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大讲堂”学习资源推介(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Learning大讲堂”学习资源推介(下)
作者:张仙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04期
本刊上期“e-Learning大讲堂”学习资源回顾。
主题: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主讲人:赵勇博士
主题:教育技术与人的发展——从中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人的因素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主讲人:黎加厚博士、汪琼博士
主题:漫谈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
主讲人:陈向明博士
主题:教学开发的波纹环状模型
主讲人:M. David Merrill博士(美)
主题:网络课程设计——以三个实践中的问题为例
主讲人:武法提博士
主题:教育技术学——应用与研究为主的学科
主讲人:张际平博士
主题:知识和学习的新规则
主讲人:毛向辉先生
本刊继上一期继续对“e-learn-ing大讲堂”专家讲座进行介绍,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查阅。
主题:如何用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能力
王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副系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BE 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讲座录音:/mcs/rc_chat.asp?roomid=2&replayid=1053
讲座提纲:
1.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四种典型模式及案例。
(1)咨询诊断模式。
(2)项目研修模式。
(3)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
(4)大学支持下的同侪互助模式。
2.高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
(1)高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案例。
(2)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讲座内容概述:
王教授首先从自己的技术观谈起,认为作为一个教育技术工作者,应以教育的视角反思技术的应用,以技术的手段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紧接着,王教授总结了北京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回顾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提出了创设北京市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区,创建大学与中小学平等合作,追求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大学支持下的咨询诊断模式、项目研修模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同侪互助模式。
其次,王教授介绍了高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游戏化学习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案例,包括实验环境、实验对象,被试对游戏的态度、前后测的能力对比、被试的t检验结果等。
最后,王教授根据一些教师提出的“现在的教育技术制品,只要会使用鼠标,就可以操作”的问题,对为什么要进行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进行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阐释。
主题:人工智能与教育
贾积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博士,研究兴趣包括教育技术、信息教育、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AGENT技术)。
讲座录音:/mcs/rc_chat.asp?roomid=2&replayid=1424
讲座提纲:
1.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2.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3.人工智能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一些典型案例介绍和分析。
4.关于人工智能作用的一些典型讨论。
5.计算机能够取代教师吗?
6.计算机会让学生变得愚蠢或者聪明吗?
7.CSIEC:一个智能型网络英语聊天机器人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讲座内容概述:
贾博士首先对人工智能和教育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让计算机接受教育、提高智能的科学,而人工智能的成果反过来又能改进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可以提高教育的工作效率,可以产生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贾博士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分析。
贾博士从教育的渐进性和人工智能的突变性,教育成果的不可复制性和人工智能成果可复制,教育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单机性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
再次,贾博士介绍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这些领域主要包括知识工程、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AGENT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推理论证等。
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最新进展方面,主要介绍了国际象棋人机大战、Sony机器人、手写体识别、语音识别和合成、网络搜索集合和社会性软件等。
贾博士还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计算机是否能够取代教师,计算机是否会让学生变得愚蠢或者聪明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贾博士认为,如果计算机想取代教师的功能,则必须具备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能力和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如果计算机用于教育目的,则会提高学生成绩;如果被用来玩游戏,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贾博士介绍了CSIEC的开发理论基础、系统框架、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主题:重新认识游戏教育
主讲人介绍:
Dr.Rieber,乔治亚大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系的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可视化,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讲座录音:/mcs/rc_chat.asp?roomid=2&replayid=1880
讲座提纲:
1.游戏与教育的关系。
2.教育游戏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
3.如何看待教育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
4.如何设计教育游戏。
5.教育游戏设计工具介绍。
讲座内容概述:
Dr.Rieber认为,游戏与教育由来已久。
如果我们能把游戏理解为一些共有的要素,而不仅仅是一种高科技的话,那么游戏作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实际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图1来表示。
Dr. Rieber认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作和游戏并不是对立的两个面,但工作和游戏可以很好地联系起来,比如第一象限是在游戏中工作,人们得到了快乐并完成了工作,这是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状态。
关于教育游戏理论,Dr.Rieber重点强调沉浸理论(见图2)。
沉浸理论认为,当任务的挑战与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相互协调一致的时候,参与者才会完全沉浸在任务情境中,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获得身心的愉悦。
沉浸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沉浸隧道,这个隧道使游戏的挑战性和技巧达到平衡。
当游戏的技巧提升了,游戏的挑战性也应得到提高。
最好的游戏以及其他游戏都需要和沉浸理论中的沉浸隧道相吻合。
当我们设计教育游戏时,也应该与沉浸隧道吻合。
对于教育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方面,Dr.Rieber认为,游戏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相关媒介,提供了一个积极投入和参与的环境,符合学习过程中的“先体验,后解释”顺序,值得推广。
另外,Dr.Rieber认为,对于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持不同理念的教育者有不同的看法。
灌输主义者坚持通过玩别人设计好的游戏来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他们自己的游戏来学习。
在如何设计教育游戏方面,Dr.Rieber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出样品来;第二步是玩游戏,在玩的过程发现问题;第三步是对游戏进行再设计和再开发(见图3)。
在教育游戏设计工具方面,Dr.Rieber认为,当前用来设计游戏的高科技产品很多,但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花费很大的高科技产品,而且许多老师和学生对这些工具也不太熟悉。
在学校里,推荐用Microsoft的PowerPoint作为设计工具。
Dr.Rieber还结合实例讲述了设计的方法和过程。
主题:Web2.0时代的知识传播
主讲人介绍:
朱学恒,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创办人、董事兼执行长,创建奇幻文化艺术基金会,启动了“开放课程计划(OOPS)”中文翻译计划(),并号召全球各地专业人士,志愿参与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其他世界顶尖课程的“开放式课程中文翻译计划”。
讲座录音:/mcs/rc_chat.asp?roomid=2&replayid=1853
讲座提纲:
1.什么是Web
2.0?
