为什么河南省分县地图册上都不再标示济渎了呢?为什么济渎清源
刚涌出地心,就变成一潭恶臭的污水呢?
这哭泣般依然涌着泪珠儿的济水之源呵,你也要消失吗?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中,“收藏”把抽象的足音化为可收藏的物品,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异曲同工。

B. 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不知道故乡的命名缘由,济源县的地图上没有标识济水和济渎庙,作者抚今追昔,指出了这就是济水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

C. 文章中,古老的汉柏、“龙潭”等自然景观和济渎庙、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以及神话传说、人文掌故等文献资料相映成趣,增添了文章的厚度。

D. 曾经独流入海、繁华一时的济河如今已经消失,曾经清澈的济源如今已被严重污染,触目惊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的批判、对现实的忧思。

5. 文章引用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参考答案:
4. B
5. ①引用古诗,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②佐证了济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再现了济渎泉眼水沸、清流贯通的事实,增强了历史真实感。

③和下文所描写的济水已经消失的现实构成对比,强化作者对当今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忧虑。

6. 文章结构:①呼应文章题目;②用这句话把文章划分为四部分,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写到“作为文章的线索”也可给分)思想感情的表达:①反复咏叹,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②是作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标志:从淡淡的哀愁到愤怒的呼吁。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均考核文中的内容,其中B 项,“这就是济水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错,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不在于年轻人,不在于地图上没有标识济水和济渎庙,而在于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的掠夺性开发。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引用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的作用”,首先从引用古诗文的通用作用分析“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然后从内
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看,“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

濮泉数眼沸,平地清流通” 佐证了济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再现了济渎泉眼水沸、清流贯通的事实,增强了历史真实感,从结构的角度看,下文描写的济水已经消失的现实,二者构成对比,强化作者对当今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忧虑。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结构的角度看,呼应文章题目,用这句话把文章划分为四部分,层次清晰,条理清楚;从思想感情的表达看,这是反复的手法,反复咏叹,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让作者的感情从淡淡的哀愁到愤怒的呼吁。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

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刘叔雅
张仲行
刘叔雅是民初学术界的知名之士,名文典,字叔雅,因为学术有成就,人都称呼为刘叔雅,表示尊重。

三十年代初,他在清华大学任国文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

他的大名,我早有所知。

这少半是来自读他的著作,其中有翻译日本丘浅次郎的《进化与人生》;中文的是他的权威著作《淮南鸿烈集解》。

听说他骈体文写得很好,没有见过。

大名的多半是来自他的不畏权势。

那是一九二八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因为学潮事件触怒了老蒋。

蒋召见他,说了既无理又无礼的话,据说他不改旧习,伸出手指指着蒋说:“你就是新军阀!”蒋大怒,要枪毙他。

幸而有蔡元培先生等全力为他解释,说他有精神不正常的毛病,才以立即免职了事。

不论什么时代,像这样常人会视为疯子的总是稀有的,这使我不禁想到三国的祢衡。

这位祢衡就在课堂上,一周见一次,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注意他的言谈举止。

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

上课坐着,讲书,眼很少睁大,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

现在还有印象的,一次是讲木玄虚《海赋》,多从声音的性质和作用
方面发挥,当时觉得确是看得深,说得透。

又一次,是泛论不同的韵的不同情调,说五微韵的情调是惆怅,举例,闭着眼睛吟诵:“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憔悴不胜衣。

”念完,停一会,像是仍在心里回味,我当时想,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就是“沈郎憔悴不胜衣”呢?对于他的见解,同学是尊重的。

只是有一次,他表现为明显的言行不一致。

不知从哪里说起,他忽然激昂起来,起立,睁大眼睛,说人间的不平等现象使他生气,举例中有有人坐车,有人拉车云云。

同学听了都惊奇而感动,想到像这样一位神游六朝的人物忽然注重现世问题,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味。

说完,下课,有些同学由窗口目送他走出校门。

一辆旧人力车过来,他坐上去,车夫提起车把向西跑去,原来他正是“有人坐车”的人。

抗战时期,他到云南,一个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

我有个表弟倪君在那里上学,回内地之后跟我说,刘叔雅在那里仍然表现为很怪异,许多事在学校传为笑谈。

例如有一次跑警报,一位新文学作家,早已很有名,也在联大任教,急着向某个方向走,他看见,正言厉色地说:“你跑作什么!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讲《庄子》。

”那位作家尊重他是前辈,没还言,躲开他,或者说“桃之夭夭”了。

再是不只一次,他讲书,吴宓(号雨僧)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

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的时候,总是抬头张目向后排看,问道:“雨僧兄以为何如?”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

”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散伙,各自回各自的老窝,他因为已经不在联大,就没有跟回来。

以后一直留在云南,在云南大学任教。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舍不得云土(烟土,即鸦片)和云腿(火腿),并由此而获得“二云居士”的雅号,不知确否。

这且不管它,我觉得遗憾的是不再听到他的“甚是”的“高见”,有时难免有类似老成凋谢的惆怅。

十几年之后,他就真正凋谢了。

我有时想起北京大学的卯字号人物,这小一辈的,刘半农终于1934年,享寿四十三;胡适终于1962年,享寿七十一;刘叔雅终于1958年,享寿六十七,但就这一点说是中间人物。

学术成就呢,很难说。

张文勋为他做的传记说,他还想以余年完成《群书校补充》
等几种大著作,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则以为,他不如降一级,由“子部”转到专搞“集部”,多谈谈选学、唐诗,就会对更多的读者大有帮助。

