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战国七雄的地理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的地理形势
01
战国时代,起于赵、魏、韩三家分晋与⽥⽒篡齐,于是中原成为燕、赵、魏、韩、齐、楚、秦七个强国。
晋国在春秋时代原为中原北⽅的第⼀⼤国,其疆⼟西起今陕西省的⽩⽔、洛⽔,中亘今河南省西部崤函渑池与嵩⼭伏⽜⼭脉之地,东有黄河(今之卫河)南北、邢(今河北省邢台)、邺(今河南省临漳县南)及⼤梁(今河南省开封)之地。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三国仍各为中原的⼤国。
为了明晰七国形势,特就其地理要点略述如下:
魏国
图⽚仅供参考
战国之初,以魏国为最强,其地占据晋国的中枢,形势雄要,先建都安⾢,后迁⼤梁。
其地分河西、河东、河内、河外四部。
河西地在今陕西省境内,东距河,西据洛⽔,即今黄河及陕西省洛⽔间地区,北⾄榆林固阳(今陕西省⽶脂)。
河东地在今⼭西省西境,西距河,东据汾,南临⼤河,北⾄汾阳,东⾄晋县阳城等地区。
河内陆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及河北省⼤名附近各地区。
河外地⼜分两部,其⼀在今河南省西部的陕县、灵宝、闵乡、庐⽒诸县,桃林之塞(崤函之险)在焉;其⼆在今河南省汝⽔之阳,舞阳及安徽的⾩阳,北⾄开封及⼭东的荷泽曹县等地区,与宋、卫、韩错壤。
司马迁说:“昔唐都河东,殷⼈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王者所更居也”。
⽽魏畿尽有之,梁启超也说:“三河之枢,魏实绾之,魏之为重于天下宜矣”。
这就是魏国形势的⼤要。
赵国
赵原建都晋阳(今⼭西省太原),⾄敬侯徒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
其地跨有今⼭西北部、河北南部之地,⼀部错⼊河南、⼭东两省,嗣后赵武灵王东灭⽩狄的中⼭国,东北驱群胡,扩张⾄⽆终(今河北省涞源地区),北⾯扩地⾄云中(今晋北绥南地区)、九原(今绥远西北五原⼀带),西北略地⾄榆中。
所以苏秦说赵肃侯说:“当今之时,⼭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千余⾥,带甲数⼗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数年,西有常⼭,南有河障,东有清河……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赵地处中原北部,其形势的优越,有如屋脊建瓴,⾜以瞰制中原,故秦于灭赵之后,燕、魏、齐、楚即继之⽽亡,这都是形势使然。
向北伐魏救赵,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陈国、蔡国故地,将势⼒扩展到黄河岸边;
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江南,占有洞庭、苍梧之地。
当时诸侯各国皆畏服楚国,楚⼈“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此外,其变法的思想和理念也间接地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韩国
韩初建都平阳(今⼭西省临汾)。
到景侯徒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哀侯都于郑(今河南省新郑,灭郑徒都之)。
韩地分⼆部,⼀部在今豫西境内,约在今天的伏⽜⼭脉⼭区,及原为郑地的黄河南北地区,⼀部为今太⾏⼭脉的⾼台地,即上党。
故三晋之中,韩地最⼩,也最贫瘠。
然西扼有桃林之塞,⾃渑池⾄潼关的崤函险要,韩与魏、秦共之,东据虎牢(今河南省汜⽔)之险,中有轩辕、伊阙(今洛阳南),故当时称韩为天下的咽喉。
图⽚仅供参考
燕国
燕⾃武王灭纣之后,封召公于北燕,始都易(今河北省易县附近),后迁蓟(今河北省⼤兴)。
春秋以来,甚为弱⼩,在齐桓公时代,尚不能抵抗⼭戎的侵犯,⾄燕昭王励志雪耻,礼贤下⼠,国势始振。
燕昭王⾸先拓地东胡、楼烦,遂跨有今冀北、内蒙南部、热河、辽宁,⽽逼境朝鲜,置上⾕、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诸郡,遂⼀跃⽽为战国七雄之⼀。
⼜因地处东北边陲,故在战国前期,未常⼀被秦兵。
惟与赵、齐两国相邻,常相攻伐,齐尝覆燕,燕亦尝覆齐;齐、赵也常视燕之向背为安危。
故燕直接对中原的影响其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