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写在其它地方无效。
4.本次考题主要范围:根据考试大纲要求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
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
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这两部
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
的中华文化。
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
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
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
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
事实正是这个样子。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
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
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
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
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
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
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由此也可见
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
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注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
确的。
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还有许多典故都
涉及道德和礼仪。
”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
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
我想强调的却是它
的特性。
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
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
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
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
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
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
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
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
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
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
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
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
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
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
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
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
琦君
八十七岁高龄的恩师夏承焘教授在北京仙逝已半年,到今天我才为文追念。
恩师的道德文章,与他在词学上不朽的贡献,海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导,毋庸我赘述。
在我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杭州、上海求学时代,他对弟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与师生们平日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我进之江大学,完全是遵从先父之命,要我追随这位他一生心仪的学者与词人。
他一口字正腔圆的永嘉官话,同学听来也许有点特别,我却非常熟悉。
因为父亲说的正是同样的“官话”。
他上课时讲解《文心雕龙》,特别强调四六骈文音调之美,组合之严密,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他用铿锵的乡音,朗吟了一段《神思篇》,问我们好听吗?我觉得那么多典故的深奥句子,经他抑扬顿挫地一朗吟,似乎比自己苦啃时容易多了。
下课后,与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一路走向图书馆,一路学着老师的调子唱“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又学着他的口音念“前面有钱塘江,后面有泰望山”,却没想到老师正走在我们后面。
他笑嘻嘻地说:“多好呀?在厥(这)样的好湖山里,你们要用功读书哟!”
中文系同学不多,大家熟悉以后,恩师常于课余带领我们徜徉于清幽的山水之间。
我们请问他为何自号瞿禅,他说因自己长得清瘦、双目瞿瞿。
又请他解释禅的道理,他说“禅并非一定是佛法。
禅也在圣贤书中、诗词文章中,更在日常生活中。
”后来他教我们读书为人的道理时,在他那平易近人,情趣横溢的比喻中,常常含有禅理,却使我们个个都能心领神会。
瞿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有的是古人诗,有的是他自己的得意之作。
他说“作诗作文章,第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关注,能关注才会有灵感。
诗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灵感早在酝
酿之中。
比如‘松间数语风吹去,明即寻来尽是诗’,看去多么自然,但也得细心去‘寻’呀。
”他站在高岗之上,就信口吟道:“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
”弟子们看
着他的长衫,在风中飘飘荡荡,直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
大家都说:“先生的境
界实在太高,学生们及不到。
”他说:“这两句诗并不是出世之想,而是入世的一份定力。
人要不强求名利,任何冲击都不致被动摇了。
”在九溪十八涧茶亭中坐定,一盏清茗端来,他又吟起词来:“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无一语,答秋光。
愁边征雁忽成行。
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阑干半夕阳。
”这是瞿师的得
意之作,也是弟子们背诵得最多最熟的一阕词。
瞿师小学毕业后考进有官费补贴的永嘉省立师范,在那一段日子里,他把学校图书馆
的古典文学书全部读遍。
对于诗词尤感兴趣,已能按谱填词,这就是他立志学词之始。
师
范毕业后,无钱马上念大学,就暂住乡村小学教书。
在幽静的乡村里,他作了不少诗,
“昨夜东风今夜雨,催人愁思到花残”,是他少年时的得意之作。
瞿师于西北大学归来后,卜居于籀园图书馆附近,几乎翻遍了图书馆全部藏书,打下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立定
了他一生为人为学的方针。
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上顶着
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
瞿师在抗战八年中,眼看河山变色,沉痛地作过几首慷慨歌词。
他也目睹许多读书人,有的为了生活,不得不屈志事敌,有的却是利欲熏心,认贼作父。
他曾作《瑞鹤仙》,以“玉环飞舞”讽汪精卫的“辛苦回风舞”。
他对于一个士子的出处进退,评定水准是非常
严肃的。
自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四所基督教联合大学借英租界慈淑大楼开课。
虽然
弦歌不辍,但总不免国破家亡,寄人篱下的感触。
瞿师在讲授词选时,常提起王碧山咏物
词的沉咽,乃是一份欲哭无泪的悲伤,比起嚎啕大哭尤为沉痛。
他回忆杭州,怀念西湖与
之江母校,曾有词云:“湖山信美,莫告诉梅花,人间何世。
独鹤招来,共临清镜照憔悴。
”他看上去笑容满面,可是他内心是憔悴的,忧伤的。
师生暌违的一段时日,他总频频赐书嘱我专心学业,勿为人间闲烦恼蚀其心血。
他的
片纸只字,我无不一一珍藏,时时捧读,有如亲聆教诲。
他以毕生心血致力学问,以满怀
仁爱,付予人间。
以他的佛心佛性,必然往生西方。
他临终时听师母吟他自己少年时得意
之作,正如摇着短梦,飘然归去,内心必然因不辜负此生,而感到万分欣慰吧!
