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常用方剂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斑汤
• 【来源】《温病条辨》。 • 【组成】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
甘草(10克)、 玄参(10克)、 犀角(水牛 角代)(60克)、 白粳米(9克) • 【方歌】化斑犀玄与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 【功用】清气凉血。 • 【主治】化斑汤主治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热, 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 脉数等
,僵蚕荷叶川黄连。 • 【功用】化痰软坚散结。 • 【主治】痰核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
豆,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硬肿不疼,由湿痰气郁而成。 • 【方论】方中二陈汤健脾化痰,理气祛湿而散结;加僵蚕化痰
散结,黄连清热燥湿,荷叶清热明目散结。全方共奏清热燥湿 ,化痰散结之功。 • 【制法】共为细末,荷叶熬汤和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
茯苓1钱,陈皮1钱,红花1钱,甘草1钱。 • 【方歌】凉血四物皶鼻红,散瘀化滞又调荣,苓芩四物陈红草
,姜煎酒加五灵入。 • 【功用】化滞血。 • 【主治】酒渣鼻。胃火熏肺、风寒外束、血瘀凝结,鼻准头及
鼻两边先红后紫,久变为黑。
• 【方论】方用黄芩、生地清热凉血,配以红花、五灵脂活血化 瘀,以散瘀化滞,使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为其配伍特点。
• 【方论】本证多由火毒充斥三焦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为主。 火毒炽盛,上扰神明,故见烦热谵语;血热忘行,故为吐血; 血溢肌肤,故见发斑;热盛伤津,故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 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之症。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 ,为君药;黄芩泻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 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二者为佐药。
• 【加减】过敏性紫癜,本方去赤茯苓、陈皮、生姜,加仙鹤草 、茜草、荆芥炭治疗。痤疮,本方去生姜,加赤石脂、川贝母 、枇杷叶、白芷治疗。银屑病,本方去赤茯苓、生姜,加元参 、板蓝根、白鲜皮治疗。
六味地黄丸
•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熟地24g、山萸肉12g 、山药12g 、泽泻9g 、丹皮9g
金匮肾气丸
• 【来源】《金匮要略》。 • 【组成】熟地黄25g,山萸肉10g,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
10g,茯苓10g,桂枝3g,炮附子3g。 • 【方歌】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和桂附
,水中生火在温煦。 • 【功用】补肾助阳。 •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
肿,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 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 弦数有力。
• 【方论】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 肝经湿热,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 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热下行;实火所伤, 损伤阴血,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共为佐药 。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
。方中升麻、连翘、牛蒡子散风解毒化斑;石膏、知母、 黄连、人中黄清泄胃象实热;玄参滋阴降火、淡竹叶清心 除烦;甘草解毒和巾。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消风散 肿之功。
化坚陈丸
• 【来源】《医宗金鉴》。 • 【组成】陈皮、半夏(制)各30克,茯苓45克,僵蚕(炒)60
克,川黄连9克,甘草(生)9克 • 【方歌】化坚二陈丸消痰,周身结核服更痊,陈皮半夏茯苓草
活血散瘀汤
• 【来源】《外科正宗》卷三。 • 【组成】川芎 当归尾 赤芍 苏木 牡丹皮 枳壳 瓜蒌仁(去壳) 桃仁
(去皮、尖)各3克 槟榔2克 大黄(酒炒)6克 • 【方歌】活血散瘀用归尾,赤芍桃仁大黄配,川芎苏木和丹皮
,枳壳瓜蒌槟榔备 • 【功用】活血散瘀。 • 【主治】产后恶露不尽,或经后瘀血作痛,或男子跌打损伤后
瘀血流注肠胃作痛,渐成内痈;及腹痛大便燥结者。亦可用以 治疗委中毒,局部肿痛微硬,屈曲艰难。
• 【方论】方中川芎、当归尾、赤芍药、牡丹皮、苏木、桃仁活 血祛瘀,通调血脉;枳壳、槟榔破气消积,疏通气道;大黄、 瓜蒌仁攻逐瘀结,润肠通腑。且槟榔、枳壳亦助大黄攻逐;归 、芎、苏、芍之破瘀,得利气之品,则祛瘀之功益著。全方配 伍甚佳。但究属攻破之剂,凡血虚无瘀者,切忌妄用。
龙胆泻肝汤
• 【来源】《医方集解》。 • 【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山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
车前子9g,当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 •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揩,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
•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桂枝辛甘而温,乃温 通阳气之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共为君药。然 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阴阳一方的偏衰必将导致阴损及阳或 阳损及阴,而且肾阳虚一般病程较久,多可由肾阴虚发展而来,若单 补阳而不补阴,则阳无以附,无从发挥温升之能,正如张介宾说:“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熟地 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肾而益阴血,共为臣药。君臣相 伍,补肾填精,温肾助阳,不仅可籍阴中求阳而增补阳之力,而且阳 药得阴药之柔润则温而不燥,阴药得阳药之温通则滋而不腻,二者相 得益彰。方中补阳之品药少量轻而滋阴之品药多量重,可见其立方之 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 义。再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牡丹皮苦辛而 寒,擅入血分,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使邪去而补 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 ,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证自除。
化斑解毒汤
• 【来源】《医宗金鉴》。 • 【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
、牛蒡子各等分(60g),甘草五分(6g)。 • 【方歌】化斑解毒热生风,至发丹毒云片红,升膏翘蒡人
中黄,黄连知母黑参同。 • 【功用】清热解毒。 • 【主治】三焦风热上攻,致生火丹,延及全身痒痛者。 • 【方论】本方用于治疗三焦风邪热毒发为丹毒之症,颇效
黄连解毒汤
• 【来源】《外台秘要》。 • 【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 【方歌】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躁火热兼谵妄
