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舍:通“释”,释然。

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4)“杞人忧天”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从积极意义上看,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对我们来说也很有必要。

如20世纪下半期,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了不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早日实现现代化,也为了拯救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该忧天忧地了。

故答案为:⑴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⑵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⑶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⑷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答题时注意成语的积累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问题的评价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意来分析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
②太丘舍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顾”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
信,待人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

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⑴世说新语、刘义庆
⑵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②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⑷【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

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

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

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6.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写出一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

(5)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

那么,学习了《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1)丘;春秋或春秋末
(2)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4)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5)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
夏邑),春秋或春秋末的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越过,超过”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自”:从。

“亦”:也。

(4)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可从“吾日三省吾身”提取“三省吾身”。

可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取“温故知新”。

可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提取“三十而立”等。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说我们班吧,有各方面的人才。

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

多向他们学习,一定会获益匪浅。

故答案为:⑴丘;春秋或春秋末
⑵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⑷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⑸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

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积累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理解和自觉的积累能力。

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
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