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3小说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集训(三) 小说阅读
(限时30分钟)
未遂
赖海石
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缓缓启动,晃晃悠悠地跟在老太太后面。
文化广场上,一群大妈随着音乐起舞。
老太太远远站在她们后面,跟着做动作:甩手、抬腿、扭头、弯腰……突然,老太太身体一歪,瘫软在地。
从停在广场边的破中巴上,跑下来两个中年汉子,抱起老太太,手忙脚乱地按、压、掐了一阵后,急急慌慌地把老太太抬上破中巴。
破中巴突突突喘着粗气向医院驶去。
医院,急救室。
医生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抢救。
一个护士高声喊:“家属,去收费处缴费!”
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
在收费窗口,中年汉子对护士说:“护士,我是送老太太过来的,我不是家属。
我有他儿子。
我的打不了,我报号码你打一下她儿子好吗?”
护士打完,往窗外一瞧,中年汉子早跑没影儿了。
三天后,小酒馆。
彭老板举杯:“任大成,来,我先敬你一杯。
谢谢你把我妈送到医院,救了她一条命。
”又说:“我有一事不解,你为什么不用直接打我?为什么叫医院打?护士打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跑掉?如果不查医院监控,我都不知道是你送我妈来的医院。
”
任大成说:“我的那时刚好出问题了,打不了。
我跑掉是因为我有事要办,怕医院误会,以为我是肇事者,抓住我不放。
”
彭老板说:“哦,原来是这样。
你是我的恩人,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另外,欠你的那八十多万工程款,我一定想办法结清给你。
你等我的好消息。
来,我再敬你一杯。
”
这回彭老板没有食言,半个月后,他把八十多万元转到了任大成账户上。
任大成手下的二十多个工人师傅终于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
虽然拖欠了两年多,但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结果。
把钱款分发给工人后,任大成打算请彭老板喝一次酒表示感谢。
按响别墅门铃后,出来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爷子。
任大成疑惑地问:“请问彭老板在家吗?”
“你是说这别墅原来的主人吗?”老爷子说,“他把别墅卖给我们了,他搬走了。
”
任大成很吃惊,难道彭老板为了结工钱把别墅都卖了?他拨通了彭老板的:“彭老板,我到你别墅找你,才知道你卖了房子,你现在住哪里?”
“我在老围租房子住。
”
老围?任大成知道,老围可都是百多年前的土坯瓦房,而且是危房,没几个人在那里住。
难道彭老板穷到了这种程度?任大成说了句:“我过去找你。
”也不等彭老板回话,就挂断了。
老围路口。
彭老板早已站在那里等候。
任大成说:“走,去你家看看。
”
彭老板说:“看啥,想耻笑我落魄?走,喝酒去。
”硬拉任大成进了旁边的小酒馆。
任大成举杯:“彭老板,今天我先敬你,我代表二十多个工人师傅敬你,为了给工人发工资,你把别墅都卖了,我们以后还跟着你干,你会东山再起的,别墅会再回来的!”
