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季学期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检测试卷-部编版_3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期中作业检测语文试题卷
一、书写(3分)
二、积累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A.娇艳的荷花早已凋零而去,荷叶却依然亭亭如盖,一阵风吹过,满塘摇(yè)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长短绿浪。

B.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yì)草的孩子无声地(yì)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C.不要憎恶生活给予的负荷,因为跋涉的煎熬、挫败的洗礼会让我们厚重而充盈,让我们用一种佝偻的姿势负重而行。

D.对于传统文艺,不明其理而好之易附拥风雅,一味消费易将其置于鱼龙混杂的尴尬境地,以致败坏其声名,亵渎其尊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

摇(yè) (yì)草
(2)C句中划线词“佝偻”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yǔ lǚ
B.gōu lóu
(3)D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订正。

【答案】(1)曳刈(2)B (3)正确的为:附庸风雅
【解析】
【详解】(1)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

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本题注意“曳”和“刈”的写法。

(2)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

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佝偻”的正确读音是“gōu lóu”,意思是脊背向前弯曲。

(3)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

附拥风雅——附庸风雅。

2.名句默写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戍鼓断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夜月忆舍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
(5)中秋月夜,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词句表达对离散亲人的美好祝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哲理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江山如此多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 (1).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边秋一雁声; (3). 三年谪宦此栖迟; (4). 雾凇沆砀;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 (7). 沉舟侧畔千帆过, (8). 病树前头万木春;
(9).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济、沧海、雁、谪、宦、栖、凇、沆砀、婵娟、畔、竞、折腰”等字词容易写错。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文字词。

(1)至若春和景.明(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4)及.下船
【答案】日光;探求;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等到
【解析】
【详解】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的意思是: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景”是古今异义词,“日光”的意思。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探求”。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意思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泉水之上。

“翼
然”是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及下船”的意思是:等到了下船的时候。

“及”是“等到”的意思。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看》选自《穆旦诗文集》。

穆旦,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D. 成语“温故知新”“扑朔迷离”“水落石出”分别出自《论语》、北朝民歌《木兰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答案】A
【解析】
【详解】B. 律诗的第二联为颔联颈联,第三联为颈联。

C. “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D. 成语“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故选A。

5.名著阅读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回答问题。

(一)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二)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1)“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的”,对于这句话,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是地主的儿子。

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C.“我”不忘养育之恩。

D.“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2)诗的第(二)节中写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D
(2)写了雪、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意象@。

这些意象让人感觉很悲伤,也透露出“我”对于大堰河
的愧疚与思念之情。

【解析】【详解】(1)考查对诗文内容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诗中反复陈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人是地主的儿子,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吮吸着她的乳汁,这不仅养育了诗人和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

诗人深深领受了“大堰河”的爱,及至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时候,他感到父母的陌生,更感到养母的对他的重要。

据此可知,D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故选D。

(2)考查对诗歌的意象及意境的理解。

诗的第2节具体抓住了“雪”“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意象,营造了墓地、故居的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我”对大堰河的深深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唐代罗隐有诗日:“一片丝罗轻似水,
洞房西室女工劳。

”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

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

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

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

我捏起银针参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

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
..地绣出一花一
..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
叶。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

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哭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和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

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

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十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

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

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

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鮮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

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

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刪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也作女工。

6. 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7. 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
..地绣出一花一叶。

..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
8.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答案】6. (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7. “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

这两个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8. “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

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

文章以时间为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段);我稍微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段);等我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中的“捏着”,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8题详解】
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

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

还指母亲的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这让“我”在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据此理解作答。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

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

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②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会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

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功效,乃至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

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造岀高纯度的器具。

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芑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与最高的“道”相符,而这种“道”不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吗?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名匠和作品。

明代奇巧人王叔远精雕细琢,在很小的桃核上雕出各色各样的人物景观,而且形神毕肖,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高超成就。

④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

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地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养此匠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

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

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 阅读第②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速成”的看法。

10.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11. 结合选文,谈谈如何养成一颗“匠心”。

【答案】9. ①办事讲效率没错,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②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10.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高风林和顾秋亮的具体事例,有力的证明了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11. ①尊重规律,敬畏创造,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②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

