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的声音
高学升
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
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好人都死掉了,咱这个瞎子,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对老季打击很大,他满脑子都装着那个女孩。
几年前,老季的两只眼害病,成了瞎子,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小旺跟着老季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那天,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打理苘麻。
打瓦村的田地种不出好粮食,倒是盛产苘麻,村前村后遍野都是。
苘麻打理利落,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去制麻。
老季的家庭收入,就寄托在几亩苘麻上。
“大爷,您这是在侍弄苘麻?”村主任大成带着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和老季打招呼,她甜甜的声音让老季感受到一股青春活力。
“二叔,这是县里下来的干部,来咱们打瓦村扶贫,她选了你家结对搞帮扶,你就叫她卓科长。
”“大爷,可别叫什么科长,我大号叫卓冬婷,您喊小卓或者冬婷就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因为刚到田间去,泥巴覆到膝盖。
“哦,好咧,好咧!”老季努力睁大眼睛,但他什么也看不见,身上刚增添的几分力量又跑掉了。
老季重重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家的情况太难,先前几任负责帮扶他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女孩听到老季一声叹息,脸色凝重。
“主任,您先走吧,我留下来帮大爷打理苘麻.”
打瓦村位置偏僻,四面环水,外出都靠轮渡。
卓冬婷在打瓦村住下来,很快走遍了全村所有住户一包括老季家在内,每家的锅门向哪个方向,她都清楚地记在心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上门送物资。
老季边打理苘麻边和她闲聊,“姑娘,你从城里到咱打瓦村受苦,生活可习惯?”“大爷,看您说的,我才在村里呆多长时间?要说受苦,苦了的是你们哩!”卓冬婷坐到老季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当下手,在卓冬婷的鼓励下,老季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信心。
“二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这苘麻还有大用!卓科长帮助咱们联系一家制药公司,光你家每年就能增收一万多块。
”村主任大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制药公司签完协议,挨家登门相告。
打瓦村的村民很快知道,苘麻不仅是制麻的好原料,而且也可入药解毒祛风。
第二年,苘麻花开的时节到了,老季的一心情变得开朗。
“小旺,快领咱去看苘麻花。
”小旺对老季的话有当诧异:“爷爷,您说什么?…‘冬婷姑娘说,咱的眼睛不方便,但耳朵好使,一定能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
”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
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
“大爷,医生的话您也听到了,换上眼角膜,您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卓冬婷说服老季,带他到省城的医院检查眼睛,医生说,只要费用准备齐了,手术随时可以做。
卓冬婷听了医生的话很高兴,老季却又是重重叹了口气。
“姑娘,眼瞎怕什么?咱可以用耳朵听花开。
”卓冬婷明白老季担心巨额手术费用,她安慰说:“大爷,医生说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
除了合作医疗应该报销一部分,我会为您争取上级大病救助资金,还会为您在网上筹款。
”老季的脸上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
打瓦村的面貌改变很大。
村里修上了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缺河面上再架一座桥,打瓦村的发展瓶颈就能打破。
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之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
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二叔,你不吃不喝作贱身体,自己解脱容易,可丢下小旺他怎么办?”得知老季绝食,大成登门劝导。
“咱走了才不给小旺添累,现在政策好,还会让他饿死?”大成见劝说无效,出门沉思片刻,又返回去编了几句话骗老季。
“二叔,你听说卓科长出事不假,可你不要太难过,她目前只是受了伤,还在住院抢救呢,还是先吃点饭要紧!”“咱不信,你欺负咱眼瞎。
”在大成哀求下,老季终于断断续续开始吃饭,
这天,老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搓麻绳,大成又带着个女孩走过来。
“哦,大成,是不是冬婷姑娘来了?原来你真的没有讲假话!”大成正要搭话,只听老季突然改口说:“哦,还是不对,这脚步声不像是冬婷。
”
“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
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不久,郭早春来到老季家。
“大爷,经过冬婷姐前期努力,现在时机成熟,我来接您去给眼睛做手术。
”“不去,咱都是快死的人,还费这钱干什么?”“二叔,村东头河面上的大桥已经破土动工,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还有宽阔的马路,还有即将投产的苘麻原材料加工厂,这些可都是卓科长拿性命和付出的心血换来的!”郭早春和大成不停相劝,老季这才答应去做手术。
苘麻花又开了。
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
“早春姑娘,咱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哩。
”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让他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
B. 小说多次写到老季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既丰富了其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卓冬婷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
C. 老季接受卓冬婷的建议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说明他已经对卓冬婷充满信任,这也让卓冬婷感到欣慰。
D. 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完成其遗愿。
“冬婷”“早春”相承,含有冬去春来之意,象征扶贫工作前景美好。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通过打瓦村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卓冬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B. 小说注再细节描写,“卓冬婷的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这一细节,刻画了她不怕脏、累的形象。
C. .小说首尾呼应,构思缜密。
由老季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写起,以他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结尾,结构严谨。
D. 小说语言精致典雅,蕴含感人力量。
如“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3. 小说三次写到了苘麻花开,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在内容表达方面有何作用。
4.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活》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指出本小说“不平”之处并分析其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今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阅读载体趋于多元化发展,网络小说电子条志、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层出不穷,成为了和传统阅读并驾齐驱的阅读方式,如今几乎大部分经典畅销书籍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其电子版本,甚至是有声图书,虽然目前纸质书籍并没有受到重创,仍然有相当部分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正如英国情报学家K麦克格雷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
但毫无疑问,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分流了传统阔读的部分受众。
(摘编自《当今国民阔读习惯与趋势探计》)材料二
阅读年龄与阅读类别图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方式图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
虽然精神食粮不再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
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日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
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性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金民阅读更应该从娃蛙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
陶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苏轼在《又答王岸书)中就女婿王“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他认为,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莱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
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
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材料五
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在制定重建家园计划时,仍留出专门资金用来推广阅读。
“阅读是放育的基础”这一厘念已成为全德国的共识。
德国人非常注重阅读的娱乐功能,提倡快乐阅读,他们用书滋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更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选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认为真正的阅读源于书,而非实时消息。
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带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很小,但在创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以色列平均几千人就有一个公共圆书馆。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
”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
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四报,犹太民不仅涌现出的科学家多,而里拥有万家财的富赏巨商也居于世界各民族之前。
在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就占了平之多。
许多人把犹太民族称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的民