,吐衄发斑皆可平。 • 【功用】泻火解毒。 • 【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
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 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荆防败毒散
• 【来源】《摄生众妙方》。 • 【组成】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
、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 • 【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同煎服
,袪寒除湿功效宏,若须消散疮肿毒,去参加入荆防风。 •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 • 【主治】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
• 【方论】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前人悉 用白虎汤。作化斑汤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 斑家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之热,知母清 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 胃热而保胃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本论独加元参 、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其变最速。但用白虎 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 ,上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 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 ,主治血毒蛊注,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以济心火 ,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 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
、茯苓9g。 • 【方歌】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 【功用】滋阴补肾。。 • 【主治】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
精,消渴。
• 【方论】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 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 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泄 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 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 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喘而无汗服之宜。 •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
• 【方论】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 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为君药。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 ,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 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 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 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 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 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 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 【方论】方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发散风寒;柴胡、前胡 解表祛风;桔梗宣肺利气;枳壳宽胸理气;茯苓渗湿;川芎祛 风止痛;甘草和中益气止咳,调和诸药。
• 【禁忌】虚人感冒适用,素体实热者不适用
凉血四物汤
• 【来源】《医宗金鉴》。 • 【组成】当归1钱,生地1钱,川芎1钱,赤芍1钱,黄芩1钱,赤
麻黄附子细辛汤
• 【来源】《伤寒论》。 •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 【方歌】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法优良,少阴脉沉反见热
,寒邪外解不伤阳。 • 【功用】温经解表。 • 【主治】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
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2.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 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 脉沉无力。
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 ,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 日再服。现代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9克, 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 水煎服。现代尚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
金铃子散
• 【来源】《太平圣惠方》。 • 【组成】金铃子、玄胡各30g。 • 【方歌】金铃延胡等份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
,降热开郁痛自蠲。 •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 【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数。
• 【方论】本方证乃由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所致。肝藏血,主疏 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血行不畅,不 通则痛,故见心腹胁肋诸痛;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波动,故时发 时止;气郁化火,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 热,活血止痛。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 肝气,泻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辛苦而温,行气活血,长于止 痛,为臣药。
• 【方论】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 阳,为臣药。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细辛归肺肾二经,方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 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助附子温里, 为佐药。
麻黄汤
• 【来源】《伤寒论》。 • 【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 •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