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龙岩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龙岩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

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

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

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

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

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

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碰了面。

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反问道:
“有,问他干啥?”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

”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甭提有多心疼了。

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

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结果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他对她起了反感,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转眼春去夏来,湖上换了一番景色。

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

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

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

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被暴风雨冲散的鸭子。

却不知道是谁家的鸭。

“好鸭!”老壮不由赞了一声。

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

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到十几只鸭子没?昨天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

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急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

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

”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放鸭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苇林他爹,”李老壮把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的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

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青草湖及湖边村庄生活状况的介绍,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 小说插叙李老壮因“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

C. 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D. 小说笔调清新质朴,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展现了青草湖清丽、明净的自然风物,从侧面烘托了人性的美好。

2. 简析文中画横线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3. 莫言的这篇小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创作意图。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捉弄
契诃夫
一个晴朗的冬日中午,严寒,冻得树喀喀作响。

娜坚卡①挽着我的胳膊,两鬓的卷发、嘴上的茸毛上,蒙着薄薄的银霜。

我们站在高山上。

从脚下到平地伸展着一溜斜坡,雪坡在阳光的照耀下,镜子一样闪闪发光。

我们身边,放着小小的轻便雪橇。

“我们一块儿滑下去,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我央求,“只滑一次!我保证:不会伤一根毫毛。


可是娜坚卡害怕。

从她那小小的胶皮套鞋到冰山脚下这段距离,在她看来像深不可测的地穴。

我刚邀她坐上雪橇,她往下一看,倒抽一口冷气,连呼吸都停了。

要是她当真飞向深渊会怎祥?她会吓死的,吓疯的。

“求求您!”我又说,“不要害怕!您要明白,您这是缺少毅力,胆怯!”
娜坚卡最后让步了,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是冒着生命危险让步的。

我扶她坐到小雪橇上,搂着这个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姑娘,跟她跌进深渊。

雪橇飞去,劈开的空气迎面袭来,在耳衅怒吼,凶狠地撕扯着衣帽,刀割般刺痛脸颊。

风的压力下,几乎难以呼吸。

像魔鬼用铁爪把我们紧紧抓住,咆哮着要把我们拖进地狱。

周围的景物汇成一条长长的忽闪而过的带子……再过一秒钟,就要粉身碎骨了!
“我爱你,娜佳!”我小声说。

雪橇越来越平缓,风的吼声和滑木的沙沙声已不那么可怕,呼吸也不再困难,终于到了山脚。

娜坚卡已经半死不活,脸色煞白,奄奄一息……我帮她站起来。

“说什么也不滑了,”她睁大恐惧的眼睛望着我,“一辈子也不滑了!”
一会儿,她回过神来,眼睛探察我:那句话是我说的,还是旋风的呼啸中她的幻听?我呢,专心致志地检查手套。

她挽起我的胳膊,在山下又玩了好久。

那个谜显然搅得她心绪不宁。

那句话是说了吗?说了还是没说?这可是一个有关她的自尊心、名誉、生命和幸福的问题,世界上头等重要的问题。

娜坚卡不耐烦地、忧郁地打量我的脸,胡乱回答我的问话,等着我再说出那句话。

啊,这张可爱的脸上,表情是多么丰富呀!我看得出来,她在竭力控制自己,她想说点什么,提个什么问题,但她找不到词句,她感到别扭,可怕……
“您知道吗?”她说,眼睛没有看我。

“什么?”
“我们再……再滑一次。


于是我们拾级而上。

我再一次扶着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她坐上雪橇,再一次飞向恐怖的深渊,再一次听到风的呼啸、滑木的沙沙声,在雪橇飞得最快、风声最大的当儿,我再一次小声说:“我爱你,娜佳!”
雪橇终于停住。

娜坚卡立即回头看我们刚刚滑下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我的脸, 倾听我那无动于衷、毫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度的困惑。

她的脸上分明写着:
“怎么回事?那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是他,还是我听错了?”
这弄得她心神不定,失去耐心。

可怜的姑娘不回答我的问话;愁眉苦脸,就要哭出来了。

“我们是不是该回家了?”
“可是……我喜欢这样滑雪,”她涨红着脸说,“我们再滑一次好吗?”
虽说她“喜欢”这样滑雪,可是,当她坐上雪橇时,依旧脸色苍白,吓得透不过气来,浑身直打哆嗦。

我们第三次飞身滑下。

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

可是我用围巾挡住嘴,咳嗽一声,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道:“我爱你,娜佳!"
谜依旧是谜!娜坚卡默默不语,想着心事……我从冰场把她送回家,她尽量不出声地走,放慢脚步,一直期待我会再说那句话。

看得出,她内心怎样受着煎熬,又怎样竭力克制自己,免得说出:“这句话不可能是风说的!我也不希望是风说的!"
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一张便条:“如果您今天还去冰场,请顺便来叫我一声。

