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学习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5语言运用之衔接补写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 语言运用之衔接补写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语言运用衔接补写类试题考纲要求及常见题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语言运用衔接补写类试题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衔接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江苏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比如本题中,这段话应属于议论性文字,论述的中心是“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根据标点符号来看,所给的六个句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作为两个部分的第一句,一般由主语,再根据横线前的内容,可以确定两个部分的第一句分别为④和②,再依据
代词“它们”可以确定答案。

2.【2016年高考浙江卷】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

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

__________。

”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

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

”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如本题根据后文“众人不解”可知,刘姥姥肯定说了什么不合逻辑的话,结合刘姥姥自己的解释“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众人笑了”可知,强调鸟会说话了,句子的主语是鸟儿,然后根据逻辑关系,判断“俊了”在“会说话”前面,故判断C项符合语境。

【考点直击】
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题,常用的考查形式是排列语序和选句复位,考查形式有客观选择题型,也有主观表达题型,创新题型增多。

排序与选句式(语句复位)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试题选材的应用性、生活性越来越强。

2018年高考会更加突出综合考查的趋势。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的衔接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一方面通过复习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错误答题类型,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多读勤练,把握各类句式的特点。

比如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匀称,音韵和谐;散句自由活泼,挥洒自如,节奏鲜明。

3.排序题基本方法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

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4.排序题题型探析与解题技巧:
(1)非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

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
①把握基本内容。

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②初步分层归类。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

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③连缀排列顺序。

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

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

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④检查调整确定。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

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

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2)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
①直接设置语境类
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

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

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

a.内部连缀排序。

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b.分析整体语境。

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c.审察调整确定。

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

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

②间接设置语境类
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

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具体分析。

5.掌握常用选句式衔接题答题技巧: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选用方向。

(2)分析原题材料,明确话题,抓住核心。

(3)考虑表达上的需要。

如根据上下文陈述对象的需要、表现形式的需要、表意的需要及表达手段和场合的需要来选句。

(4)能够突出需要强调的部分,使语段表意明确、清晰,句式风格与文段内容一致。

(5)根据语境选句式掌握如下基本原则:
①看语气语流,考虑语意的粘连性。

大凡表达效果好的句子句群,不仅上下文衔接连贯,逻辑关系严密,读起来也决不会聱牙。

因此语气语流的相承,音节的和谐也是语言连贯的一个重要方面。

②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的一致性。

统一的话题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

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因素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不连贯。

③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他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在备选句中,结构上与前后句相同的句子,往往是能保持连贯的句子。

④看词语呼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得以相承衔接。

⑤看画面色调,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遇到写景抒情性的描写文字,不管它写的是什么景,抒的是什么情,也不管是先写景后抒情,或先抒情后写景,抑或是景就是情、情就是景,都应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一定要依据“情景交融”的原则来选择与文段画面色调相一致的句子。

【训练提分】
1.【2018届河北省遵化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四次综合训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 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④ 它们看似陈旧
⑤ 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B.②⑤⑥①④③C.③⑤②⑥④①D.⑥④①③②⑤
【答案】C
点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

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

2.【2018届山东淄博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考试】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云计算,尤其是共有云计算的运用,可以将所有的数据集中存储到“数据中心”,即所谓的“云端”。

,。

,。

,,运行于网络的数据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安全威胁。

因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及早制定数据安全防范措施,全面筑牢数据安全防护墙。

①一旦云服务平台安全管理出现疏漏
②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攻击者
③但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警示我们
④信息化网络是支撑数据运行的物质技术基础
⑤但敏感的数据一旦上了“云端
⑥必然导致数据泄露或丢失
A.④⑤⑥①③②B.⑤①②⑥③④C.⑤②①⑥④③D.⑥②①⑤④③
【答案】C
【解析】首先要推测紧承上文的句子。

横线前实际上谈的是“云端”,与之衔接最紧的是⑤;“敏感的数据一旦上了‘云端’”,会招来“攻击者”②,遭到“攻击”,管理有可能会“出现疏漏”①,“出现疏漏”自然会导致“数据泄露或丢失”⑥。

而③与④,与下文内容——重视网络数据安全——密切相关,而且要重视最后一个横线的标点是逗号,就能确定③排最后与下文连接。

考向二:补写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

然而,
③,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答案】①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2分)②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2分)③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2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名师点睛】内容上,扣得紧;形式上,接得上。

2.【2017年高考山东卷】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

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4分)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

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答案】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

