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书的名词解释
解释一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

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
解释二
中文名《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1]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
《尚书》系后人伪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