娜。

”从此,我们几乎天天去滑雪。

当滑下坡时,每一次我都小声说:“我爱你,娜佳!”。

很快娜坚卡对这句话听上瘾了,就像喝酒、服吗啡一样上瘾。

现在缺了这句话她就没法生活。

当然,从山顶滑下依旧令人胆战心惊,可是此刻的恐惧,反给那句话平添一种特殊的魅力,尽管这句话依旧是个谜,依旧折磨着她的心。

我和风究竟谁向她诉说爱情,她不知道,后来她显然不在乎了——喝醉了就成,管它用什么杯子喝呢!
早春三月已来临……我们也不再去滑雪。

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如今娜坚卡已出嫁,已有了三个孩子。

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

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
①娜坚卡,娜佳,均为娜杰日达的小名。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围绕“捉弄”展现环境,塑造人物,发展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性的审视和思考。

B. 小说开头描写景物和描写人物相交融,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做了准备。

C. 娜坚卡渴望爱情,但又不敢大胆表白,她想知道准确的答案,但又害怕希望破灭,最终没能得到向往的幸福。

D. 作者对“我”捉弄娜坚卡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结尾段表明了“我”的深刻歉意和内疚。

5. 小说中多次出现“我爱你,娜佳!”及相关故事场景,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一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
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

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

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

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

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8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15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而后的早展,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

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拉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

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

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愤张。

靠着当年那殷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

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特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

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

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

B. 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C. “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D. 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8.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

B. “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C. 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D. 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

9. 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0. 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老者,治一庄园,百岁而不改其法。

及衰迈,力渐不支。

友人劝曰:“何不付与令郎?”老者叹曰:“彼齿尚稚,何能为!吾当勉力。

”未几,老者益昏眊,不能视事。

卧榻上,犹谆谆嘱子曰,何处当犁,何时当播,灌园施肥,悉不令更陈法,然晴雨晦朔已尽不知矣。

其子阳应之,参酌时序,变更新法,庄园兴旺。

老者不知,每扼腕叹曰:“我若归去,奈子孙何!”
(选自《绘图双百喻·老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迈:衰弱、老迈。

B. 令: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

C. 视事:看清事物、看清物件。

D. 晦朔: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是“晦”;月初的一天是“朔”。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子阳应之,参酌时序,变更新法,庄园兴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暮春游西湖北山
杨载①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②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注】①杨载:元代中期著名诗人,福建浦城人,晚年定居杭州。

②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疾。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词非常精练,“愁耳”是指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著”是耳朵紧紧附着在雨声边;“好怀”指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怀思、眷恋。

B.“未辞花事骎骎盛”,“未辞花事”即“花事未辞”,因对仗的关系做了倒装,写的是暮春三月杭州花儿争妍斗奇繁盛怒放。

此句传神地写出花儿之动态美。

C.“正喜湖光淡淡晴”表现出诗人客居他乡闻雨而喜的心情。

颔联无一“雨”字,却句句与雨有关,写出的是雨中的北山之景。

D.本诗写诗人喜爱游山玩水,在暮春时节,呼朋唤友,游玩西湖的北山,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诗人素爱美景,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14.诗歌尾联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联系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极言阿房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

(2)李白《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

(3)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他说“__,__”,甚至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人们习惯从正面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一般的常规属性,也有一些特殊属性。

客观事物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请从下面三句名言中任选两句进行反驳。

要求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0字。

①沉默是金。

②逆境出人才。

③不想当元帅士兵不是好士兵。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耍。

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

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会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错误,表述不恰当,根据文意,李老壮在“四人帮”横行时期的“偷鸭”行为并不是其本性所致,而是不满自己的鸭子被好吃懒做的主任吃掉了,所以并不能说与后文的“还鸭”形成对照;另,“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表述也有误,文中插叙此事,于放鸭姑娘而言,她也是无法知道的,所以不能说插叙是为消解放鸭姑娘对李老壮品行的疑问而设置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当放鸭姑娘得知眼前的老人正是“偷”鸭子的李老壮时,惊讶和慌乱溢于言表:“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在这句话中,一个“呀”字,展现了放鸭姑娘在得知眼前老人就是自己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后的惊讶,也有对自己先前评价这个老人“手脚不太干净”的尴尬和慌乱;
“苇林”是亲密的爱称,“李苇林”虽然是直呼其名,但仍有亲切感,只有“李技术员”才像是公事公办的样子,放鸭姑娘在短促之间转换三种称呼,有一种急于掩饰自己与苇林关系的慌乱,但她和李老壮儿子之间的自由恋爱关系自然明了;
句末的省号,表示话没有说完,其中的情感更是丰富多样的,惊讶、慌乱、羞怯、后悔、以后如何面对的些微忧虑,统统在这不可言语之中。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小说创作的背景是农村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李老壮不仅可以养鸭,而且成为了养鸭专业户,李苇林在农技站做技术员,还可以从北京引进良种鸭。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百姓善良质朴、人人勤劳致富、新人新事新生活的农村生活图景,于此可以看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展现农村劳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他们曾经受过打击,甚至迫害,但他们善良顽强的品质仍在;
讴歌美好的时代和崭新的生活,李苇林作为技术员引进良种鸭,李老壮也想要,表明新技术已经深入人心,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可以看出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
同时作者在文中插入“四人帮”迫害善良劳动者的事情,意在引导读者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曲折和问题,用走过的弯路惊醒世人,不要让不堪回首的历史重演。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

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

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

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鉴赏形象。

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归纳作品的主题。

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4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