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了解文段的语境,这段话是围绕健康心理来谈,因此所填内容也要针对“健康心理”来说,另外还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手法及字数的限制,排比修辞为我们确定了语句的格式,应当用三个相同句式的句子来表达;比喻修辞为我们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应当是把“健康心理”合理作喻,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及修辞正确运用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原文语境及所填句子与上下文的衔接,也就是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保持感情的一致、语气的一致性,还要从空间发展、从对象的一致和事理发展的角度去考虑。

另外本题还涉及到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这两种修辞是我们较为
熟悉的,平时复习过程中应当掌握了这两中修辞的特点,解答时难度不大。

【考点直击】
“填空式补写”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

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经非常明显,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填空式补写从2012年后成为高考的常考题。

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一般单独设题,分值为3到6分。

2018年高考本考点仍然是备考的重点。

【技巧揭秘】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的“词句填空”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一方面通过复习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错误答题类型,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多读勤练,掌握方法。

语言表达连贯“词句填空”考点与其他语言表达类考点综合命题的趋势也很明显,所以复习中应以阅读写作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增加材料储备,注意积累,同时勤于练习,注意总结规律,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掌握语言表达连贯“词句填空”类试题答题步骤:
(1)阅读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推导
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

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

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4.复习中注意突出三类语句的补写训练
(1)总领(起)句的补写
语句补写,命题者一般会选择关键部位的语句让考生补写。

关键部位的语句首先当属总提(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

这时的语句补写,实际上就是一个压缩语段题,只要能概括语段或下文内容即可。

当然,要考虑到前后句子的衔接连贯问题。

【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
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或“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
(2)总结句的补写
所谓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

在语句补写题中,这样的句子前面通常有“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提示性语言。

总结句的补写,与总提(起)句的补写一样,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有的则是对前面具体内容的概括与升华。

总结既要准确,又要全面。

有时是对上文两至三个层次的内容总结,补写时不可漏掉要点。

【例】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文段的意思完整、明白。

要求:在所填的句子中要使用“收入”与“购买力”两个词语。

“你工作多久挣的钱,才够买一个麦当劳的‘巨无霸’?”要是猛然被这样提问,多数人可能都会打个愣,因为中国人通常更习惯另一种算法,即我一个月的工资,够买几个“巨无霸”?这两个问题看上去是一回事,在统计学意义上却有明显的差别。

前者是以商品来考查劳动力的价值,后者则是。

【答案】用收入来衡量购买力的水平
(3)展开句的补写
所谓展开句,就是一个句子展开说明或论述,前半句已有,要求接着往下写,要写的句子就是展开句。

【例】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6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分析:本题所要补写的①③句就是展开句。

语段第二句重点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带来的危害,先说“气候”,再说“海洋”,下面紧接的是什么方面的危害?显然是“人类的灾难”。

而第③处的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结果”有了,“假设”中已列出第一个“条件”“土壤被污染”,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根据上文正面说明“植物还活着”,推知该处应是“植物”的反面。

【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展开句多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上半句或下半句中,通常是并列关系复句的另一半,条件关系复句的或“条件”或“结果”等。

补写时或合理推出语段未有的新内容,如上题的第①句;或根据上下文推出已有的内容,如上题的第③句。

展开句的补写在语句补写题中有上升趋势,在复习中应引起关注。

5.突破三类文段的补写
(1)叙述类文段:
①确定材料性质,勾画主要信息:叙述的主体(对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叙述的意义及目的。

②补写句子的类型:
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

③补写方法:
a.关注记叙类语段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不能顾此失彼。

b.关注句子位置确定其性质(总领、过渡或总结)
c.关注关联词语的提示作用。

【例】(2012年课标卷)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6分)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

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

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解析】本题所给文段是一段记叙性材料,依据“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和“神农采峻岭之钢,以为器。

”可以得出①处答案。

依据“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可以得出②处答案。

依据前文整体意思,③处应该填结论性的句子。

【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2)说明类文段:
①确定材料性质为说明性文段,勾画出主要信息:
a.被说明的事物及其主要特征:物体的属性、特点、功用等。

如果是具体的事物,如景物、建筑物,要找出有关方位、大小、结构等信息;如果是抽象的事物,要找出其内涵、外延、属性。

b.说明的目的、意义。

②补写句子的类型:
承接句、过渡句、总结句。

③补写方法:
a.弄清所补句子属于事物哪方面特征、作用、意义。

b.关注句子位置确定其性质,关注关联词的提示作用。

c.注意选用词语、句式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