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莎士比亚这门功课为例,是为了说明某些学者存在把考据当作欣赏的现象。 B.要了解《洛神赋》就需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由此可见考据可以帮助欣赏。 C.拉史实穿凿附会和因考据而忘欣赏,是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都会犯的两种错误。 D.近代法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追求对文艺的主观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教授所重视的对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的研究,这些都是“考据学”功夫。 B.就欣赏来说,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所以版本、来源及作者的生平都是题外事。 C.对于“法官”式的文学批评和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作者完全认可后者。 D.有文艺的嗜好就来谈文艺是不可取的,还应脚踏实地地做一些考据和批评的功夫。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所说的“法官”式文学批评的一项是( ) A.“法官”式文学批评讲究“法”,也便是“纪律”,相信美丑有确定标准,并只能以此来衡 量一切作品。 B.“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可《麦克白》是一部好悲剧,依据是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是 不能做悲剧主角。 C.“法官”式文学批评是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其所持的批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 的、全凭直觉的。 D.“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时保持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的一致性,违背这一原则创作的 戏剧不值得欣赏。 4.文中画线句主要使用了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这对我们学习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写字 毕飞宇 当父亲的做决定往往是心血来潮的,这是父性的特征之一。一清早父亲把我叫到他的 面前,用下巴命令我坐下来。父亲说:“从今天起,你开始学写字。”这个决定让我吃惊。① 我在那个清早还不能用“当头一棒”来概括我的心情,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了,父亲的决定给我 当头一棒。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 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 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 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 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
父亲是教识字的老师,母亲教的是识数。识字和识数构成了这所乡村小学的全部内容 与终极目标。可关键是我才七岁,而刚刚又放了暑假。这段日子里我忙于观察我的南瓜—— 我亲手种的。我用我的小便哺育了它。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我也会把小便保留在体内,到家之 后幸福地奉献给我的南瓜。可是我的南瓜长得很慢,就像我的个子,一连四五天都不见起色。 成长实在是一种烦恼。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贞白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 次语文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 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 印,某一个字 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 他们也很重视“来源” 的研究。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 么书?他的《哈姆雷特》 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莎士 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 “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 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 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主张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我自己觉得一个作品好就说 它好,否则它虽然是人人所公认为杰作的《荷马史诗》,我也只把它和许多我所不欢喜的无 名小卒一样看待。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 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 物的姿态的交流。
我才七岁,离“上学”这种严肃正确的活法还有一段日子。更关键的是,现在刚刚是暑 假,父亲的决定在这个时刻显得空前残酷。他是学校里仅有的两个教师之一,而另一位教师 恰恰就是我的母亲。我坐在小凳子上,拿眼睛找我的母亲。母亲不看我,只给我一块背。我 知道她和父亲已经商量好了,有了默契,就像宰猪的两个屠夫,一个拿刀,一个端盆。过去 母亲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父亲一对我瞪眼,我就把脸侧到母亲那边去,而母亲一定会用两眼 斜视我的父亲。②那样的目光就像电影上的无声手枪,静悄悄地就把事情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那个清早”告诉我们,故事的叙事时间与故事起点的时间并不吻合。 B.从②⑤句可以看出,作者在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心理讲述故事,语言也充满了童趣。 C.③句的“停下来”是指自由的“童年”随着强制性的“学习”而被束缚了脚步。 D.④句中的“约束”是说,汉字确有禁锢孩子头脑的作用,会大大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8.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9.小说中的“狐狸”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我是爸爸。” 接下来就是批判。我用“坏”“狗屁”等词汇向我的敌人进行了疯狂攻击。“打倒小刚坏吃