彭老板声音有点哽咽:“我不是不知道你们的难处。
我如果不是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怎么会拖欠你们那么久……”
任大成眼睛有点湿润,又举起一杯酒:“彭老板,我以前对你有误会,以为你故意拖欠我们工资,我自罚一杯。
”说着一饮而尽。
那天,在文化广场,任大成和另一个中年汉子本来是想绑架彭老板的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没想到还没开始行动,老太太就突然晕倒了,他们只好把她送到医院。
否则……否则,任大成现在就不是坐在这里喝酒,而是蹲在大牢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一辆破破烂烂、没有车牌的小中巴”,并非闲笔,而是为后文发生的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故事”埋下伏笔。
B.动作描写是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如“中年汉子迟迟疑疑地向收费处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彰显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C.小说中任大成和彭老板在小酒馆喝酒时,两个人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这一情节充分地展现了二人真诚的性格特征。
D.小说通过任大成和彭老板之间跌宕起伏的故事,表现了“赞美纯朴善良人性,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这一主题。
D[D项,“批判社会中不诚信的丑恶现象”并非小说主题。
文中的彭老板拖欠工程款,是因为他被别人骗了二百多万,并非有钱不还。
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纯朴善良人性。
] 2.小说在情节上环环相扣,构思巧妙。
请结合小说简要梳理、概括。
(6分)
[解析]解答本题,应紧扣题干中心词“情节”和“环环相扣”。
小说开头直接写了从小中巴车上下来的两个汉子救了晕倒的老太太。
然后交代晕倒的老太太是彭老板的母亲,彭老板欠救人的任大成一笔工程款,为感激任大成救了自己的母亲,彭老板立刻还清了拖欠的工程款。
接着交代彭老板所还的欠款,是他卖掉自己的别墅所得的,情节发生了转折。
结尾交代原来任大成因向彭老板要不到工程款,本是想绑架彭老板的母亲来逼迫彭老板结清欠款的,碰巧老太太晕倒了,这才救了人,这个结尾出人意料。
考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情节即可。
[答案]①小说开头展现了一个常见的救人故事。
②接着笔锋突转,被救的是彭老板的母亲,彭老板良心发现,立刻还清了拖欠的工程款。
情节再转,彭老板还款,是卖掉了自己的别墅。
③结尾再掀波澜,揭示出小说开头的“救人”事件,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犯罪未遂案件。
(每点2分)
3.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解析]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结尾和前文情节的关系,结尾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结尾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小说结尾交代了事情真相,原来任大成本是想绑架老太太来逼迫彭老板还钱的,正巧老太太晕倒了,任大成这才救了老太太。
从情节上分析,这个结尾是补叙,这个补充交代的结局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
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前面表现的是任大成的热心和善良,做好事不留名,结局揭示出原委,原来任大成想绑架老太太,“救人”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犯罪未遂案件,这也让读者看到了任大成的另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结尾的表达效果看,这个情节很是出人意料,因为结尾任大成的形象和前文完全不同;同时这个结尾又在情理之中,从前文任大成的车一直晃晃悠悠地跟在老太太后面可以看出,这是有目的地盯梢;任大成送老太太去医院之后,不用自己的打给彭老板,又偷偷溜了,是因为心虚。
这样写能使小说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答案]①情节上,补叙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②形象上,使任大成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艺术效果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由作者点出真相,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七日之粮
木心
今夜的天色正合司马子反①的心意。
月亮是圆的,云气很盛,飘得快,地面一阵暗一阵明,要偷瞰宋城,这是最好的机会。
司马子反决计独自爬登距堙②,这用土壅高而附上城去的斜坡,甚陡。
他手足并举,听着自己的呼吸渐促,背脊的汗水令他发痒,这让他想起已很久没有洗过澡了。
快到顶端时,他攀伤了指甲,但忍痛完成了最要紧的收腹撑跃。
站定在城头,他不由得
呕出几口酸水,想蹲下来,却就此坐倒。
他抑制住了呻吟。
月色明一阵,暗一阵。
举目望去,宋城规模不小,为准备巷战而修的壁垒,称得上森严,然而灯火稀落,不闻刁斗更柝之声。
弥漫在夜气中的是异常的焦臭。
司马子反凝了凝神,蹑手蹑脚,沿墙边向那举烽的粗木高架靠近。
跫声③,有人上来!
子反闪匿在垛阙的暗影里,屏息间已辨知来者行动滞钝——老了,或有病。
子反继而确定他是独行。
子反又高兴起来,而且他突然感觉到夤夜登城的那个,很可能与自己的身份对等,而且……这时,跫声却没了。
侧耳细听,咻咻然,那是喘息……
子反忽然想下去搀助,但瞬间又克制住了这个怪念头。
跫声又起……颤巍巍,一个上大夫装束的龙钟背影冒出坑口。
月光照着白髯,他双手按在膝盖上,连连咳嗽。
司马子反掸了掸下身的灰土,从垛阙的阴影里直身移步上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④
刚上城头的那一位显然吃惊不小,旋即镇定,接口道:“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
此时,司马子反差不多完全看清相对作揖的,是闻名遐迩的华元大夫。
那就不必兜圈子了。
“子之国,何如?”
