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1953年——1957年
4、“一五”计划的成就: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简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条件:①新中国成立,祖国大陆获得统一;②抗美援朝的胜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成就:①1953年底,鞍钢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地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⑦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⑧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原因:①党的正确领导;②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艰苦努力;④苏联的帮助。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
(2)颁布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地点:北京
(5)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6)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起止时间:1954——1956年
2、形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者参加说工业生产合作社。
从1954年开始,国家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