狗屁”。我一定要用粉笔把这句狗屁不通的话写到他家的土基墙上去。我的字越写越大,越 写越放肆。⑤我甚至用跑步这种方式来完成我的笔画了。整个夏季空无一人,我站在空旷 的操场上,一地的汉字淹没了我。那些字大小不一,丑陋不堪,伴随了土地的伤痕和新翻的 泥土,但是我感到痛快。我望着满地的疯话——它们难于解读,除了天空和我,谁都辨不清 楚——我的心中充盈了夏日里的成就感,充盈了夏日黄昏里痛苦的喜悦。
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 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 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 美感经验。
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画,内行有内行的印象, 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一类的东西,现在 想来不禁赧颜,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 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 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 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 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 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 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这样的时刻陪伴我的是我的南瓜。乡村故事和乡村传说大部分缠绕在南瓜身上,被遗 忘的南瓜往往会成精;而另一种说法更迷人,当狐狸在遭受追捕时它们会扑向南瓜藤,在千 钧一发之际,狐狸会十分奇妙地结到瓜藤上,变成瓜。这样的事情我从未见过,但是,我向 往这种灵狐气息,基于这种心情,我主动向父亲询问了“南瓜”“瓜藤”这一组汉字的写法。但 是父亲拒绝教我“狐狸”这两个字。④由于没有“狐狸”这两个汉字做约束,狐狸的样子在我的 想象里头越发活蹦乱跳了,水一样的不能成形。
③现在,一切都停下来了。成长现在放在了写字之外,成了副业……学校总是有一块 操场的,而这块操场在暑期里头就是我家的天井了。操场不算大,但是相对于天井来说它又 显得辽阔了。因为写字,我整天被关在这个天井里头。我望着操场上的太阳光,它们强烈而 又凶猛,泥土被晒得又白又亮。写字的日子里我被汉字与大太阳弄得很郁闷,在父亲午睡的 时候我望着太阳光,能做的事情只有叹息和流汗。我的暑期分外寂寞。
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这般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 二分的敬佩和感激,我自己却不肯学他们那样“斯文”,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筷子把菜 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 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 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 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从前老先生 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现在一般青年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 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我的功课完成得相当顺畅,在“专制”之下我才华横溢,会写的字越来越多。我甚至主 动要求写字,以积极巴结的心情去迎合、奉承“专制”。我在下课的时候十分讨好地说:“再 写几个吧。”父亲便拉下脸来,说:“按我说的做。我说什么,你做什么;说多少,做多少。” 专制不领巴结的情,只有服从。这是专制的凌厉处,也是巴结的无用处。然而,我写字的瘾 是吊上来了。在父亲给我放风的时候,我拿起一把锋利的小尖刀走上了操场。操场上热浪滚 滚。我蹲在操场上,开始了书写。一上来我就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样的一行:
夜里下了场雷暴雨。我听到了,睡得很凉快。 这个上午令我最为愉快的是操场。一夜的暴雨把操场洗刷得又平整又熨帖,干干净净, 发出宁静祥和的光。所有的字都让雨水冲走了。我守望着操场,舍不得从上面走。我在等太 阳。太阳一出来操场就会晒硬的,到那时,平展熨帖的操场没有负担,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我决定在这一天从父亲那里把“狐狸”两个字学过来,把我知道的狐狸的故事都写下来, 写满整个操场……但是父亲没有告诉我“狐狸”的写法,而操场也面目全非了。操场的毁坏关 系到一个人,王国强。一夜的雷暴雨冲坏了他们家的猪圈。为了修理猪舍,王国强,这个狗 屁东西,居然把他家的老母猪和十六只小猪崽赶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我的光滑平整的操场 表面被一群猪弄得满目疮痍。我自己都舍不得下脚,居然让猪糟蹋了,我对这群猪怒目而视, 可它们不理我。我回到家,对母亲大声说:“你看,操场全弄破了!” 夏日里的阳光说刺眼就刺眼了。太阳照在操场上,那些丑陋的、纷乱的猪爪印全让太 阳烤硬了,成了泥土表面的浮雕。这些猪爪印像用烙铁烙在了我的心坎上,成为一种疤,抚 不平了。我走回家对父亲说,写字有什么用!为了调动我的情绪,父亲为我写下我渴望已久 的两个汉字——“狐狸”。“跟我读,húli。”父亲说。可是,这个世界哪里还有狐狸?哪里还有 “狐狸”这两个字?所有的狐狸都沿着我的童年逃光了。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 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 们向创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莎士比亚何以要用一 个杀皇帝的麦克白?” 这种批评的价值是很少的。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 作品?
(节选自《写字》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字带给“我”的感受苦乐参半,既有童年被禁锢的痛苦,也有可以用文字攻击敌人的 快意。 B.父母同为老师,对“我”的教育却毫无艺术可言,表现了作者对一代人所受的教育方式 的批判。 C.初学写字的“我”偷偷地在学校的操场上写下“我是爸爸”,以此来发泄对父亲专制的愤 懑不满。 D.“我”的想象与“我”的成长故事交错进行,表现了儿童感性、跳跃、不循规矩的思维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