“真是已经吃不消了!”华元抚了抚白髯。
子反:“惫到什么地步呢?”
华元:“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子反:“唉唉,甚矣惫……我相信您说的是实话,然而以一般的道理来讲,再穷,也还得装阔呀,而您怎么把老底抖给了我呢?”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我看您是个君子,就竹筒倒豆子嘛。
”
彼此似笑非笑地笑了一下。
司马子反深深地吸一口气,用这口气把话冲出来:“诺,你们好好坚守城池吧,我们也只有七日之粮了,吃光,就回去。
”
华元轻声问道:“班师的路上不开伙食了吗?”
子反耸耸肩:“所以说,我们至多只能再围两三天,余粮用于归途。
”
二人相对拱手,作揖,影子投在雉堞上,是很美丽的。
浮云刚过去一块,另一块在移过来。
司马子反翻身退落距堙,华元大夫俯首目送,频频挥手。
远处两个戍卒闻声过来,华元挥手:“扶我下去,不必等人换岗。
”
“扶您老人家下去,我们再上来。
”
“不必了不必了,回营回营。
”
城脚的石缝里蟋蟀窸窣地叫。
那边楚营帐篷的木桩之周,蟋蟀也窸窣地叫。
司马子反去见庄王,庄王也没有安寝:“怎么样?”
“惫矣!易子而食,析骸而炊。
华元大夫亲口告诉我的。
”
“哎哟,糟透了……我还是要占领它,然后再回去。
”
子反把双手叠起:“我对他们说,我们也只有这点粮食了。
”
庄王的声音很响:“你做了什么哟!”
子反将双手分开,长跽而言曰:“区区之宋,尚且有不欺之臣,楚可以无乎?七日之粮,说也已经说出去了!”
庄王调整脸色,曼声道:“好吧,那么你给我立即造一批房子,留守在这里。
虽然,吾犹取此,乃后归耳。
”说罢便作态赐酒。
司马子反接酒,谢毕,说:“好吧,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
庄王停樽莞然:“你走了,我和什么人下棋对饮呢?那就一同回去吧!”
说了话是要算数的,第二天卯时就下令拔营,要带七日之粮引师归去。
许多后事当然由司马子反妥善收尾。
庄王临走时歪着脖子道:“你瞧着办吧,事情已经是这样了。
”
司马子反慢吞吞地动身,毋庸顾虑宋兵会来劫粮。
暮霭四起,少顷,便皓月东升,十六之夜的月和昨日三五之夜的月一样圆,只是云没了。
望银辉中的宋城,只有蟋蟀在叫。
护粮官上前敬了个礼:“大人的尊意是……”
“说过了,留一半下来。
”
“那,我们自己只有七日之粮,路上可能要走八天,如果下雨的话……”
“宋城中,他们用自己父亲的尸骨,烧别人儿子的肉来充饥。
”
护粮官低头,缩脚退去了。
司马子反负手踱步在刚拆掉辕门的路边,传令兵从背后走过。
他指着猎猎的旌旗喝道:“还不把这些东西统统收起来!”
