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引导调强放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引导调强放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图像引导调强放疗(IGRT)治疗胸段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疗效。
方法选择17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年龄46~69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IGRT组(86例)和IMRT组(84例)。
两组分别接受图像引导放疗和图像调强放疗。
结果IGRT 组患者摆位误差被纠正后同纠正前相比,X轴、Y轴及Z轴误差分别少于纠正前(分别P 0.05)。
结论IGRT治疗食管癌可以明显纠正和降低摆位误差,并增强累及器官和靶区剂量分布的精确性。
IGRT可将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降低,且治疗食管癌的疗效较佳。
标签:图像引导放疗;食管癌;摆位误差
食管癌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展过程较为漫长。
早期食管癌治疗相对较为容易,不典型增生由于进展为食管浸润癌需多年时间,因而早诊断早治疗食管癌,患者治疗及时可以被治愈[1,2]。
放疗可以治疗食管癌,近年来尽管放疗水平不断提升,但食管癌死亡人数仍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很多患者被诊断时大部分已到中晚期,治疗比较困难,患者采取放疗时,由于摆位误差较大,会影响放疗疗效。
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otherapy,IGRT)是一种四维放疗技术,主要在三维放疗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因数。
研究表明,IGRT治疗胸段食管癌,和图像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相比,可以减少摆位误差,且疗效较佳,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也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图像引导放疗治疗胸段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70例于2011年7月~2012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其食管癌皆发生于胸段,年龄46~69岁。
将170例患者随机分为IGRT组和IMRT 组两组。
IGRT组86例,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龄(49.71±6.76)岁,平均病程(5.22±4.71)年,全部患者接受IGRT治疗;IMRT组84例,男42例,女42例,平均年龄(49.22±6.72)岁,平均病程(5.62±4.79)年,全部患者接受IMRT 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本研究方案皆经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CT扫描采用Philips17排螺旋放疗专用CT模拟机进行增强CT扫描。
患者仰卧位。
1.2.2 勾画靶区和累及器官计划系统对射线选择、照射野布置、剂量分配等指标进行优化。
1.2.3 验证和实施剂量验证通过使用Matrics系统。
等中心绝对剂量差别不高于4%,距离差DTA≤5 mm。
1.2.4 CBCT扫描和图像融合获取CBCT图像:在加速器室,设定初始直线加速器机架角21°,选用half Bow逆时针旋转到177°,共旋转机架200°。
采用软组织自动匹配进行图像融合,OBI系统自动将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按照原来设计好的骨性配准点,自动融合使用use-match-points融合方式。
1.2.5 测量摆位误差并纠正在首次摆位后和摆位误差纠正后进行3次CBCT 扫描,并于首次摆位后在线引导体位校正1次。
共计扫描研究对象960次。
1.2.6 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影响程度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对靶区和累及器官照射剂量分布受摆位误差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将CBCT扫描的移床数据移植到计划CT中。
1.2.7 临床评价指标按美国RTOG分级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毒副反应[1,2]。
有效率是完全缓解+部分缓解(CR+PR)。
完全缓解(CR):全部病灶完全消失,持续4周没有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病灶减少30%(包括30%),持续4周没有新病灶出现;疾病稳定(SD):病灶没有明显减少,1周内未见新病灶出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及组内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表明两组患者有效率接近。
表4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食管癌按部位主要分为颈段和胸段,其中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食管癌进展较慢,是消化道较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往往经历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等阶段。
由于不典型增生发展成恶性浸润癌需要数年时间,因此食管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患者完全可以痊愈。
因此,进食存在异物感的人群可以尽早行胃镜检查,以尽早诊断或排除食管癌。
放疗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放疗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食管癌死亡人数仍存在升高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患者发现确诊时多已到中晚期,其治疗难度也相应加大,且患者进行放射线治疗时,存在摆位误差,严重影响患者放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摆位误差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系统误差主要由设备本身导致,而随机误差则和患者及操作人员技术密切关联[3-6]。
IGRT是在三维放疗的基础上加上时间因数,是一种四维放疗技术。
IGRT 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时活动引起的呼吸运动、摆位误差等位移误差;由于这些误差可以导致放疗剂量分布的改变,因此对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存在一定的影响,而IGRT能够对癌症和累及器官实行监控,并能根据实际的位置改变对放疗照射野进行适时调整,从而保证放疗过程更加准确,放疗效果更加理想。
国内有研究对26例接受IGRT治疗的放疗患者进行研究[7]。
其研究发现,26例研究对象治疗中存在的摆位误差多为头脚和腹背方向;左右方向误差最小,仅0.1~4.1 mm。
该研究表明,采用IGRT治疗食管癌疗效较佳,治疗时实行摆位校正,可保持靶区剂量分布平衡,降低正常器官受量,可以提高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国内外研究表明[8-15],IGRT治疗胸段食管癌可以纠正并降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摆位误差,使癌灶及累及器官剂量分布更加精确,同时还可以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并明显降低放射性治疗食管癌产生的毒副作用。
本研究显示,IGRT组86例患者摆位误差在被纠正后同纠正前相比,X轴、Y轴及Z轴误差明显减少(分别P 0.05)。
这提示使用IGRT治疗食管癌可以明显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轻度及重度毒副作用。
同时IGRT治疗食管癌有效率及疗效也较高。
综上,IGRT治疗食管癌可以明显纠正和降低摆位误差,并增强累及器官和靶区剂量分布的精确性。
IGRT治疗食管癌可以明显将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降低,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爱东,张绍虎,张红雁,等. 锥形束CT测量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对剂量学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4):379-382.
[2] 胡俊,刘海,王晓萍,等. EPID在颈、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164-166.
[3] 秦永辉,赵春樱,王若峥,等. 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的应用[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3):282-287.
[4] 崔恩萍,汪志,唐虹,等. 应用模拟定位机测量食管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J]. 医疗装备,2012,25(2):10-12.
[5] 刘凯,秦永辉,王多明,等. 胸段食管癌图像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和近期疗效评价[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25.
[6] 王风琴. 千伏极CBCT在食管癌调强放疗摆位中的应用[J]. 浙江临床医学,2012,(9):1039-1040.
[7] 孙晓东,刘粉霞. 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摆位误差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3,(2):90-91.
[8] 董瑞生,李健丁. 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诊断胸段食管癌外侵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32-1534.
[9] 王立全,乔一泽,邹胜鲁,等. 两种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9):1237-1238.
[10] 俞晶,刘璇芝,姚怀齐,等. 40例食管癌组织中FOLR1mRNA表达情况及ABO血型关系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8):1045-1048.
[11] 张学成,杨植,王永锋,等. 兆伏级锥形束CT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3):627-629.
[12] 李建成,赵云辉,王笑良,等. CBCT配合6D治疗床对食管癌放疗摆位偏差的纠正[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1,24(1):33-35.
[13] 赵辉,赵文晖,师芳,等. 提高放射治疗摆位精度[J]. 现代肿瘤医学,2013,6:1351-1353.
[14] 付庆国,王磊黎,梁世雄,等. 食管癌结合锥形束CT图像引导自适应放射治疗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2,4(3):229-232.
[15] 李明,蔡晶,储开岳. 基于图像引导分析胸部肿瘤患者2种摆位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影响[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7:68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