(摘编自人民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时代,大部分经典畅销书都已有其电子版本,但仍有读者愿意购买纸质图书,数字化阅读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
B. 苏轼认为阅读时不必追求所有的问题都弄懂,只就一个目标或问题进行探究,日积月累必有收获,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
C.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多次倡导,希望能够让全社会更重视读书,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D. 犹太人善于学习,积极思考,养成了求知好学习惯。
这种学习精神让他们受益匪浅,美国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多数与此不无关系。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各类书籍品种随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虽然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方式还是以纸质图书为主。
B. 叶圣陶提倡的“整本书阅读“既能练习精读,又能练习速读,所以他强调学生在中学时专心只读几本书就能养成读书的能力。
C. 二战后德国人注重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快乐阅读。
他们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也喜欢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
D.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阅读有不同的选择,这与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活需求有关,如00后的阅读就与学业关系较紧密。
7. 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达到“全民阅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
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
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
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鲜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
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
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本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
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
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
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字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
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
是现代社会
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
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
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
”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
(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
B. 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的影响也在变化。
C. 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域外。
D. 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
B. 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
C. 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
D. 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
B. 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其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
C. 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D. 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作答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
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文段中孔子对“达”如何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
上都,指都城长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写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3.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蛟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苏轼《赤壁赋》中的箫声“舞幽壑之潜蛟,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蛟龙起舞的句子是“______”,《春江花月夜》中,“鱼龙潜跃水成文”一句,则形象写出水面的层层波纹。
(2)中国古人常常抒发人生如梦的感慨,就连旷达的苏轼也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商隐《锦瑟》中“______”一句,感慨人生如梦往事如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诗人梦中月夜飞度的语句是“_____”。
(3)真正相爱的人未必能长相厮守。勇敢走上抗疫前线的小岳,就用秦观《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 ”,安慰自己新婚的妻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5.下面文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近年来,①我国的电子书阅读率快速增长,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③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④2000
年国内网上的阅读率仅为3.9%,⑤2012年上升到41.7%,电子书的阅读人数更是达到了2.95亿。
⑥截止目前,⑦我国已经有接近20%的网民养成了通过互联网阅读时事新闻的习惯,⑧16%的人群养成了电子阅读的习惯,⑨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电子书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6.自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写一段赞誉性文字,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50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四、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上的屈原如此,颜真卿如此,文天祥如此;当代的焦裕禄、孔繁森亦如此;眼前,疫情肆虐,为抗“疫”奔走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如此,“战疫”中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也如此……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在某市即将举办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你将作为某市复兴中学的代表介绍“中国精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表述错误。
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带给了老季无限的伤痛。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项,“精致典雅”表述错误。
根据文本“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可知,本文的语言简洁朴实,但蕴含感人力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根据文本“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
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可知,第一次写苘麻花开,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带给了老季无限的伤痛,反衬老季内心的悲伤;根据文本“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
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可知,第二次写盛开的苘麻花,是因为卓冬婷帮助老季联系一家制药公司,且联系了医院帮助老季治疗眼疾,烘托老季祖孙内心的喜悦;根据文本“苘麻花又开了。
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可知,第三次写苘麻花开,卓冬婷因公殉职,老人对她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之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把握小说结构特点的能力。
从布局谋篇方而言:根据文本“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
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一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可知,小说开头采用了倒叙手法。
先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而绝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再叙述几年前,卓冬婷帮助老季联系制药公司,并联系医院帮助老季治疗眼疾,但后来因公殉职的事件,解释了老季绝食的原因;根据文本“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之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
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可知,从情节安排方面:老季因为卓冬婷的帮助,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一切仿佛都变得越来越好,但是这个时候卓冬婷却因公殉职,突然意外去世,情节反转很厉害,让读者有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根据文本“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
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可知,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后,扶贫工作得以延续,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
B项,“他还强调读书应注重独立思考”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第一段看出,追求“独立思考”是陶渊明的观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