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第二中学2022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从此走向衰落
C.中国从此向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开放
D.清王朝成为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
参考答案:
A
2. 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参考答案:
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解题时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

“八字方针”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

“调整”是八字方针的重点。

3. 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

”这里所说的“相似”应是
A.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
B.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
C.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挽救国家危机的尝试
参考答案:
D
【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都是在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故选D项。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不是“指令性计划”,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采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阻止不了苏联经济的衰退,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故排除B、C两项。

4. 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是否能用他们的土地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
A.转移贸易对象
B.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要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的贸易出现入超
参考答案:
B
5. 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
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试题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和丞相互相牵制,有利于削弱相权,①正确;唐朝三省制中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达到了分权和相互牵制的作用,②正确。

行省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③;明朝内阁设立时早已废除丞相制度,排除④。

答案:D
6. “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不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

据此判断,该材料应出自:
A.张学良《东北易帜回忆录》
B.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
C.蒋介石《1936年日记》
D.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参考答案:
D
7. 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赢,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担责任,文化上交流借鉴、相互促进,意识形态上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这一声明
A.改变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
B.确立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机制
C.巩固了中俄两同的结盟关系
D.有利于建立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参考答案:
D
8. 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
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
参考答案:
B
9. 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 支付高额赔款
B 划定使馆区
C 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D 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
参考答案:
D
10.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参考答案:
A
【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结合所学法家思想主张分析解答。

11.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
D.压制丝织业发展
参考答案:
B
明代经济思想。

从材料“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以看出此时还是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进行限制,故选B。

12.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此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C.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参考答案:
D
【详解】材料中“中国形象”的出现和鸦片的大量输入有关,而中国社会的落后,使得中国在世界上不被尊重,在西方舆论的宣传下,许多人对中国存在着偏见,这些在当时基本符合事实,并非捏造,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正确,排除。

13. “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因为万民法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
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参考答案:
D
14. 明朝邝瑶的《耖田》诗载:“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C.因地制宜
D.集体劳作
参考答案:
A
【详解】依据材料“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

”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因此A选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铁犁牛耕、因地制宜和集体劳作。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首相没有行政权力
D.君主尚有一定权力
参考答案:
D
“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可以看出国王拥有较大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材料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虽然确立,但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宪法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61年至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

16.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参考答案:
A
17.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

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参考答案: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38年9—11月,毛泽东之所以此时称蒋介石为国民党领袖应该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有关,故D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D
18.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这反映出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参考答案:
B
【详解】材料“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反映出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故B项正确;A项是1953年首次提出的,排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故C项排除;“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故D 项排除。

19. 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参考答案:
A
20. 1919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直接导致了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因此答案为A。

D项错误,中共成立是在1921年;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年到1927年;B项是在1915年。

BCD 均不符合题意。

21. 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参考答案:A
22. 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的态度。

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A.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参考答案:
D
23. 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内容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开放天津
B.开设工厂
C.协定关税
D.公使驻京
参考答案:
C
【详解】开放天津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错误。

《南京条约》内容包括中英协定关税,故C 项正确。

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

公使驻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D项错误。

24. 关于美国1787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之前美国是邦联制国家
②它是由国会颁布的
③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④有一定的局限性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D
25. 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A. 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B. 《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C.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参考答案:
A
26.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

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C
27.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D.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修养参考答案:
B
28. 鲁青在《从十五世纪出发》中说道:“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给中国带来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19世纪末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影响是清王朝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
29.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是因为
A.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B.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C.联合国实力得到加强
D.若干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
参考答案:
D
30.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以下是前江苏巡抚章钜在看到某条约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

”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附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
A
【详解】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厦门、福州在福建省,故A正确;《南京条约》附约、《辛丑条约》没有开放通商口岸,排
除BD;《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没有广东和福建省的通商口岸,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12分)人类文明既有多样性又有共性。

以下历史片段将会让你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探寻人类文明的共性。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
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丧礼上的演说词》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
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
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
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禁止对任何民
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
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怎样的权力分配原则? (1分)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政体形式中,最为典型的有哪两种政体?(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
原则? (2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
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3分)
(5)中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虽有差异,但都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是
什么? (1分)
参考答案:
答案:(1)主权在民 (1分)
(2)分权与制衡;(1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2分)
(3)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4)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5)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民主制度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1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中国处于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但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佛兰克《白银资本》—<白银资本》
材料三乾隆五十七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的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淸朝的重视。

但淸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对外贸易中欧洲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欧亚贸易中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政治因素分析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3)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并指出马嘎尔尼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心态.
参考答案:
(1)地位:欧洲居于主导地位.根本原因:亚洲以自然经济为主体。

(2)变化:下降。

原因:中国仍坚持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3)背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兴起(对外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

心态:天朝上国(夜郎自大)。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所说的贸易是指三角贸易,而三角贸易的主导者是欧洲,所以欧洲居于主导地位,亚贸易中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要从经济类型上进行解释,即亚洲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抵制西方商品。

(2)材料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的下降和欧洲贸易地位的上升,中国下降的政治因素则要突出中国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注意本题问的是政治因素。

(3)从材料三的具体内容来看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既要突出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又要突出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背景,两大背景缺一不可。

马嘎尔尼在中国的遭遇反映了清政府不了解世界、闭关锁国、天朝上国的心态。

33.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16分)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6分)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结果如何?(6分)
(3)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1)俄:新经济政策
美:罗斯福新政
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

(6分)
(2)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政权得到巩固。

美:摆脱了经济危机,缓解了阶级矛盾,保留了民主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实现小康。

(6分)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4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请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简要评价(20分):
材料一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

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国美国英国伤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3500万人2000多万人62亿美元5000亿美元40.5万人37.5万人
材料四1945年,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其他战场的抗日压力。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