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可持续发展生态境域的保护及存在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可持续发展生态境域的保护及存在问题
“可连续发展”是在当今世界上资源危机、人口爆炸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形下,由1987年第42届联大首先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学者们的广泛响应和关注。

用可连续发展的战略来领导和规范景致名胜区生态境域的维护和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主要。

“中国国度的景致名胜区,是具有突出美学、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以自然景观为主,融人文景观为一体,有国度典范性、代表性的特别地区”(引自《国度景致名胜区宣言》)。

景致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十分懦弱,一旦毁损,无法补充;也正因为如此,景致名胜区才成为吸引人们游览、审美及从事科研、教导、文化艺术等运动所憧憬的场合。

目前,我国的国度景致名胜区范畴仅为领土面积的0.5%强,加上省及省级以下的景致名胜区,也仅占据土面积的1%,因而是国之瑰宝,是国度最爱护的特种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黄山景致名胜区,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因具有奇、伟、幻、险的自然景观,有“人间仙境”之誉。

1990年12月,黄山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维护名录;1999年11月,获首届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维护与管理声誉奖,亚洲仅此一例。

要实行景致名胜区的可连续发展,前提条件是景致名胜区必需有一个良好的、完全的生态境域,这是基本,也是最基本的。

应充足认识其价值,实行可连续发展的维护战略。

1 黄山是可连续发展的生态境域
黄山形成于一亿多年前,山体以花岗岩类为主,群山簇立,峰峦峻峭,垂直变更大,地形地貌庞杂,池潭、瀑布、河溪较多,雨量充分,年降雨量约2395mm,年平均气温7.8℃,气象条件优胜。

在优胜的自然条件下,黄山发育着极其丰盛的植物种类,养育着无数种类的野活泼物和微生物。

据材料统计:黄山有自然散布的植物种类1452种,栽扶植物193种,珍稀濒危植物21种,其中属于国度二、三级维护的植物共有168种。

由于黄山地形庞杂,海拔高度较高,气象具有垂直变更的特色,植物也有显明沿垂直方向的不同散布。

黄山有良好的野活泼物栖身环境,有鸟类170种,兽类48种,爬行类388种,两栖类20种,其中有140种列为国度维护动物。

这些野活泼物也和森林一样,都是黄山生态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林地土壤中存在着无数种的微生物。

森林生态体系是黄山的主体。

在黄山154km2范畴内,有林地面积8742.3hm2,占总面积的71.32%,疏林地、灌木林地占17.32%,其森林总蓄积量达68.7万m3,活立木占总蓄积量的98.1%,另有竹子35.56万株,森林笼罩率呈上升趋势。

2 充足认识黄山生态境域的价值
从美学、科学、历史角度看,黄山具有突出、广泛的美学欣赏价值、科学研讨价值、生
态环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黄山宛如一幅波涛壮阔、气概宏伟的立体画卷。

在这幅宏大的天然画卷上,奇松、怪石、云海、群峰、蹬道、亭阁有机组合,相得益彰;步移景异,四季可游。

静态美、动态美、形态美、颜色美,美得拍手叫绝,令人心醉;云海美、晚霞美、日出美。

奇松万千,山石灵活、宏伟、怪异,流泉飞瀑,美得千古称奇,无与伦比。

大旅内行徐霞客所言极是:“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的冰川遗迹问题,事关中国大陆东南部更新世地理环境。

本世纪30年代,李四光考核黄山,发表了《安徽黄山更新世冰川现象之确据》,以为黄山在更新世发育过冰川,尚存冰川遗迹多处。

1949年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多次亲临黄山考核,详细调查研讨,对黄山冰川问题进行了普遍深刻地讨论,赞成者有之,猜忌者有之,否认者有之。

黄山更新世是否有过冰川的学术争鸣,仍在持续。

近年来,不少植物学工作者对黄山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研讨,如复旦大学李林初(1988)对黄山铁杉属植物核型染色体的研讨。

对菌根学的研讨已成为共生生物学范畴的一个主要分支。

1989年朱伟兴、胡嘉琪等对《黄山松和外生菌根菌的相互关系及菌根建成》表明,黄山松外生菌根的广泛性与其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有着亲密关系。

黄山松能在黄山极为贫瘠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发展,其外生菌根菌起到了十分主要的作用。

这一研讨,对于懂得黄山松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摸索以黄山松为主体的生态体系实质有着极为主要的理论与实际价值。

黄山可连续发展的生态境域还有宏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经测算,其生态效益是木材经济效益的4.2倍,社会生态效益是木材经济效益的27.6倍,黄山的社会生态效益确定会更好。

