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感悟主题
如果用词中一个字概括这首词的主题,会 是那个字呢?
醉
“醉”表明词人心情如何?
总结
这首词主要写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 的郊游情景,因酒醉而在归途中误入藕花 从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 者早年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课外拓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 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 了内心的苦闷。
课外拓展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 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 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课外拓展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 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一首借古讽 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作业布置
课外朗读李清照的诗词。如《醉花阴》、 《声声慢》、《一剪梅》等。
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 ,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 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 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 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 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 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 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 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 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 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此词亦当是她的 处女之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文体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 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 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 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 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 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 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 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 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有感情朗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 个词就是一幅画。那么,读完这首 词你能想到哪些画面呢?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 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 鸣鹭。
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 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 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 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 ,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 尽。
文体常识
词牌名
如梦令 菩萨蛮 定风波 浣溪沙
忆江南 水调歌头 江城子 醉花阴
采桑子 蝶恋花 泌园春 鹧鸪天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
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 五仄韵,一叠韵。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读
准
节 奏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 1155 年 5 月 12 日 ) , 号 易 安 居 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 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 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 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 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 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 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 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 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今有 《李清照集校注》。
和
韵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溪亭:临水的亭台。 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怎,怎么。 鸥鹭:泛指水鸟。
白话译文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 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 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 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 划进了藕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