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成都2021-2022学年高三下2月三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郫都区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
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
其在叙述李白的一段中,附带着提到杜甫,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从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称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棨以前。
普遍地用诗史标志杜诗的特点,始于宋代。
五代时写成的《旧唐书·杜甫本传》没有提到诗史,北宋写成的《新唐书》则说杜诗“世号诗史”。
宋代诗文以及诗话中,凡是有关杜甫的,诗史二字常常可以遇到。
像“推见,至隐,殆无遗事”、像“读之可以知其世”、像“纪当时事,皆有据依”,的确是杜诗的特点,也是杜甫成为我国一个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在这方面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明代的唐诗研究者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他认为以时事入诗,杜甫发挥了极大的独创性,道前人所未道,这是杜甫对于中国诗歌的丰功伟绩。
但回顾诗歌的历史,追溯《诗经》的传统,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
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
他既有热情的关怀,也能作冷静的观察,洞悉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
他观察的范围广、认识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大大超过了在他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
所以我们说,杜甫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伟大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也就是这个缘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公认的诗史的称号。
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
一部好的历史同样需要作者能够认识时代的症结和重大问题的核心,同样可以写得很生动。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
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
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
这正是杜甫的诗史与一般历史不同的地方,正如胡宗愈所说的,里边包涵着诗人的“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
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乱世中的杜甫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并凭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这是前无古人的。
B. 作为“诗史”的杜诗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字里行间包涵着“悲欢忧乐”“好贤恶恶”,活跃着诗人的性情。
C.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杜甫遭逢“安史之乱”,作品充分反映社会现实,所以当时就称之为“诗史”。
D. 与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的诗歌相比,陶潜、鲍照等人的作品同杜诗一样,都在大量地歌咏时事。
2. 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引用胡震亨的论述,阐明杜甫以时事入诗给中国的诗歌拓宽了一个领域的观点。
B. 第四段在论述杜诗的特点时,引用浦起龙与胡宗愈的说法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杜诗被称为“诗史”的历史、原因及与历史的区别。
D. 文章在赞扬杜甫对我国诗歌贡献的同时,也对言过其实的说法有所辩驳,具有思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认识清楚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的同时,把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
B.“诗史”不同于历史,不能理解为用诗体写成的历史,故而“诗史”不能真实
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
C. 与同时代大多数诗人不同,杜甫以满腔热诚、大量歌咏时事著称,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
D. 杜甫的“史诗”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凸显作者本人的形象,其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体现这样的特色。
1.D “同杜诗一样,大量歌咏时事”曲解文意。
结合原文第2段看“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
2.C “文章没有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3.D
A“就能够书写出一部优秀的历史”错误。
结尾段说“抒情和时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我国诗歌从开始以来一直到建安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的发扬光大,杜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选项表述绝对化。
B“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主要是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错误。
原文第4段信息是“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则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法处处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形象,很少只是客观的描述”“诚然,杜诗不仅反映了时代,同时也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C“所以我们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也未为不可”错误。
原文第4段信息是“但把目光局限在从晋宋到唐初的三百年内,这时期的诗歌除却陶潜、鲍照、庾信以及后来的陈子昂等人的优秀作品外,自然代替社会,形式胜过内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而杜甫以其满腔热诚,大量地歌咏时事,从这方面看来,说是自他开始,也未为不可”,可见文中意思只是说从某方面或某个角度而言,选项因果逻辑表述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