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0915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类型
共分6个一级地类19个二级地类,与上期完全保持一致。
林地(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地 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 林业生产辅助用地) 耕地(水田 旱地) 草地(天然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水域
未利用地(裸岩 荒草地 干沟 其它未利用地) 建设用地
岩 溶 土 地
①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 林地、灌木林地; ② 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 草地; ③ 梯土化旱地。 ①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 <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 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 牧草地、未利用地; ② 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 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
陡,主要分布在南宁以西的桂
林、柳州地区。我省分布较 少,永州、郴州地区有分布。
孤峰残丘及平原
孤峰残丘及平原:以岩溶平 原为主体和特色的地貌组合, 平原上有零星分散的低矮峰 林及残丘分布,石峰相对高 度在100m以下,甚至不到数 十米。以桂林、柳州南部地 区最为典型。我省在蓝山、 花垣、宁远、道县、祁东和
演变类型评价标准
明显改善型 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物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状况顺向 发展或者石漠化程度顺向发展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轻微改善型 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状况轻微改善,石漠化程度顺向演 替一级。 稳定型 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现地调查植被变化不大,石漠化程度没有发生 变化。 退化加剧型 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有退化状况,石漠化程度逆向演替 一级。 退化严重加剧型 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物退化明显,石漠化状况逆向发展 或者石漠化程度逆向发展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省桑植、龙山较典型。
岩溶峡谷
岩溶峡谷:指由构造
抬升和河流切割作用
所形成的高山峡谷地 貌组合,岩溶作用极 其微弱,地势险峻, 河流切割剧烈,高山
峡谷地貌明显。
岩溶断陷盆地
岩溶断陷盆地:指受 拉张、断陷作用形成断
陷盆地,在盆地区发生
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 独特岩溶地貌组合。
我省少有。
岩溶山地
Ⅵ级为险坡46度以上。
35
植被调查
植被类型
优势植物种类
优势种起源
乔灌盖度
植被综合盖度
群落高
植被生长状况
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指具有建群植物的外貌相同且其生物 生态学特性相似的植物群落。本技术规定植被类
型是按其外貌特征分为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
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
水域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坑塘、苇地和沟渠等。
未利用地
目前还未利用和难
利用的土地。包括裸 岩、荒草地、干沟、 和其它未利用土地。
环境调查因子
地貌 坡度(6级)
植被调查
土壤调查
地貌
大地貌(中山、低山、丘陵、平原)
ⅡC:长江中游平原、低山
峰丛洼地
峰丛洼地:指峰丛与洼地 的岩溶地貌组合,峰丛间有 洼地、谷地及漏斗等。峰丛
指基部相连的石峰所构成,
相对高度最大可达600m,主要 分布在桂西北和云南、贵州 高原边缘的斜坡地带。我省 分布不多,在自治州、张家 界等有少量分布。
峰林洼地
峰林洼地:指峰林与洼地 的岩溶地貌组合,峰林间为 洼地,且其中有漏斗、落水 洞分布,并有季节性或常年 性水流。峰林指碳酸盐类岩 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林 立,其基部互不相连。峰体 相对高差100-200m,坡度很
优势植物种类 优势植物种类:指建群种或优势种。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 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建群种是 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 也大的植物种。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 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第二部分 技术标准
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 石漠化程度 石漠化演变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 环境调查因子 其它指标
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
岩 溶 土 地
石漠化土地 潜在石漠化土地 非石漠化土地
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者为石漠化土地。
①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② 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 ③ 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 用地; ④ 非梯土化旱地。
湖南省岩溶地区第二次
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
内容简介
一 总则 二 技术标准 三 监测方法 四 主要监测因子的调查方 法与填表说明 五 调查统计表格填写 六 监测成果 七 质量管理
第一部分 总则
监测目的 监测范围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监测目的
定期掌握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
泽正常。 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但不呈衰老状。 差: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发育不良。
土层厚 度
程度 Ⅰ级 ≥40cm Ⅱ级 20~39cm Ⅲ级 10~19cm Ⅳ级< 10cm
评分
1
3
6
10
石漠化程度评定标准
轻 度 石 漠 化
中 度 石 漠 化
重 度 石 漠 化
极 重 度 石 漠 化
(Ⅲ)
(Ⅰ)
40
(Ⅱ)
50
(Ⅳ)
0
60
70
100
轻 度 石 漠 化
中度石漠化
重 度 石 漠 化
与国标土地利用现状标准对比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
一级类 01 耕地 011 水田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023 其它园地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40%) 033 其它林地 04 草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043 其它草地 草地 天然牧草地 人工牧草地 改良牧草地、荒草地 林地 有林地 灌木林地(30%) 未成林造林地、林业辅助用地、宜林地、无 立木林地、苗圃、疏林地 林地 耕地、林地 耕地、林地 有林地 灌木林地或旱地 耕地 水田 二级类 一级类
<30%
非石 漠化 土地
石漠化程度
石漠化程度划分