这时,宋城的门徐徐地开了一条缝,挤出十来个高矮不等的人,从远处望,越发显得骨瘦如柴,为首的有白髯者,无疑是华元。
司马子反向他们走去,却见他们停步,横排成一行。
他也立定。
送者古礼长跪注目,行者作揖挥手。
应该有一点声音,一点声音也没有。
月亮。
(有删改) 【注】①司马子反:春秋时楚国大夫,楚庄王之弟。
七日之粮事见《春秋公羊传》。
②距堙:靠近敌城所筑的土丘,可借以观察城内虚实,并可登城。
③跫声:脚步声。
④与下文华元所吟均出自《诗经·陈风·月出》,诗的原意是表达对女子的赞美和相思之情。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军围宋,双方相持日久,均已精疲力竭,宋人更是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小说对这一背景没有直接交代,而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渐揭示出来。
B.小说多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中司马子反夜遇华元、双方坦城以待实言相告、达成罢兵和解默契这一系列关键情节就是如此。
C.小说中的映衬手法耐人寻味。
司马子反与华元分属敌国,品性却多有相似之处;楚庄王与子反虽是君臣和兄弟,品性却有天渊之别。
D.小说在文意表达上特别讲求含蓄节制,如小说最后写楚宋双方作别时的情景,“应该有一点声音,一点声音也没有”,即可谓言简而意丰。
C[C项有误,说楚庄王与子反“品性却有天渊之别”错误,庄王虽然跟司马子反有所争执,但最后同意罢兵,而且说到做到,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不能说两人有天渊之别。
] 5.小说中多处写到月亮,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①忽明忽暗的月夜,为情节展开、人物活动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背景。
②对月亮的描写贯穿始终,即显示了时间的变化,也使文章结构上前后照应。
③月色的变化配合着情节的变化,映衬着人物心情的变化。
④结尾部分的月亮象征了人物仁爱高洁的品质,含蓄地提示了小说的主旨。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6. 这篇小说是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的再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请结合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意蕴、风格等文本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求赏析小说“独特的美感”,一篇作品的美感有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思想内容上,可以是选材、主旨、情节、人物形象等;形式表达上,可以是语言、手法、风格、情调等。
根据作品实际,选取其中最突出、最有特色的方面,然后围绕“独特的美感”从文本中提取有关信息,即可对题目作出比较圆满的解答。
[答案]①选材上,小说取材于古代典籍,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传扬了经典之美。
②主旨上,小说通过刻画一组仁爱、坦荡、诚信、高贵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之美。
③语言上,小说大量使用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体现出表达上的典雅之美。
④风格情调上,小说通过对月亮、蟋蟀等传统诗文意象的表现,使文中充满自然之美、情趣之美。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给分)
(限时30分钟)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
的晚饭吧。
”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睛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出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了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D[“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也是不对的。
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成,“枪弹”是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又具有象征意义。
其象征意义,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人物形象,即小红军和东北军连长,二是指向小说的主旨。
答题时,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子弹”的相关性。
[答案]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每点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点1分)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答案]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的年龄与身份
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时的彷徨,初见生人时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了“小红军”的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每点2分,其中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满分。
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
父亲是个兵
邓一光
1945年,东北的战争态势捉摸不定,苏军冲入关东军将大和民族的骄子碾成肉酱,大部分大中城市落入苏军之手,少部分为抗日联军占领,楚汉两界开始频繁易主,新的军事势力迅速地渗透东北。
东北是什么?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基地,最大的产粮区和军事工业所在地。
1945年11月,冀东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火力接触,国共双方终于为争夺东北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11月7日,我的父亲怀里揣着十九旅代旅长兼山海关卫戍司令的委任状,带着几名参谋警卫星夜赶往山海关。
在他们身后,相隔一天时间,父亲的老四十八团也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山海关。
同时,国民党13军石觉的部队在美式道奇十轮卡车的运载下,已抵近山海关。
裆里磨得皮开肉绽,父亲半伏在马背上不断地摊开军用地图看,途中与国民党开展遭遇战,丢掉通讯参谋和警卫员,自己的左腿被子弹击中……
如果仅仅是上述这些小麻烦,父亲无论如何不会犯下他此生最大的一次错误。
就在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的时候,山海关的军事局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方山海关守军仅八千,面对全副美式装备的三万国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守军请求避免正面作战,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部队在11月14日开始不顾一切地往下撤。
所有这一切父亲都不知道。
父亲碰到第一支大逃亡的部队时简直惊呆了。
父亲问:你们是哪支部队?营长喘着气抹一把汗说:十九旅四十六团x营的。
父亲说:谁让你们撤下来的?营长说:还能是谁,当官的呗。
父亲说:现在我命令你停止撤退,原地待命!营长说:你是谁?你凭什么命令我?营长说完,跳上马背,朝马屁股上猛抽一鞭,快步去追自己的队伍。
父亲怒气冲天,钢发乍立,一把拽出警卫员胯下的盒子枪,对准营长的坐骑就是一枪。
马应声倒下,把马背上的营长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