③必戒速成心,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

【解析】
【9题详解】
找到第2段,仔细阅读,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并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可提取第2段“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

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等句,稍加整理就是答案。

【10题详解】
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

“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例证)的方法。

有力地论证了语段的首句所提出的观点,即“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11题详解】
题干要求谈谈养成一颗“匠心”的方法。

一定要通读选文,找到答案信息。

如可分析第2段“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第3段“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

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第4段“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第5段“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

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需要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四、古诗文阅读(19分)
(一)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话安乐,因地处今陕西西安东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廊: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2. 诗的颈联用了___________表现手法,营造出了_____________的意境。

13. 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中哪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2. (1). 以动衬静; (2). 寂静
13. 首联一个“频”字,既表现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惶急之状,这种情形强烈的惹起了作者的乡思。

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或:一个“寒”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本已孤苦,加之深夜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加显黯淡无光,也更觉夜长难捱,作者也
因孤独而感到寒气逼人。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诗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空园白露滴"写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衬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子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据此理解作答。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其中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独”两个词语的使用,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耐,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据此理解作答。

(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龙泉章公溢,始生,其音如钟,及成童,嶷然①庄重,不习乡井轻儇②态。

至正壬辰,寇自闽犯龙泉,公从子存仁避乱山中,存仁为贼所得。

公心计曰:“吾兄止有一子,不可使无后。

”挺身出,语贼曰:“儿幼无知,我愿代之。

”贼素闻公名,方出重购以求之,得公大喜。

贼帅欲问计,公正色拒之曰:“若等皆有父母妻子,而为此灭族事。

”贼怒,系之柱,以刀磨其胁曰:“不降者死!”公曰:“贪生恶死,固人常情,然吾终不为不义屈。

”贼怒曰:“汝诚.不畏死?”曰:“死即何畏乎!”贼壮之不敢加害公夜绐③守者乘间脱归。

(二)
杨仲举先生翥,尝讲道于胥溪之上,生徒④弥众。

杨士奇自庐陵来,邂逅求馆事⑤,公叩⑥其中而善.之。

乃告主人曰:“吾不足为若师,尚当求我之所师者师之。

”遂辞去。

主人询其所谓师者,盖指士奇也,竟延之。

公初与士奇不相善,而家且贫,意惟以义相让,而士奇德之。

(选自《玉堂丛语·行谊》,有删改)【注】①嶷然:年幼聪慧。

②轻儇[xuān]:轻佻,不庄重。

③绐[dài]:欺骗。

④生徒:学生。

⑤求馆事:寻求学馆教书之职。

⑥叩:询问。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及.成童(等到)
B. 汝诚.不畏死(确实)
C. 公叩其中而善.之(认为……好)
D. 竟延.之(延迟)
15.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贼壮之不敢加害公夜绐守者乘间脱归。

1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贪生恶死,固人常情,然吾终不为不义屈。

②吾不足若师,尚当求我之所师者师之。

17. 章溢“不为不义屈”,杨翥“以义相让”。

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两人各自的“义”。

【答案】14. D 15. 贼壮之/不敢加害/公夜绐守者/乘间脱归。

16. ①贪求长生不老,厌恶死亡,这是人之常情,但我终将不肯向非正义屈服。

②我不值得做你的老师,还应当去找我的老师向他请教学习。

17. 章溢为救侄子不惜深入贼窝,拒绝给贼人出谋划策,宁可舍生取义,也不肯屈服;杨翥欣赏杨士奇的才学,不顾及自己家境贫寒,也让位给杨士奇做学馆老师,道义高尚。

【解析】
【14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竟延之”的意思是:最后主人邀请了杨士奇(做老师)。

延:邀请。

故答案为D。

15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贼壮之不敢加害公夜绐守者乘间脱归”的意思是:寇贼认为他有气魄,不敢杀了他。

章溢到夜间哄骗守贼,趁机脱逃回到家。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贼壮之/不敢加害/公夜绐守者/乘间脱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