(摘编自《三十年点滴念师恩》,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夏承焘教授热爱诗词,小学时就已立志终身从事词学研究,并为此不断进取,成就
非凡。
展开余下试题
B.琦君一生受夏承焘先生影响很大,却未能及时撰文悼念,动笔写作本文时可谓百感交集。
C.回顾抗战时期作诗及讲授词选两件事,都是为表现夏承焘教授大是大非面前的坚定立场。
D.作为弟子,琦君记下了恩师诸多诗词,并能从细节出发展开对先生的回忆,情真而意切。
E.本文生动再现夏承焘教授为学、教书、做人等生活片段,表现了夏承焘教授的精神风貌。
5.琦君曾在《鹧鸪天》一文中回忆夏承焘先生说:“他因时适地,寓教诲于诗词,真是充分发挥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古典精神。
”本文中夏承焘先生“寓教诲于诗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根据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A如何理解文中夏承焘先生的“佛心佛性”?结合文章举例阐释。
B第二段琦君回顾“之江大学”的求学经历有什么作用?
7.夏承焘先生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词学研究者,探究他的人生,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代学人呢?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和你的积累加以阐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许渊冲:岁月困不住的人生
王晶晶
得到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那年,许渊冲虚龄90岁。
很多人都觉得,这怕是老先生此生最高的荣耀了,结果2014年8月2日,93岁的许渊冲又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给中国文化界狠狠地争了一口气。
时下有个热门的词叫“无龄感生活”,说的就是许渊冲这样的人。
90多岁的老人,骨瘦如柴却声如洪钟,听力不好但思路清晰,记忆力更是好得让年轻人都要羡慕。
家里书桌上,放着正在翻译中的莎士比亚作品集。
“我已经翻完4本了,两个月译一本,目标是译完莎翁全集”。
老先生的150多部译作里,有一大半都是退休后才出版的。
这样的人生,岁月根本就困不住。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许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同届。
在他眼里,相见第一面,这个叫做许渊冲的同学就“冲劲十足”。
1957年,同学杨振宁得了诺贝尔奖。
许渊冲觉得自己不能落后,在外语领域也要搞出名堂。
到1958年,他已有4本译著。
看到他的一些事迹,你会觉得他真是个自负的“狂人”。
他印过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他评点过自
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他敢说“我的翻译超越了毛泽东
诗词原文”。
其实许渊冲并不狂,他只是像一个战士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绝不妥协。
“到现在还有人不赞成我的观点。
我不认为自己狂,因为我说的都是事实。
我坚信自己是
对的。
”
2004年和2008年,许渊冲提出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
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
处找到源头,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锺书的“化境”,形成一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许渊冲说,在西方,翻译是科学。
“科学解决不了文学问题。
文学要美。
要有全局观点,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而要把文章里面的内容翻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
为了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许渊冲教授选择了其中他所喜欢并能译成韵文的作品,
书中许先生的译笔优美,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
其代表作为《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许渊冲教授对原作的理解精深独到,将原作的妙处表达得淋漓尽致,加之又熟谙中英诗律,细刻精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意境。
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深得广
大外国读者的好评。
翻译对许渊冲来说,也是让他身心愉快的不老灵药。
“我啊,天天和古人打交道。
我
现在翻莎士比亚,我就跟莎士比亚打交道。
我亦古亦今,我的现代就是古代,古代就是我
的现代,我足不出门,来往的都是古代名人,这是超越时空的交流。
所以我是非常愉快的。
不翻译,我每天做什么呢?”
