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它是联系教师、
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
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
只有
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
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
手段。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
探究的欲望。
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在教学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有位教师就很注意提出的问题。
她一上课不是马上让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在黑板上画出一块大大的石头,然后问学生:看到这块大石头,大家有什么想法?
你们能根据这块大石头提出什么疑问吗?用平时学生经常见到而又不放在心上的事物来激发
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问题一出来,学生就热烈地讨论着教师给出的问题了,同时也为以后学
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问题要有形象性
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
象地概括。
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
到了中高年级,对一些关键性词语要理解透彻,就同样要运用形象性的问题。
如《学会看病》中有个词语“艰涩”,不能抽象地要求学生根据字典里的解释来回答,即使把字典里的解释背下来,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词语,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从生活中感受“艰涩”那种极慢的感觉,才能体会到“艰涩”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此时的不安、后悔、担心……并深层次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有积极意义。
抽象性问题和形象性问题,它们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不可偏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应该严格区分启示性问题和暗示性问题。
启示性问题能打开学生
的思路,并在困难时,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他的思维顺着这个方向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暗
示性问题常常以变相的形式出现,教师的问题就包含了答案或在问题里缺掉一两个词,让学
生机械地填进去。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一些启示性问题,避免提问一些暗示
性问题。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孔子游春》第
八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段话中那些词或句子你还不理解?利用工具书解决或者与同桌交流。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孔子以流水为喻,有何用意?“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合理地补充水的哪些特点呢?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
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
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
由于提问有层次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
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四、问题要有指向性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
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
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
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
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
阻力向前发展。
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
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要鼓励学生提问
儿童来到世界,便开始认知世界,他们认为世界真奇妙,有许多自己不明白的“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是什么”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同时要鼓励学生质
疑问难。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
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
勇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黄乃正说,少给自己规定条条
框框,要大胆发挥,大胆提问。
有了问题自己要独立思考,设法解决。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
把问题弄明白。
因此,首先学习者要克服自卑心理。
可通过阅读名人故事提高对“问题”重要
性的认识。
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其次还要提高自己问“问题”的欲望,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
再次是学习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否
认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有疑,自然要向同学、老师、家长等发问,只要大胆地提出来,就不要怕他人耻笑,因为提问是学习者的权利,应该受他人尊重。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善教者, 必善问。
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
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这一代年青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