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知识: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如反语的运用;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能力:领会文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教学重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作者雨果的相关知识。
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历史。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了解文中涉及的知识如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皇帝、伏尔泰、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特农神庙等。
学生:
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历史。
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
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
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
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
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
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
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
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
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见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土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看,原来是伟大的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者介绍:雨果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他在这些作品里面对人民的不幸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对社会的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控诉,本文选自《雨果文集》。
二、解题:
这封书信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三、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中相关知识。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感悟全文基调。
师: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作者的声望,为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没有。
作者的态度批评了侵略者的罪行。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细细体味。
(找几名学生按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用笔勾画)
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如: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①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那就是这座名园。
”
……
(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第三段文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可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如: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
“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
……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
)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
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
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简单介绍文中相关知识如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皇帝、伏尔泰、罗马角斗场、巴黎圣母院、巴特农神庙等)
四、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从中分析作者的感情和品质。
1、让学生自读课文,勾出自认为精彩的语言。
提问:
①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发言)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先作点评,再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②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
(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
③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也许有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
)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
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质?)
——正直、头脑清醒、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有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五、小结:
雨果的这封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五、六、布置作业(任选)
1、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想法。
2、现在我们给雨果或巴特勒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