2.OOPS的运作方式和成功经验。
3.开放课程计划的影响和意义。
4.OOPS的远景目标。
讲座内容概述:
朱先生首先从美国《时代》周刊将“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评选为2006年度人物讲起,认为Web2.0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改变方式。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YouTube等Web2.0工具,并引出了开放式课程计划的运作方式和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创作共享,天下为公”的运作理念;志愿参与的翻译过程;鼓励使用的共享精神等。
截至2007年4月,已经有2010个志愿者参与,1210多门课程被认领,560门课程接近完成,102门课程已翻译结束。
其次,朱先生介绍了开放式课程计划对传统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最后,朱先生介绍了帮助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设计和使用开放式课程计划的工作,以及未来的工作目标。
主题:怎样的技术才适合教师
主讲人介绍:
汪晓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
个人博客:/egg/blog/
讲座录音:/mcs/rc_chat.asp?roomid=2&replayid=1790
讲座提纲:
1.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什么,怎么教。
3.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4.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一些发展趋势。
讲座内容概述:
汪博士首先从自己的朋友飞行千里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结果就学会了用Flash制作一个“球”谈起,认为这样的培训耗资巨大,但效果甚微。
汪博士认为,这并非只是个案,而是教育技术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汪博士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应该培训什么,应该培训老师什么技术等进行了反思。
汪博士分析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培训目标上,当前的很多教育技术培训,期望把教师培训成技术高手;在培训内容上,热衷追逐新技术;在培训方法上,脱离教学情境,忽视情感的作用。
汪博士认为,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目的是为了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有所改善,决不是要成为技术高手。
教师的本职工作和特长不是信息技术,而是对学科教学的把握,因此应该把更多宝贵的精力投入到学科教学的研究中而不是技术的操练上。
因此,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该挑选那些实用的、易学的和易得的软件工具或操作技术。
而且,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
因此,教师更需要学习的是从网上检索、获取、评价教学资源的技术,学习修改和表达教学资源的技术。
这些技术统称为ICT核心技能(Information Communicate Technology)。
这类技术因为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知识与背景知识,通过简单的培训,很快能为各年龄段、各学科的教师掌握。
在怎么培训方面,汪博士提出,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比如“任务启动”,“操练+指导”等来进行。
最后,汪博士认为,应该改变“技术至上”的错误观念,摒弃那些艰深难学且实际用处不大的造“球”技术。
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免费的、各种类型的“球”了,我们要掌握的是如何查找、获取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球”进行改造的技术,这才是学科教师可行和易行的技术学习之道。
主题:学校中技术扩散的生态学分析
主讲人介绍:
雷静博士,现任教于美国锡拉丘兹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包括教育技术整合,技术在学校中的有效应用,技术的社会、文化及心理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
讲座录音:/mcs/rc_chat.asp?roomid=2&replayid=1851
讲座提纲:
1.技术进入美国学校的历史回顾。
2.库班的迷惑(Cuban's puzzle)。
3.过去相关研究的问题与新研究的发现。
4.生态学研究视角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5.影响技术应用的因素和交互行为框架分析及新观点的提出。
讲座内容概述:
雷博士首先回顾了电脑进入美国中小学的历程,介绍了美国近几年的生机比变化情况,学校联网变化情况以及其他国家2003年生机比情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投入的学校本来是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效率,但花了很多钱,却没有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雷博士认为,当前的很多研究从技术本身、使用者、组织等方面各自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在某些方面的确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但是,这些分析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据此,雷博士提出了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技术在学校中的扩散过程。
雷博士介绍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重大意义,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用生态学的视角看待技术所取得的成绩。
最后,雷博士对生态学视角与系统论视角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