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校本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阅读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文,掌握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 学生能够解释古诗文中常见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背景知识。
3.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并理解其在诗文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阅读技巧,独立朗读并解析古诗。
2.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体验古诗之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古诗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对古诗已有一定的了解,但阅读分析能力尚需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学
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
1. 古诗阅读基本技巧:包括古诗的朗读、停顿、重音等,结合课本所选古诗进行示范和练习。
- 教材章节:第一单元《古诗浅析》
- 内容列举:选取五首不同朝代的古诗进行讲解和练习。
2. 古诗文中文化背景知识:分析古诗中的历史、哲学等文化内涵。
- 教材章节:第二单元《古诗与历史文化》
- 内容列举:对比分析唐诗、宋词中的文化背景及内涵。
3. 古诗韵律与修辞手法:讲解古诗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三单元《古诗的艺术特色》
- 内容列举: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例,分析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诗人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 教材章节:第四单元《诗人与艺术特色》
- 内容列举:对比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创作风格。
5. 古诗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古体诗创作。
- 教材章节:第五单元《学以致用》
- 内容列举:指导学生运用古诗韵律、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课程共计15课时,按照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每部分分配3课时,最后1课时进行课程总结和创作展示。
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讲授法:在古诗阅读基本技巧、古诗文中文化背景知识、古诗韵律与修辞手法等理论知识方面,以讲授法为主,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阅读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
- 结合课本内容,通过具体古诗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感受古诗的魅力。
2. 讨论法:在诗人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案例,分析古诗中的韵律、修辞手法等,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
-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的作品,发现异同,培养学生细腻的文学感知能力。
4. 实验法:在古诗创作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体诗创作。
- 教师提供创作主题或情境,指导学生运用古诗韵律、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5. 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 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美
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评估
为确保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占总评的30%,包括课堂纪律、参与程度、提问与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实时评价和记录。
- 课堂纪律:评估学生出勤、听课态度等。
- 参与程度:评估学生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 提问与回答问题: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2. 作业:占总评的30%,包括课后练习、古诗文阅读分析、古体诗创作等。
作业旨在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古诗阅读技巧、韵律、修辞手法的掌握。
- 阅读分析:评估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古体诗创作:评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学素养。
3. 考试:占总评的40%,包括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
考试内容以课本为依据,涵盖课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 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古诗阅读基本技巧、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进步和综合运用能力。
4. 评估反馈:在每次作业和考试后,教师将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5. 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作品、笔记、反思等资料,建立学生
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进度合理、紧凑,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本课程共计15课时,每课时40分钟。
课程内容分为五个单元,按照以下安排进行:
- 单元一:古诗阅读基本技巧(3课时)
- 单元二:古诗文中文化背景知识(3课时)
- 单元三:古诗韵律与修辞手法(3课时)
- 单元四:诗人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3课时)
- 单元五:古诗创作实践与课程总结(3课时)
2. 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在每周二、四下午进行,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精力参与课程学习。
- 周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讨论。
- 周四:进行作业讲评、实践活动和课程总结。
3. 教学地点:课程将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以便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 多媒体教室: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4. 课外辅导: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后安排辅导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 辅导时间:每周五下午,学生可预约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
5. 作业与创作时间:考虑到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作业量
和创作时间,确保学生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 作业量:每周一次,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创作时间:安排在课程最后阶段,给予学生充足的创作时间,展示学习成果。
6. 考试安排:期中考试安排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期末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前,以便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