轻度石漠化(I) 中度石漠化(Ⅱ) 重度石漠化(Ⅲ) 极重度石漠化(Ⅳ)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及指标
岩基裸露度 植被类型 植被综合盖度 土层厚度
基岩裸露度评分标准
基岩裸 露度
程度 评分 30-39% 20 40-49% 26 50-59% 32 60-69% 38 ≥70% 44
①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 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 未利用地; ② 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
监 测 乡
非 岩 溶 土 地
基 岩 裸 露 度
≥30%
石 漠 化 土 地 潜在 石漠 化土 地
①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 灌木林地; ② 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 地; ③ 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 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 ④ 非梯土化旱地。
潜在石漠化土地
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为潜在石漠化土地。 ①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② 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
③ 梯土化旱地。
潜在石漠化土地
石漠化土地
非石漠化土地
非石漠化土地
除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以外的其它岩溶土地。
和非梯土化旱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牧草地
天然草地
未经改良,以天然草
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
割草的草场。
牧草地
改良草地
采用灌溉、排水、
施肥、耙松、补植等措 施进行改良的草场。
牧草地
人工草地
人工种植牧草的土地。
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造
物的土地。包括工矿建设 用地、城乡居民建设用地、 交通用地、其它用地(包 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 名胜古迹、墓地、陵园 等)。
人工
优势种起源
分为天然、人工、飞播。
飞播
天然
乔灌盖度:指乔木和灌木的覆盖度。
植被综合盖度:指乔木、灌木和草本的总
覆盖度。
群落高
指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平均高度,单位为m, 保留1位小数。 根据植被类型确定优势群落,测算优势群落高度。
植被生长状况
好:生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发达,叶子大小和色
岩溶山地:是一种岩溶 作用极弱的碳酸盐岩分布 区,主要由中山、低山与 其山谷组成,与非碳酸盐 岩区的地貌无甚差别。
我省自治州、怀化分 布较广。
坡度
山地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Ⅰ级为平坡0-5度; Ⅱ级为缓坡6-15度; Ⅲ级为斜坡16-25度; Ⅳ级为陡坡26-35度; Ⅴ级为急坡36-45度;
林地
灌木林地
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林地
苗圃地
林地
无立木林地
林地
宜林地
林地
林业辅助生
产用地
耕地
水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 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 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 溉的水旱轮作地。
耕地
旱地
除水田以外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进一步划分为梯土化
极 重 度 石 漠 化
石漠化演变评价
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土地的发生发展趋势情况,石漠 化演变类型可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退化加剧和 退化严重加剧5个型。 可归纳为顺向演变类、稳定类和逆向演变类3类。
评价指标分级
石漠化状况分3类(指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 石漠化程度分4级(指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监测方法
利用前期监测成果和高分辨率的近期卫星遥感影像,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 的技术方法。
关键要点
利用经过几何精校正和增强处理后的2011年全国林地 保护利用规划的卫星遥感影像(RS),建立解译标志, 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在室内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按照图斑区划条件要求, 目视解译区划图斑; 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形图到实地核准 图斑界线,调查与核实各项监测因子,完成图斑界线 修正与监测因子入库;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汇总获取本期石漠 化的面积、分布及其它方面的信息; 根据两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掌握石漠化的动态 变化情况。
2-幕阜山大、中起伏中低山 3-湘赣小起伏低山丘陵 4-洞庭湖冲击平原
ⅡD:桂湘赣中低山地
1-罗霄山大起伏中山 2-桂湘大、中起伏山地、喀斯特盆地
ⅣB:鄂黔滇中山
2-武陵山中起伏中山 6-雪峰山大、中起伏山地
岩溶地貌
● ● ●
●
● ● ● ●
峰丛洼地 峰林洼地 孤峰残丘及平原 岩溶丘陵 岩溶槽谷 岩溶峡谷 岩溶断陷盆地 岩溶山地
本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
二级类
旱地
05 商服用地 06 工矿仓储用地 07 住宅用地 08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9 特殊用地 10 交通运输用地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2 其它土地 127 裸地
建设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干沟、裸岩和其它未利用土地
林地
有林地
林地
疏林地
植被类型评分标准
类型 植被类型
评分 5 8 12
乔木型
灌木型
草丛型
旱地作 物型 16
无植被 型 20
植被综合盖度评分标准
植被综 合盖度 程度 评分 50-69% 5 30-49% 8 20-29% 14 10-19% 20 <10% 26
旱地作物植被综合盖度按30-49%计
土层厚度评分标准
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治 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 资料。
监测范围
岩溶土地,特指
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
所发育的土地。 我省本期监测范
围具体涉及到全省13
个市州的84个县(市 区)。
监测内容
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
石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与石漠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
湘乡均有分布。
岩溶丘陵
岩溶丘陵:经岩溶作用所形成,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
常小于100m,坡度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以湘中、湘南
较普遍,邵阳、娄底地区最为典型。
岩溶槽谷
岩溶槽谷:指凸起与凹陷交互出现的长条形岩溶地貌,凸起 区构成长条形山脊,凹陷区则形成槽状谷地, 其发育主要受构
造、岩性控制,主要分布在川东、重庆、鄂西及黔北地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