有人问:“为什么要重新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他说:“100个人注解,就有
100个不同的解释。
我有我的新意见啊,我现在边译边参考两个版本,一个朱生豪的,一
个卞之琳的。
他们翻得好的地方,我保留。
不好的,我改掉。
”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
年龄不是问题。
对许渊冲来说,最好的年华是现在。
“因为我活得越久,学得越多,
看得越多,越有经验。
灵感是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逝去的。
”
最后的也是最好的,恰如老先生的人生。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95岁的翻译家许渊冲是个“异数”——时间好像忘了把他变成老人。
傍晚,北大畅春园,他总要独自骑着自行车,遛上个把小时。
骑车是他退而求其次的健身项目,游泳才是最爱。
两年前,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看他都九十多了,再也不敢放行。
(文汇
报《许渊冲:译道独行侠》)②谈到即将出版的27册的《许渊冲全集》,许先生说:
“集子就是把几十年工作的精华都集中起来。
我的翻译也有很一般的,也有糟粕的。
精华
也是受前人的启发。
精华留给后来者,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环,把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这是我的中国梦。
”(田泳《翻译大家许渊冲:曾被指为提倡乱译的千古罪人》)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许渊冲是亚洲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翻译家,这一荣誉是对他翻译事业的
最高褒奖。
B.许渊冲很想在外语领域做出可观的成绩,与同届校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他不甘落于人后。
C.为构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许渊冲查找源头,多方借鉴,从而形成一套深具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核的文艺理论。
D.许渊冲的作品能深受外国读者的好评,因为他拥有一整套完整的翻译理论,能以韵
文形式再现中文原作的意境。
9.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许渊冲看似狂傲,实则是对翻译事业的自信和坚守,他相信自己是对的,坚守着自
己对翻译的理解,绝不妥协。
B.在许渊冲看来,只有用今人的思想去理解古人的行为,才能在超越时空的交流中获
得非常愉快的心理感受。
C.为了能成功再现原作的妙处,许渊冲即使参考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著,也能够不拘
泥于他们的翻译,表达自己的理解。
D.选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生动表现了许渊冲自信狂妄、才华横溢、老当益壮、精益求精等多个特点,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的一生。
E.文章多次直接引用传主原话及其他名家的评价与介绍,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让
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富。
10“岁月困不住”许渊冲的人生,在原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宗政,字德夫,绛州人。
宗政自幼豪伟,有胆略,常出没疆场间。
开禧二年,金将
完颜董犯襄、郢,宗政率义士据险游击,夺其辎重。
宣抚使吴猎奇之,补承节郎。
京西路
分赵方荐其才,转秉义郎。
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枣阳。
宗政与统制扈再兴、陈祥分为
三军,设覆三所,蹀血以战,金兵败走。
寻报枣阳围急,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
突如神。
金人大骇,宵遁。
方时移帅京西,闻捷大喜,差权枣阳军。
初视事,一爱仆犯新令,立斩之,军民股栗。
于是筑堤积水,修治城堞,简阅军士。
十一年,金帅完颜赛不拥步骑围城,宗政与再兴合兵角敌,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
宗政身先士卒。
金人战辄败,忿甚,周城开濠,四面控兵列濠外,飞锋镝。
宗政厚募壮士,乘间突击,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宗政随方力拒。
随守许国援师至白水,鼓声相闻。
宗
政率诸将出战,金人奔溃。
展开余下试题
十二年,金人摘强兵,扔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
城中军以长戈春其喉,敢勇军自下
夹击金兵。
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
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
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八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获辎重牛马万计。
制置
司以湖阳县迫境金兵,檄宗政图之。
宗政一鼓而拔,夷荡营砦,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
枣阳。
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宗政发廪赡之,为给田,创屋与居。
金人呼为“孟爷爷”。
俄病疽卒。
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未尝学兵法,而暗与之合。
死之日,边
城为罢市恸哭。
(节选自《宋史•孟宗政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抚使吴猎奇之奇:奇怪
B.金人大骇,宵遁遁:逃跑
C.金人不能支,盛兵薄城薄:迫近
D.宗政发廪赡之发:打开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
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B.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
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C.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
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D.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
兵死者千余/射其都统殪/
1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来转化为行政区,在宋朝和元朝都是最高行政区划。
B.堞,城墙上外侧所设墙垛,可抵挡敌人的箭石攻击,可从孔隙中对敌人射箭发炮。
C.三更,即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3:00至第二天1:00。
D.罢市,文中是指工商业者采取集体行动停止买卖以表示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宗政久经历练,屡克金兵。
他从小有胆略,常在边界战场出入,后因才能获得重用。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力克强敌。
B.孟宗政善于协作,战功卓越。
他与其他将领合作抗敌,曾和增援的扈再兴一起与金
军进行了七十多次战斗,和王大任内外结合,大败金兵。
C.孟宗政行动果敢,出击迅猛。
枣阳危急,他带领部队很快抵达枣阳,金兵恐慌逃走。
金兵压境湖阳,他一鼓作气扫荡金兵营寨,震慑了金人。
D.孟宗政军纪严明,公正无私。
他曾将触犯新法令的爱仆斩首,使军民惊骇。
他绝不
考虑亲疏关系,做到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宗政午发岘首,迟明抵枣阳,驰突如神。
②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赏,有罪者亲必罚。
(二)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
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2)《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遨游
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才是达到了真正的逍遥游。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①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1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
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又增
添了—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
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
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E.本诗语言朴索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隐逸环境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仕途
的失落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8.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第II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