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课时跟踪检测(四)河渠书(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渠书
(时间:40分钟满分:57分)
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作:造
B.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道:同“导”
C.水颓以绝.商颜绝:渡,穿过
D.岁因以数不登.登:登上,攀上
解析:选D D项,登:丰收。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陆.行载车
B.毋令东.伐
C.东南
..注巨野
D.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解析:选D D项,为使动用法,使……肥沃。
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在陆地上,向东,向东南。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B.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
既罢.,归国
C.至于
..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
及孟津、洛汭,至于
..大邳
D.于是
..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于是
..为发卒万余人穿渠
解析:选A A项,“并”都是通“傍”,依靠、沿着的意思。
B项,前一个“罢”是罢了,作罢。
后一个“罢”是停止,结束。
C项,前一个“至于”古今相同,后一个“至于”是“到了……”,D项,前一个“于是”是“这时候”,后一个“于是”和今天相同。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
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
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解析:选C A项,前一个“而”指的转折关系,后一个“而”是承接关系;B项,的前一个“以”是“来”,后一个“以”表示方位的界限;D项,前一个“于”表示“在”,后一个“于”表示“比”。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文章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河渠开凿情况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时,简述了西门豹灌溉邺郡农田的事迹。
B.太史公的总结,交代了写《河渠书》的原因,抒发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
C.郑国修渠,旨在为韩,但渠成亦秦之利也,有一种利己利人的态度。
而汉代的统治者田蚡则为自己封地,损人利己,破坏兴修水利的计划,并以天命、气数来作借口,而天子也因此放弃了利国利民的工程。
D.《河渠书》的内容,在于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就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人于某川、某河、某海等。
解析:选D 《河渠书》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而是通过记叙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禹以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岸,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2)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
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
(3)天子从万里沙祠祷神以后,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
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
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灵公曰:“可。
”因复宿。
明日,报曰:“习矣。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可。
”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
..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
——选自《史记·乐书》,有删改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回声、回音
B.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通“叛”,背叛
C.舜之道何弘.也弘:弘扬
D.即去.之晋去:离开
解析:选C C项,弘:宽宏。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恶者天与之以.殃作《师说》以.贻之
B.⎩⎪⎨⎪⎧ 乃.召师涓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 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
D.⎩⎪⎨⎪⎧ 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选D A 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B 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D 项,固定组合,表手段、方法、工具等。
此都译为:“用来……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 .师旷认为师涓所奏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 .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D .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解析:选C C 项,“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
(2)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熟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3)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之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
参考译文: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声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和一样。
所以,行善的人,上天自然会给予福祥的报偿,作恶的人,上天会给予灾祸的惩罚,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
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纣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息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
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欢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的上游住宿。
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
于是就找来师涓说:“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
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
”师涓说:“好的。
”于是就端正地坐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
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我记下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熟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说:“行。
”再住一晚。
第二天,师涓说:“我弹熟了。
”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
晋平公在施惠台摆酒为卫灵公接风。
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我来的路上,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您演奏它。
”晋平公说:“行。
”(于是)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来琴演奏起来。
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这是亡国之声,不能再演奏了。
”晋平公说:“有什么道理吗?”师旷说:“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
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之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削弱。
”晋平公说:“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
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
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太史公说:“音乐,是可以用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且调和人心的东西。
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子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
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磬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淫靡荒唐的方法。
淫靡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要让
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事是仁义的道理。
”
三、语言运用(13分)
11.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主持人得知嘉宾的父亲刚刚因病逝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
B.某学生去看望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一见面,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身体还好吧?”
C.主持人向小朋友讲述她的旅行见闻:“一条小溪哗啦啦地流着,水里有好多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可好看了!”
D.一位到养老院采访的记者动情地对老人们说:“看到耄耋之年的您们,仍如此精神矍铄,我就放心了!”
解析:选C A项,“家父”改为“令尊”。
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
B项,“久仰”改为“久违”。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D项,“您们”的称谓错误,“耄耋之年”“精神矍铄”过于书面化,“我就放心了”不合语境。
12.下面是《夏本纪》中的一段话,请从《河渠书》中选取一句,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不超过15字)(4分)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於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1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做好仿写题,要分析供仿句的句式、使用的修辞手法、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等。
供仿句的句式是“人生如……应该多一些……少一些……”;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前后内容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等。
明白了这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仿写了。
参考答案:(示例)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