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唐雎不辱使命同学们,世上历来就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迷信暴力和强权,总是恃强凌弱,不可一世。
课文中的秦王是这样,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也是这样。
可是,弱小不等于胆小,小国自有小国的勇气、尊严和抗争方式,让我们再一次与唐雎同行。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3)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4.文中的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
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6.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放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7.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我们在赏析唐雎说话技巧的同时,也走近了唐雎的心灵,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浩然正气所激励,我们要学习唐雎这种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品质。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此处唐睢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睢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睢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睢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六、布置作业
仿写句子
中国自古就有不畏强权的人:唐睢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自主疏通文言文的能力,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二、深入故事情境,展开比较分析。
为了使课堂活跃起来,文章生动起来,教授此课时很多老师都会采用分角色诵读和表演的形式。本课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堂表演不应公限于参与和热闹,教师应予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比如附加人物动作与神态,说出人物语气,观众点评人物等,使学生能深入情境,体察人物。对唐睢和秦王形象的分析则放弃直接发问,借帮事贯穿始终的对立性引导学生寻找碰撞点和火花,展开比较分析,再经由换位评价环节芾妙地总结人物形象,让学生谈得自由,谈得有趣,也能谈得到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九年级
教学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Fra bibliotek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在同一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我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是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在这个片段中,唐雎以智慧和勇气回应秦王的威胁和考验,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这个片段精彩之处在于它展示了唐雎的品质和他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5.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的。
-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历史纪录片、文化介绍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在线工具进行课文翻译和阅读,如在线词典、文言文阅读器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在面对重要任务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课文中的奥秘。
答案: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像唐雎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勇敢地面对困难,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通过运用唐雎的品质和智慧,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课堂
(1)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2.请分析唐雎在故事中的主要品质,并说明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唐雎的主要品质有忠诚、勇敢和智慧。忠诚使他坚守使命,勇敢使他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智慧使他机智应对危机。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3.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秦王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性格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学生使用的课本《九年级语文下册》。
-教师用的教学指导用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3.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教师需要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教师需要设计更多的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问回答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唐雎形象的分析。唐雎的形象复杂而丰富,他既有勇敢、智慧的一面,又有忠诚、爱国的一面。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文本,才能准确把握唐雎的形象。
(3)文章主旨的把握。本文的主旨在于赞扬唐雎的勇敢和智慧,同时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4)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文言文翻译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点。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流畅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4.教学手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分析文本和讨论问题。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唐雎和其他文中人物,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提问和回答,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回答促进知识的内化。
-写练习,让学生撰写关于唐雎的短文或心得体会,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最新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参考答案一、填空。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新人教版
309教育网309教育资源库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2)“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3)“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4)“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2新人教版
题目:《唐雎不辱使命》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案:文章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例如,"如虎添翼"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王灭韩、魏后的强大;"天下之达道五,其所以行之者三"使用了排比手法,强调了唐雎的观点。
4.写作练习题:
题目:请以《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为背景,写一篇短文,描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经历。
-研究性学习的反馈,教师应评价学生的PPT报告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同时鼓励学生在报告中展现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应及时将作业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根据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促进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唐雎出使秦国
-忠诚、勇敢、智慧
-文言文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出师表》等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修辞手法知识分析文章的表达效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学素养: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领会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特点,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
2.思维素养: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评价历史人物。
3.文化素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4.道德素养:学习唐雎忠诚、勇敢、智慧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5.表达素养: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历史意义。
3.学习文章的对话描写和情节设置。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
2.难点: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表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人物形象分析
(1)再次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主题理解
(1)结合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
(2)讨论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4.对话描写分析
(1)找出文章中的精彩对话段落。
(2)分析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5.表演活动
(1)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6.总结归纳
总结人物形象、主题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7.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勇敢和智慧的短文,结合唐雎的形象进行阐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5. 人生观念:通过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勇敢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个人责任与使命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前几个单元之后,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同时,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背景。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互动和讨论来学习,喜欢用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在能力上,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之后,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其次,对于唐雎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的理解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此外,学生可能还需要克服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熟悉,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唐雎不辱使命》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古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唐雎不辱使命》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共2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共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全文。
