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因声求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因声求气【摘要】本文通过论及“因声求气”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阐释
在古诗文阅读中表达这一理论的三个方面: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体味
古人的人格美和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方
法与技巧,以纠正文本肢解的弊端,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一种美
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因声求气;音乐美;人格美;对象化
“因声求气”理论是古人品读诗文在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古诗文教学
价值的重要表达。

所谓“因声求气”,即通过诵读理解古人的精神与气概。

“诵读”之重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诵读而通古人之神气,此
是阅读古诗文的上乘境界。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人格培养,而教材所选经典又多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其次,就技术层面言之,因气而
通其文法、句意、修辞,又是学生应对考试以及积累古文学习经验的有效
手段。

在当下的古代诗歌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中,字句不能通读常常是学生
不能进一步理解文本,以至于不能进一步做题的关键所在。

而以诵读的方
法来引导学生的通读、词语疏通、词汇感悟进而理解意旨,都能为学生古
诗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奠定重要根底。

再次,诵读是进入写作的第一法门。

我们需要对“因声求气”在古诗文“诵读”中的美感教育作一勾勒,其意
义在于对文章之“气”的准确把握,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气”韵,此为
一种美学实践。

试以中学语文教材言之,“因声求气”的美感教育表达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受古代诗文的音乐美
二、体味古人的人格美
语文教材中选有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等,一来可以看出今人
对曹操的正确判断,二来我们可以体味曹操的真性情。

钟嵘《诗品》尝言,“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

宋人敖陶孙《诗评》曰:“魏武帝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我们反观其《短歌行》可见其对人生理解的真挚,其
《观沧海》又是一种大气,不由得想到曹操的一句名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显现的是对生命的真诚,对人生的认
真和自信。

撇开礼法道德的约束,曹操是一位可爱的真性情的诗人,这是
中学生需要学习的。

然而不管是《短歌行》的悲壮之美,还是《观沧海》
的沉雄之美,如不诵读,其意境是不能出来的,只有放声诵读,方能与古
人作最接近的对话。

三、促进古人优美生活形式的对象化
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生活。

因而在诵读中能够体会古人的生活雅趣
与情志。

试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一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到“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此段文字是王逸少纵论人世沧桑
之感,如只停留于书面注视,其意蕴何在?观其一篇眼目,那么全在虚字
的运用之上,其感受必须通过诵读来体会。

开句之“夫”字,虽是虚字,
但又犹如有所指代,是在提起情绪;之间两个“或”字,展示了不同的有
价值的生活方式;“虽”,是一次感情的升华,将人生的“欣遇”展开,
显得十分难得;之后着一“曾”字,那么是欢快情绪的完全释放。

通过虚
字的强化,在诵读中,将古人的生活境遇深入体会,实际已是一种对象化
的表达,而美感教育已渗入心灵,与自我发生神遇。

“因声求气”既是古文诵读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对文本进行审美的
一种技巧,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无声的阅读和解剖式的研读,
更当将其定位为对美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的一种途径。

在我们不断寻求教学
方法的创新和应考效率的提升时,诗歌学习和文言文学习在不断的语言解剖和形式分解中,已经逐渐失去了涵韵的定力和审美的愉悦,当课堂中不断呈现各种文本肢解现象时,唯有因声求气的做法尚能让我们感到一种沉淀和完整。

因声求气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被应用,它也是我们理解古人、提升人格与创作的有效手段,因此“因声求气”更是一种美感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