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含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舒婷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抒发对土地的炽恋之情。
C. “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D.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答案】 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B项表述错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应该是诗人艾青的诗句。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
做此题时,学生应该认真读题,核实各个选项的表述的正确与否。
作家和作品一定要牢固掌握,切记张冠李戴找出错误。
要求学生平时要多积累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包括古代一些特定称谓的词语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
文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B.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C. 《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谈读书》《屈原》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德国的培根、中国的郭沫若。
D.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如《送东阳马生序》;“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出师表》。
【答案】 C
【解析】【分析】C、应是:英国的培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对下面三幅书法作品使用字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楷书草书行书
B. 行书楷书草书
C. 行书草书楷书
D. 草书行书楷书
【答案】 B
【解析】【分析】A.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序》,王羲之以行书著名;
B.唐朝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多宝塔碑》,颜真卿以楷书见长;
C.唐朝怀素的草书作品《自叙帖》,怀素以草书著名。
三幅作品分别属于行书、楷书、草书,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鉴赏。
答题时应注意,调动平时相关的书法知识的积累,根据书法家的主要风格,擅长的字体,著名作品,分析书法作品的字体特点,准确判断作答。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其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都卓有建树。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曹氏三父子。
B. 《狼》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中的“志”意思是“志向”,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并不在功名,而在于诸多“奇异的事”。
C. 新闻特写,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D. 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答案】 C
【解析】【分析】A.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三父子”指的就是苏氏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B.““志”意思是动词,记述,《聊斋志异》就是在他的书斋里记述奇异的事。
C.说法正确。
D.律诗并不是要求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而是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有关律诗的文学常识。
学习律诗,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而大气。
B. 以“土地”和“光明”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
C. 擅用象征手法融入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含蓄优美。
D. 1978年“归来”以后,诗意变得更警策,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答案】 C
【解析】【分析】C选项描述的是泰戈尔《园丁集》的特点。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
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颈联,五,六句叫颔联,七,八句叫尾联。
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这句话把颔联和颈联搞反了,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
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画面或事件与诗人的主观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 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答案】 D
【解析】【分析】D.“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不惑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方面比较广。
解
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注意积累。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祖母形象往往光彩照人。
《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把“我”从黑暗中叫醒,领向光明;《月迹》中的奶奶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不断把孩子心灵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B. 寓言给人启迪。
《黔之驴》告诉人们,不能被貌似强大的东西吓到,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愚公移山》启示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C. 细节常常独具魅力。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下和穿上军大衣的细节,凸显了他的机智灵活、处变不惊;《百合花》中多次提到百合花被子,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
D. 散文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风格多种多样。
有的深沉冷峻,如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有的柔婉清丽,如郭沫若的《白鹭》;有的自然真挚,如巴金的《繁星》;……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C项表述不正确,一“脱”一“穿”的细节,是为了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9.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错误,下片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表达的是词人希望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10.在下列文段空白处填入的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王義之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________、朴素而________、真率而________、飘逸而________,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大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①精巧②端庄③娟秀④含蓄
A. ①③④②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分析】王羲之,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的赞誉,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是极具有美的观赏性的。
C项正确,注意前后词语的意思相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对书法常识的了解。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范围、轻重、感情色彩等辨析,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王羲之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博大精深,比如刚健而娟秀,从相对的角度选择。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
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
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没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特征。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至少说出两点)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
(或:关注人群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
(2)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3)A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
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
答案: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
(2)解题此类开放性试题。
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
3、有时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
4、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
示例: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
(3)按材料三所说“写境”即写实之境,而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写实之境。
而其它几项则不是写实。
故答案为:(1)对于诗词大会,19岁以下的群体(年轻人)关注度较高,50岁以上人群关注度较低。
(或:关注人群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2)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背
诵古诗词能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拓展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3)A.
