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在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人才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做“有心人”,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掘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作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为“五育”之首,其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发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化学教材就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读本,其中有很多地方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育德教育。

1.介绍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我国古代的三大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商代制作的精美的“司母戊”大方鼎,春秋战国时期就能治铁和炼钢,结束了人类的石器时代,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夏代的酿酒工艺;宋朝的湿法烧铜技术的应用,无不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化学成就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介绍近现代化学成就,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近现代化学成就,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如解放以来,我国已建立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结束了我国依赖“洋油”的历史。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材料科学的发展,研究新的资源,如聚硅氧烷的应用,结合教材彩图的教学,介绍聚硅氧烷在航开工业上的用途,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研制出的C60分子,结晶胰岛素的发现,遗传工程中遗传密码的破译。

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鼓励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寓思想教育于教材中、于平时的教学中,以达到育德的目的。

3.结合地区教育,激励学生热爱家乡。

爱国主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就要热爱家乡。

结合四川、邛崃的实际,在学习有机物甲烷和乙醇内容时,适当介绍邛崃火井名称的由来和中国酒文化的发展,说明邛崃开发利用天然气和酿酒的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建设家乡。

二、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各门学科共同担负的科学目的之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
自然科学,本身就包含着许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时,应结合内容,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结合教育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

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

2.世界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

通过化学变化的现象及本质的认识,通过化学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处于相对运动中,又是不断变化的。

用客观、微观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树立学生运动的思想。

3.量变、质变;内因,外因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处于永恒变化中,而且变化是有条件的。

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

而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结合化学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结合化学变化的条件研究,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学习;还可以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教育,由分子结构上一下氧原子的4.对立、统一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矛盾的统一体。

通过介绍物质的纯与不纯,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溶质溶剂的相对性,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如何防火灭火,污染与防止,开发与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现代教育学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差异,致使他们性质大不相同。

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和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结合教育,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分子原子的发现史,元素的发现史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

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

从小学会协作,学会自立。

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条件。

化学教师应努力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或演示或分组或布置家庭小实
验,或演示下放分组或补充趣味实验。

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都应严格实验规范操作,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

对于失败的或效果不明显的都应重做,以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四、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始终
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

因此,化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以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通过化学变化实验的分析和质量守恒,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物质的“结构体现决定性质决定体现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的学习规律。

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经验,应用化学知识,破除迷信,对学生进行相信科学教育。

通过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氢气、木炭、一氧化碳的性质;对比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酸、碱、盐的通性,综合分析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和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的规律,让学生认识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通过教师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和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通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规范书写教学,培养学生完整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扩展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意识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创造思想是创造能力的核心,而创造能力是人一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化学教学应充分扩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通过演示实验下放分组实验,补充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实验,培养了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的选取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学校现有的电影、录像,开放实验室等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六、结合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的教育
《学会生存》一书中要求学生学会关心。

化学大纲也明确要求要对学生进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的教育。

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如结合《空气氧》一章中空气的教学,通过讲述空气污染的种类及对人类的危害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展示图片、挂图,参观邛崃化肥总厂的污染情况,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结合《水氢》一间中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介绍有关水资源污染与净化水有关知识,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意识。

结合《碳及其化合物》一章中插图和一氧化碳毒性教学,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在空气自净、绿色环保中的作用,增强自觉爱护动植物的意识;对一氧化碳的毒性及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认识,使
学生自觉防止和控制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结合化学肥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肥农药的滥施滥用,造成植物被破坏,澡类植物疯长,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掘科学思想教育。

结合教材,结合教学,寓科学思想教育于平时教学中,以达到育完美的人之目的。

严重破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结合易燃易爆物的知识,一氧化碳的综合利用以及实验中废液的处理和药品的回收等的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