2.能够较准确的翻译文章。
3.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完璧归赵》的故事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二、出示目标三、预习检查,积累文常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四、初读文言,读准句读1.读准字音。
2.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人物的语气。
五、再读文本,读明文意1.学生自学,解决词义。
2.学生质疑,重点分析。
3.投影明确,适当笔记。
六、当堂训练完成学案“当堂训练”七、布置作业巩固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意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再读文本,分析人物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4.你如何评价唐雎?二、深度探究,感悟精神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2.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3.秦王长跪而谢之,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三、课堂小结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1)理解唐雎的聪明才智。文章中唐雎的聪明才智是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2)掌握古代礼仪、外交策略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
(3)欣赏文章语言的美。文章语言优美,学生可能难以体会。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4.谈谈你对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唐雎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展示他的聪明才智和忠诚勇敢。
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答案:在文章中,唐雎的聪明才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能够冷静应对,用智慧化解危机。
-在与秦王的对话中,唐雎能够抓住机会,利用秦王的骄傲自大,巧妙地反击秦王,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唐雎能够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最终实现了不辱使命的目标。
2.题型:概括唐雎的忠诚勇敢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10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初读——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秦王怫.然怒( ) 亦免冠徒跣.( )唐雎.( ) 色挠.( ) 抢.地( )聂政之刺韩傀.( ) 休祲.降于天( )寡人谕.矣( ) 天下缟.素(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 )(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大王加惠..( )(4)请广.于君( )(5)岂直.五百里哉( )(6)秦王怫.然怒( )(7)布衣..( )(8)以头抢.地耳( )3.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文:(5)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译文:二、品读——理解内容4.文中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形象?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的“潜台词”。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
三、展读——拓展延伸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一、初读——基础知识1.fúxiǎn jūnáo qiāng guījìn yùgǎo2.(1)辱没、辜负(2)交换(3)给予恩惠(4)增广,扩充(5)只,仅仅(6)愤怒(7)平民(8)碰,撞3.(1)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生守护这片国土,不敢交换!(3)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_19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品读“士”的策论,领略“士”的风采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重点字词的回顾2、重点句子的翻译3、导入新课,板书副题—品读“士”之策论,领略“士”的风采。
九八年,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了,时年9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得知消息后,叹息不已,她说中国现代不缺少知识分子,缺的是士。
那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士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刀光剑影中去品读当时的名士唐雎的策论,领略他的风采。
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1、文章一直围绕什么矛盾而展开?(学生回答:安陵易与不易)2、设想一下:假如安陵君同意易地,请发挥适当想象力给我们描述一下,安陵会面临怎样一个处境?(学生回答:秦军可能会在安陵收拾行程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秦国可能诱使安陵搬去一个理想的五百里之地,等安陵举国搬迁途中要他们搬去偏远的五百里之地;秦军可能在半途截杀……)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出示背景)由此可见,秦想一统天下,且已灭韩亡魏,安陵只是魏国一个小小附庸国,秦王根本没放在眼里,他甚至不想动用一兵一卒,只想派个使者过去吓唬一下,安陵就会乖乖地俯首称臣。
3★且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秦王使者说的那句话。
(学生齐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4、提问:“其”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这句话体现了秦王怎样的口气呢? (学生回答:霸道、骄横、恃强凌弱)那么朗读这句话时,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霸道的语气呢?★(学生朗读,点评,适当重读“其”和“许”)5、提问:安陵君是否看出了秦王的阴谋?(明确:看出了,出小饵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国国君惯用的伎俩,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王六百里地,条件是齐楚断交,诱使楚怀王上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换和氏璧,结果被蔺相如识破。
此次,秦王又故伎重演,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安陵君岂能不知?那安陵君是以什么理由来拒绝的呢?(明确: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理由充分吗?(明确:先王留下的国土,若是保不住,死去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既然理由充分,为什么安陵君不直接说“不易”,还要先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又说“弗敢易”呢?(学生回答:安陵君措辞委婉,因为秦强安陵弱,怕得罪秦。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0 唐雎不辱使命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① 本文重点知识点:
- 使臣的职责和使命
- 国际关系中的使臣角色
- 使臣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② 关键词:
- 使臣
- 使命
- 国际关系
- 处理问题
- 策略
③ 重点句子:
- "使臣不辱使命,乃至于荣国家、荣家族。"
- "使臣之道,在乎明其理,审其势,行其道。"
④ 艺术性和趣味性设计:
- 使用图表或流程图来展示使臣的职责和使命,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能力:学生们对《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的理解有了深入的提升。他们能够理解使臣的职责和使命,以及在国际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使臣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2. 分析能力:学生们在讨论和分析实际问题时,展现出了较强的分析能力。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要素。通过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学生们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学生可以针对拓展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c. 学生应主动向教师请教和解答疑问,寻求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d. 学生可以将拓展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e. 学生可结合拓展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使臣角色的研究报告或读后感,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成果。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使臣相关的实际问题。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将扮演使臣,处理一些实际的国际关系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第
2课时)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话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背诵课文,识记重点实虚词、句子的含义。
【精读课文,赏析人物】
2.从文中看出秦王(或唐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请你举例说明。
4.那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大胆质疑】
5.在这篇文章中你认为哪些情节不合情理呢?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判断。
参考答案:
1.略。
2.秦王是一个骄横狂暴、阴险、贪得无厌、骄横狡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盛气凌人、阴险狡诈的封建君主。
唐雎是一位爱国忠君、有胆有识、不卑不亢、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3.(1)通过人物神态和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最主要的是语言,例如: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2)对比的方法。
人物对比:秦王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唐雎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义正词严。
态度对比:秦王先倨后恭
唐雎先恭后倨
性格对比: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衬托手法。
用安陵君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又必不可少。
如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与信任,唐雎虽浑身是胆也无用武之地。
两种人物的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 (1)唐雎出色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既保全了安陵,又使得秦王意识到安陵虽小但不可欺。
在这场交锋中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以自身的凛然正气和镇定勇敢、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直逼得秦王束手就缚,自取其辱。
(2)面对秦王的发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唐雎努力周旋,并未当面揭穿骗局,而是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说话有理有据,既拒
绝了秦王,又显得很有礼节。
还有就是面对秦王的
“天子之怒”的威慑,毫不示弱,以“士之怒”加以反击。
(3)另外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5.(1)细节失真,根据秦的规定,唐雎不可能带剑面见秦王。
(2)唐雎行刺秦王时,秦王身边难道没有侍卫吗?
(3)唐雎真的能保住他的国家?安陵国被灭亡的历史真的可以改变吗?
(4)人物个性不符合历史上秦王的个性,残暴勇敢有才干的君王。
(5)情节不合理,强大的秦国完全可以用武力征服安陵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