【点评】本综合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平时多练习这些题型,解答并不难。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雪》是古典诗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B. “鸟”是诗人常用的意象。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指的是杜鹃鸟。
C.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最发达的主题,很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
D.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四月”正处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
【答案】 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
D项错误。
“春分”应该是每年的3月21日,不是四月。
四季的划分应该是:三、四、五月是春季;六、七、八月是夏季;九、十、十一月是秋季;十二、一月、二月是冬季。
故答案为:D
【点评】做此题时,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知识的积累一定要多,所以平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积累,才能顺利故好此题。
有关四季划分的内容一定要了解。
13.“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A. 曹操
B. 刘备
C. 谢安
D. 孔子
【答案】 C
【解析】【分析】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古时,指出山为官,为褒义词。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故答案为:C
【点评】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
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
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14.下列诗歌中,哪一首属于乐府诗?()
A. 《湘夫人》
B. 《孔雀东南飞》
C. 《声声慢》
D. 《关雎》
【答案】 B
【解析】【分析】A.《湘夫人》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B.《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C.声声慢,词牌名。
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亦称《胜胜慢》、
《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D.《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故答案为:B
【点评】《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
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
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15.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课文《孙权劝学》选自其中。
B. 《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头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C. 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她又像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笔下的“基督徒”一样,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梦幻”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 C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C项《简爱》贯穿小说的比喻是“旅行”和“求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的难度较大,十分考验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需要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的过程中了解文学常识。
1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称“诗三百”。
B. 《逍遥游》出自《庄子》,作者庄子,战国时宋国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文学家、史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D.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别人的敬称,指对方;而“陛下”则是对皇帝的敬称。
【答案】 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
B.“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说法有误,应改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
解答时注意联系平时的积累,可对文学常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17.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鼎湖山听泉》作者是谢大光,按照作者的游山踪迹来写作,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在《林中小溪》中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表现出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 《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客观地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在一定程度上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反映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所谓兴,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答案】 D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D错,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识记及理解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平时进行积累,并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
注意细节。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伯”“仲”“叔”“季”表示兄弟之间的排序。
“谥号”是古代王侯、名臣、将相高级官吏、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的称号。
B.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C. 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
D. 《最后一课》《昆虫记》《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答案】B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B项“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说法错误。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对各个选项字斟句酌,仔细辨析正误作答。
19.学校本月校园文化宣传主题为“和文化”。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和”字字源的解说及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和”字的本义,补全下面的板报内容。
“和”字由“禾”与“口”组成。
“禾”是“龢”的省略,表示用编钟和排箫共同演奏乐曲时,各声部的乐音虽各有不同,但主调协调一致;“口”则表示人们发表言论。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为“相应也”。
由此可知,“和”的本义为:________
(2)宣传组的同学撰写了一篇介绍“和文化”的短文。
请你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CCTV曾举办主题为(甲)“汇聚力量,传播文明”的公益广告征集活动。
其中有一则广告让人倍感亲切(乙)——一个稚气敦实的泥塑娃娃拱手道(丙):“和谐中国,雨露滋润,和为贵。
”与此同时,屏幕上现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和”字。
②“和”体现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便有“”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依一定秩序组成的共同体。
“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③中华民族是名fù其实的礼仪之邦。
有子曰“”,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若能按照礼的规范和谐相处,就会有和睦的人际关系(丁)、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④“和”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
“”的主张以治理好本国为前提,通过协调异邦,达到化解冲突、和平共处的目的。
“和”不仅体现出我国古人处理邦国关系的智慧,也表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维护和平。
Ⅰ对文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和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苍劲jìn 名副其实
B.苍劲jìn 名幅其实
C.苍劲jìng 名副其实
D.苍劲jìng 名幅其实
Ⅱ在文中第②③④段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协和万邦②和实生物③礼之用,和为贵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Ⅲ下面对短文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使用双引号,表明“汇聚力量,传播文明”是特定主题而需要特别指出。
B.(乙)处使用破折号,表明破折号前后的话题发生了转换。
C.(丙)处使用冒号,用在提示性词语“道”的后面,对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提示。
D.(丁)处使用顿号,说明“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并列关系。
Ⅳ第④段结尾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3)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
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
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齐家治国,信斯言也,布在方策①;
率性修道致中和, ,譬之宫墙②。
【注释】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
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得其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