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简约成为阅读教学的风向标
——听周明玉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有感《地震中的父与子》自己上过,听同事们上过,外出听课也学习过。
今观看
周明玉老师执教的、获得全国阅读教学竞赛特等奖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是很受启发的。
这堂课老师上得很轻松,孩子们学得也很轻松,听课人听得也很轻松,。
就是一句话,一个问题,一个提示,一节课轻轻快快过去了。
词语教学落实了,入情入境的朗读体现了,高潮也自然地掀起了。
老师信手捏来,不费吹灰之力,似乎这特等奖的荣誉也来得特别的轻松,令人好生羡慕!
细细琢磨,慢慢品味,最后归纳出二字真经——简约。
一、简约的教学目标设定
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
一个场景: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一个形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一”展开的,学生的阅读视线集中于此。
一堂课,教学主线清晰,主要问题精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落实到位。
联系自己的阅读课堂以及一些听课感受,实在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过于贪心,面面俱到,深恐漏掉某一细节,而空耗学生的精力和智慧于不断的问题转换之中,汗颜。
二、简约的教学手段使用
细读周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在她的课堂里,继承和发展了许多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引读,感情朗读,以写促思,链接生活,音乐渲染……运用自如,精彩纷呈。
这些传统手段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常被使用,在常规课上不乏使用,在我们的展示课上往往缺一不可。
周老师是这样运用的:
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
(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生答)一模一样。
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来读一读。
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
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周老师使用了2次入境体验、1次教师引读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学会入情入境,学会感同身受,学会通过语言深度进入他人情感,即学会体验;更重要的是,学会像作家一样思考。
而这连串的教学手段是无痕的,是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
今天我们的阅读课堂中还需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动点脑筋,如何将传统的简约的教学手段融于课堂之中。
也就不至于因为手段的过多使用,而导致上课落了某一环节的糗事发生了。
三.简约的教师语言表达
周老师站在课堂上,给人以清透、理性的印象。
她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同样给人这样的印象。
没有过多华丽的渲染,没有迂回盘绕的提示,她就是清清楚楚的表达,自然晓畅的教学。
哪怕是激情讲述汶川大地震的一张张催人泪下的照片故事时,她的语言也没有很多的修饰,简短,有力,有情。
比如:
导入语: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个单元第一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引入精读: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请同学们精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
教师的语言干净,指向明确,上课节奏明快,绝无拖泥带水之感,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入研究。
看大师的作品,鲁迅、老舍……也是如此,简约、精到。
细品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常呼记性不好,高年级阅读课不好教,教师要记要背的话语太多……诚然是未得“简约”二字真经。
至此常把“简约”二字挂于案头:教学目标要简约,教学手段要简约,教师语言要简约。
末了,学习周明玉老师教育教学经历,发现简约真经亦如唐僧取经着实不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共勉之,愿大家都能轻松上好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