在目前,黄山可连续发展的生态境域的效益显明表示为旅游经济效益。

3 实行黄山可连续发展生态境域的维护战略
所有的景致名胜区,都面临着可连续发展境域的资源维护与开发应用的抵触。

遗产要维护,资源要应用,旅游与环境要和谐发展,而维护是发展的前提。

应用景致名胜资源发展旅游是一件好事,但资源过度开发应用,又容易对景致名胜资源维护发生负面效应。

我们既不能为维护而维护,把景致名胜资源封闭起来,使其与世隔断,也不能只应用不维护,“竭泽而渔”,为了暂时的经济好处葬送了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财源。

如何处置好维护与开发之间的抵触,做到立足长远,使景致名胜资源永续应用,实行可连续发展,这是国内外景致名胜区(国度公园)共同面临的难题。

黄山景致名胜区在资源的维护方面,有一些胜利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加以推广。

3.1 依法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相干法规
黄山景致名胜区自成立管理机构以来,无论行政附属关系如何变更,但自始至终高度看重资源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处室,设置园林管理处,含资源维护部、环保办、森检站、护林防火科、林业公安科;对景致名胜区资源开发应用而必不可少的旅游基本设施的建设,则成立了计划土地处,含计划办、土地办、建管办、重在建设的选址、计划的审查和把关,增强建设的监管。

出台的相干法规重要有:国务院赞成、建设部同意实行的《黄山景
致名胜区总体计划》;省人大公布的《黄山景致名胜区管理条例》;省政府公布的《关于黄山景致区森林防火布告》、《关于增强黄山景致区维护与管理的布告》;有黄山景致区自身公布的《黄山景致区管理计划》、《黄山景致区防火暂行措施》、《黄山景致区卫生管理措施》、《黄山景致区森林植物检疫暂行措施》、《黄山景致区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管理暂行规定》等。

这些法规文件有效地规范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行动,使之行而有规、管而有序,逐步使景致区的资源维护与管理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

3.2 科学管理——编制和实行景致区的计划
景致名胜区的计划,是实现景致名胜区必定时代的发展目的,是景致名胜区发展打算,各项基础建设及可连续发展生态境域维护的综合安排及领导性文件,是景致名胜区施展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手腕。

3.2.1 计划领导思想
本着我国旅游事业要“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稳步前进”的方针,黄山计划总的领导思想是:依照黄山的自然特色和经济条件,在维护黄山可连续发展的生态境域、自然景致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计划设计,有打算、有步骤地把黄山建设成为风景精美,建筑谐调、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具有我国特点的景致游览区。

3.2.2 编制计划系统
1982年,组织编制了《黄山景致名胜区总体计划》,开全国景致名胜区总体计划编制之先河,是黄山可连续发展生态境域的维护、开发、建设的根据和领导性文件。

为加强计划的操作性,依照总体计划中止定的分级、分区维护的基础原则,从维护和建设的须要动身,通过深刻实地勘探,认真调研、剖析、评估,相继组织编制了六个游览小区的详细计划,还对主要节点和地段编制了控制性详规。

总规和详规的编制和实行为黄山景致名胜资源的维护奠定了坚实的基本。

3.2.3 规范建设程序
明白工程建设项目标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把建设各环节的审批关,保持审批上的“一支笔”和“一书三证”制度,对景区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等实行招投标制度。

凡因维护和管理确需新建的工程,首先办理选址同意,由建设单位向管委会提出申请,报市政府审查,省建设厅同意后办理立项手续。

重大项目需经专家论证的程序。

凡不按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的各类建设项目,一律视为违章建筑予以处分。

3.2.4 紧抓环境的整治
多年来,黄山对分布于全景区,在建设和招待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有悖于计划的不合理建筑、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算和有打算的分批分期地拆除。

特殊对温泉、云谷寺、北海等景区的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如搬迁了职工宿舍、办公楼、汽车站、学校等,拆除了竹木房及一大量有碍景观的临时建筑和个体贸易市场。

对拆除后的环境加以整治,消除建筑垃圾,覆土、植树绿化,有效地紧缩了建筑占地,扩展了环境空间,净化了景
区的环境。

3.3 积极做好森林植被资源的维护
森林植被是构成黄山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要素。

因此,森林植被资源的维护直接关系到黄山景致名胜区的生态境域的维护。

要做好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工作,看重名松古树的维护和复壮。

3.4 爱护和维护土地资源
黄山的土地资源既是景致资源也是环境资源。

土地是景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载体和基本,占领至关主要的位置,起着十分主要的作用,必需谨严地进行维护和计划,保护大自然赋予它的神圣的、不可侵略的完全性。

黄山景致名胜区切实增强特种土地资源的管理,积极开展了土地的申报、登记和发证,确认景致区的权属范畴,规范土地市场,积极摸索景致名胜区土地管理的新模式。

3.5 防治旅游污染
转变燃料构造,以烧电烧柴油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杜绝烧煤、柴;垃圾就地相对集中处置,按可燃物和可回收物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news/lunwen/201212495136458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