——他作古了;如果健在,听到我这不三不四的意见,恐怕要大喊“小子何知”吧?
(选自《南国竽声》)
18.蔡元培说他“精神不正常”与常人把他看成“疯子”是一回事吗?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9.第三段写刘叔雅上课,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0.请分条概括刘叔雅的性格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1.联系全文,说说张中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位老师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
18.✍蔡元培说他精神不正常是为了在盛怒的蒋介石面前保护他,是被迫说的假话;✍常人认为他是疯子是因为常人畏惧权势,以己推人,把蔑视权贵的人当成异类。

(每点2分,共4分)19.作者用白描手法写刘叔雅上课时的肖像、神态、举止,简练而传神地写出人物的木讷的外在特征,表现人物的自负的内在气质。

(考生答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均可酌情给分。

)(4分)20.(1)不畏权势;(2)富有同情心却又言行不一;(3)学问高超却又极端其自负;(4)有很多旧式文人所共有的不良嗜好。

(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4点得6分)
21.张中行先生对刘叔雅不畏权势,敢于面斥蒋介石为新军阀这样的行为充满了敬意,但是对他言行不一、抽鸦片等缺点是持批评态度的;对于刘叔雅的学识是仰慕的,但对他过于自负,不能有更大的学术成就的结局却深表遗憾。

(每点3分,共6分)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微博是新媒体中的新媒体,它的横空出世,迅速改写了中国人的传媒心态。

在微博空间里新出现了一种微小说。

它不是微型小说的瘦身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生产与传播方式。

微博不仅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伴随着文学的衰微,文学批评更趋边缘化了。

每年的文学圈似乎都有“收成”,也常见镁光灯前的短暂热闹。

但这短暂的热闹和轻量级的“收成”,显然与眼下大时代不相匹配。

文学批评不仅是艺术批评,也是社会批评。

只有掘进时代的地心,接近岩浆奔涌的时代地心,深刻感受其深度与温度,把时代深处的爱恨表达出来的文学批评才会有力量。

表面上我们的文学批评越来越专业化,文学批评者操弄着带有专业色彩的批评话语,编织只有在专业圈子内流通的话语云锦。

文学批评毕竟是关于文学的批评,文学是“1”,其他是“0”。

换言之,文学批评的附加值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的。

但当下很多文学批评是难以得到文学创造者们的认同的。

微博打破了文学批评的专业壁垒,让批评为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启动了文学批评的大众化时代。

微博突破了文学批评自闭的大门,使得文学批评社会化、媒介化了。

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专业门槛,使得普罗大众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

在微博世界里,专业话语不再是文学批评的交流语言,也不再是精英圈子研习文学的身份符号,而是被另外一套新话语体系置换了。

专业文学批评的载体通常是专业性刊物,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则是微博。

微博这一新兴载体在技术上不允许长篇大论,在微博里交流,你不能阳春白雪故作高深。

一个人的言论要想获得围观,必须看他的言论够不够新锐、震撼,能三言两语搔到公众的痒处,吸引多数人的眼球。

微博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或文学现象,但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

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可以是普通的文学批评者。

著名演员姚晨,一不小心成了微博明星。

在她的微博上,她甚至开始评论诗歌。

文学在微博上变成了一个话题。

评论者参与评论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可以无知无畏的表达。

当然微博上也藏龙卧虎,经常会有高人显山露水,引领批评的方向。

微博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它搅动了满池春水,打破了专业精英的文学壁垒。

虽说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拓展了文学的基本面,使得普罗大众都可对文学进行批评。

但微博文学批评的过度喧嚣,也会对专业文学批评构成负面影响。

在微博空间中,微博毕竟多是零星、碎片化、浅表性的思想与感兴,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

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会行之不远。

(选自2011年第6期《决策探索》,有删改)
1.下列关于“微博文学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与专业文学批评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微博,后者通常是专业性刊物。

B.微博文学批评既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C.微博文学批评有其积极意义,但若过了“度”对专业文学批评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D.微博文学批评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的说,是一种大众化的话题批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微博空间里新出现的微小说与微型小说不同,微小说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小说传播方式。

B.微博语境下的大众文学批评突破了专业文学批评的狭隘视野,使文学批评有更广的空间。

C.在微博世界里,作为文学批评交流语言的专业话语,已被新兴载体微博的话语体系置换。

D.微博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微博文学批评的参与者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对此应正确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微博里交流长篇大论或故作高深是没有市场的,作者须放下身段与读者平等交流。

B.作者认为微博空间下的文学批评,多是一种碎片化、浅表化的批评,是一种“零星”的批评。

C.作者认为微博这一新兴载体,一定会给当前的的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契机,民“声”渐行渐远。

D.作者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参考答案:
1.B(张冠李戴,“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的是“微博”,不是“微博文学批评”)
2.A(以偏概全,“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小说传播方式”错,原文是说“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生产与传播方式”)
3.C(“一定会”太绝对;“民声渐行渐远”不合文意。

微博这一新兴载体,“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也会行之不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

(12分,每小题3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工:工程)。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特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

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而中外纷议挠之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许之。

夜缒而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11.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3)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

(4分)
参考答案:
9.C(举:兴办)
10.C(A.表转折/表修饰 B.的/它 D.按照/用)
11.C(①是蒋攸铦评价他的“治行”,⑤是对他品行的概括评价。

排除①⑤。


12.D(“首先倡导”错,原文为“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
13.(1)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每个分句1分)
(2)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何必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每个分句1分)
(3)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乡里,评定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着牛车,带着吏卒,同士大夫们交往,以后逐步升官,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迎,投降。

其,我的。

从,使。

跟从。

句意通顺一分。


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

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

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

总督蒋攸铦推举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

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

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