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 宋明理学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范本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
宋明理学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六十四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20xx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六十四
第1题【单选题】
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两种思想( )
A、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B、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皿词:“忠、孝、康、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
A、思想一统
B、佛道主导
C、三教并存
D、儒学式微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西汉董仲舒南宋朱熹
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D、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答案】:
【解析】:
第11题【多选题】
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
C、《儒林外史》
D、《孔子改制考》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义净(635-713),七岁入土窑寺修习佛教内典。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式出家为僧,先后
来到佛教中心洛阳、长安,修习佛经。
此时,佛教各派纷争,观点歧异,典籍记载与解释亦互不统一。
高
宗咸亨二年(671),义净从广州出发搭乘商船远赴印度取经求法。
在印度+年年间,义净向当地名僧学
习经典,研究瑜伽、中观、固明、俱舍论等学,并进行佛放经典的翻译,同时考察印度佛教教规和社会习俗。
大约在垂拱元年(685),义净乘船离开印度东归。
归国途中,义净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
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书中记述了许多有关印度和南海各地的资料。
武周证圣元年(695),义净回国,并带回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佛经、全刚座真容一铺和舍利三百粒。
武则天对义净的归来十分重视,亲自率
众人到洛阳上东门外迎接,召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
此后,义净先后在洛阳、长安的寺院翻译佛经。
玄
宗先天二年(713)正月,义净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义净取经求法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义净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
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
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新加坡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规范。
政府制定《公务员法》、《防止贪污法》、《财产申报法》、《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惩戒性程序规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大幅提高公务员工资,以俸养廉;设立拥有广泛权力的贪污调查局。
在各种社会参与反腐败的形式中,效用较多、影响最大者当数公众和特定组织(包括一般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自发参与。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参加世界反贪污大会和打击跨国贪污贿赂犯罪活动。
据统计,1990年全国6.5万名公务员中犯贪污罪的仅7人。
——摘编自刘守芬、李淳主编《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当代新加坡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进步之处。
指出上述廉政建设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
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
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朱熹思想影响有哪些认识,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贡献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