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影响
一、考点突破
1. 了解城市化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掌握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影响着城市:城市化改变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衣食住行。

(2)城市化进程影响着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农村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着都市的繁华。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城市人们生活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
息技术的广泛普及
农村人们生活
衣、食、住、行、娱等各
个方面
城乡差距缩小
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二、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原有的地形地貌、城市化的影响评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使之趋
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
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郊
区,也可将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市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
统,使城区水系十分紊乱
易使城区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
水;残留的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
发臭
植被
破坏原有的天然植被,大量的人工移
植栽培树木花草
对原生存地的生态群落和环境产生破坏;
诱发灾害;破坏历史文物
生态
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及垃圾,干
扰破坏生态环境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
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
三、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还会对人文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土地利用方式、就业结构、聚落景观、人
【随堂练习】
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A.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B. 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 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答案:C
思路分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该地气候类型。

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工业“三废”。

2.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使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化
B. 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
C. 使原先的农村景观转变为自然生态系统
D. 城市的封闭减弱了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B
思路分析: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使原先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题1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

读图完成问题。

(1)该图反映出()
A. 亚洲、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B. 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成正相关
D. 欧洲、北美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①生物多样性增多②土地质量下降
③出现“热岛”现象④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四大洲相比,亚洲、非洲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速度较快;欧洲和北美洲城市化水平较高,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后期成熟阶段,速度较慢,但仍然在增长中;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没有相关关系。

第(2)题,城市化发展占用大量土地,使植被覆盖率下降,破坏生物生存环境,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使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中人口、建筑物密集,车辆众多,工业发达,排放大量废热,故气温高于郊区,出现“热岛效应”;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面硬化面积大,使地表水下渗减少,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减少。

答案:(1)B (2)B
例题2 (山西一模)下图甲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图乙表示北京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

北京城不同发展时期雨洪径流状态

(1)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XY的含义分别是()
A. ①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B. ②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C. ③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D. ④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2)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A. 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 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
C. 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
D. 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思路分析:第(1)题,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

第(2)题,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

答案:(1)A (2)C
【高频疑点】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透水下垫面面积的日益扩大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日益增多,不但扰乱了城市区域正常的水循环,而且还导致了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城市建设过程中,原有的透水地区(农田、森林、草地)不断被混凝土建筑物及沥青路面所取代,使下渗量减少,地面径流增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增快,从而使汛期洪峰量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

②城市建设后,由于地表水通过下水道流走,地面积水少,蒸发就少,同时由于植被覆盖率降低,致使地面蒸发量减少。

(2)对地下水收支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地下水收支量的失衡,地下水支出量远大于其收入量,结果导致了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即通常所说的过分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区域性地面沉降。

(3)对水质的影响: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指生产、生活、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发达国家均已采取了十分严格的排污控制手段,加之兴建大量的一级、二级污水处理厂,从而使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已得到控制。

与发达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不同,发展中国家城市水质污染却十分严重,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发展中国家经济承受力有限,所以城市的排水设施不完善,其污染处理能力有限,先经济发展、后污染治理的方针,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水质日趋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