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B.水分C.温度D.捕食者
D【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气候、季节、降水等。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虫失去生殖能力
B.成虫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
C.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D.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数量立刻减少
C【解析】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
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
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
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3.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
下波动
C.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
D【解析】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4.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C【解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5.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λ=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11~2013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3~2018年,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C.2016年该种群数量为该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
D.该图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
D【解析】解析题图: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
2008~2010年时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011~2013年时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在2013~2015年时λ下降,但是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6.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个体大,有巨型田螺之称。
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成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对当地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若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
下列有关我国野外福寿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福寿螺进入野外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S”型
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
D.出生率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也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
C【解析】福寿螺活动能力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福寿螺进入野外成为外来入侵生物的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B错误;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C正确;出生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D错误。
7.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
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
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D【解析】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
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
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A【解析】据图解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9.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三个实验组的培养瓶和培养液的体积虽是相同的,但不代表三个细菌种群的K值相同
B.一段时间后,停止更换培养液之后,三组细菌的数量都会下降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D【解析】解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10.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C【解析】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11.A、B是位于阿拉斯加的两个小岛,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
人们向这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小岛引入驯鹿,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调查统计,获得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两个岛上的驯鹿是一个种群
B.两个岛上的驯鹿种群均呈现S型增长
C.两个岛上的驯鹿种群达到峰值后种内竞争加
剧
D.B岛驯鹿种群的K值小于A岛
C【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中的一种生
物的所有个体。
自然条件下的种群由于受到空间、食物、天敌等条件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增长后,种内竞争加剧,会限制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所以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为S型增长。
12.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子的K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而下降
B【解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整个群落的相对稳定。
13.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C【解析】由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14.珍稀物种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
由于人类日益开展的农业生产,从1973年至今陆地表面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
如图可以体现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大小动
态的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73~74年之前,种群较大,种群持续维持时间长
B.73~74年之前,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C.73~74年之后,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D.73~74年之后,种群越小,易被恶劣气候和疾病等淘汰,种群维持时间越短C【解析】据图解析,该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
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死亡率不一定低;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
15.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 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A、B 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 B 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 岛,而且68 月发现有野猪捕食迹象。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人员调查社鼠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C.B岛社鼠数量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
D.4 月和6 月分别是B 岛和A 岛的最佳灭鼠时机
D【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由图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
5~6月,A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6月,B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二、非选择题
16.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答案】种群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68 缩短增大
【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据表解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
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
(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
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
柱状图如下:
17.如图为某水生植物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水池中的种群增长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曲线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绘制,做该实验时,需要人为控制的两个变量是______,三个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增长曲线都是______型。
(2)第10天,______(填温度)的水池该水生植物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温度为24.8℃的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年龄结构为______型。
(3)第14天后,限制三个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光照强度,理由是______。
(4)从图中能不能找到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如果能,说明理由;如果不
能,请写出探究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方案。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温度和时间S 19.8℃ 稳定包含第14天后,三个水池的种群数量都较多,对光的争夺加剧不能在19.8℃和33.6℃之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不同温度下绘制种群增长曲线
【解析】(1)该曲线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绘制,据图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和时间,所以做该实验时,需要人为控制的两个变量是温度和时间,由图可知三条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符合“S”型曲线。
(2)第10天,19.8℃的水池该水生植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温度为24.8℃的水池中该水生植物数量不再增加,年龄结枃为稳定型。
(3)第14天后,限制种群继续増长的环境因素是环境阻力,包括环境和生物因素等,其中光照强度对水生植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因为第14天后,三个水池的种群数量都较多,对光的争夺加剧。
所以第14天后,限制三个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包含光照强度。
(4)最适温度是一个无限接近值,自变量梯度越小,实验结果越接近最适值,图中就三个温度进行的实验温度梯度大,所以从图中不能找到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应该在19.8℃和33.6℃之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不同温度下绘制种群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