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唇周软组织变化与貌美人群的对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后唇周软组织变化与貌美人群的对比研究
作者:晏艳杜熹曹良菊彭松娟简志杉夏舟斌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3年第09期
[摘要]目的:针对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研究拔牙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差异,分析拔牙矫治对唇周软组织的影响。
方法:选取年龄18~30岁,拔除4颗前磨牙,内收前牙,治疗完成的安氏Ⅰ类双颌前突9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为治疗组。
其中按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拍摄高质量的正面像;选取30名当下较受欢迎且貌美的亚洲女明星正面照片为对照组。
严格按照测量标准确定测量标志点,使用E-ruler1.0软件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分析明星组面部软组织比例与黄金比例的关系,以及治疗组拔牙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的差异。
结果:实验分析了明星组面型比例与黄金比例的关系,明星组的口角鼻底角(∠Chr-Sn-Chl)为(109±8.82)°,与黄金三角的顶角108°较为接近。
治疗后,各治疗组上下唇中央厚度比(Ls-Sto∶Sto-Li)、鼻口距与下颌高的比值(Prn-Sto∶Sto-Me)、下唇高与上唇高的比值(Sto-Sl∶Sn-Sto)、颏部高与上下唇高的比值(Sl-Me∶Sn-Sl)均有向0.618靠近的趋势;口裂角(∠Chr-Sto-Chl)均减小,使唇部更显年轻,唇部线条更为柔和;口角鼻底角(∠Chr-Sn-Chl)均值都有向108°增大的趋势,说明治疗后唇周软组织比例更协调。
结论:成年女性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经拔牙矫治后前牙内收,唇肌张力得到改善,唇周软组织结构比例更协调。
[关键词]双颌前突;黄金比例;唇周组织;安氏I类;拔牙矫治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3)09-0120-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ange of Extraction of Four premolars on Lip Soft Tissue in Class I Adult Women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 and Beauty
YAN Yan1,DU Xi2,CAO Liangju1,PENG Songjuan1,JIAN Zhishan1,XIA Zhoubin1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Kunming,Kunming 650000,Yunnan,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West China College of Stomatology,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n lip soft tissue after treated with extraction of four premolars for Class Ⅰ adult women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 Methods Treatment group: the aged between 18 and 30,90 adult women with Class Ⅰmalocclusion with bimaxillary protrusion (30 cases of high angle type,30 cases of average angle type and 30 cases of low angle type),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treatment by extraction of four premolars and retraction of anterior teeth, were selected. Frontal photographs of the patients were taken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Frontal photographs of 30 Asian female stars with popular and good-looking appearance were selected. The landmarks were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 The measuring project were measured using E-ruler1.0 software. Results The experimen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ial proportional of Asian female stars group and golden ratio. The cheilion nasal base Angle (∠Chr-Sn-Chl)of the stars group was (109±8.82)° closely to the golden triangle vertex Angle (108°).After treatment, The central thickness ratio of upper and lower lip (Ls-Sto:Sto-Li), the ratio of nose-to-mouth distance to mandibular height (Prn-Sto:Sto-Me), the ratio of lower lip height to upper lip height (Sto-Sl:Sn-Sto), and the ratio of chin height to upper and lower lip height (Sl-Me:Sn-Sl) were close to 0.618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The mouth cleft Angle (∠Chr-Sto-Chl)is reduced, which makes the lips more youthful and the lip lines more soft.The decreasing of the angle of ∠Chr-Sto-Chl improved the lip shape. the cheilion nasal base Angle (∠Chr-Sn-Chl)ten ded to increase to 108°,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rtion of soft tissue around the lip was more harmonious after treatment. Conclusion After extraction and correct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the labial muscle tension was improv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soft tissue structure around the lip was more harmonious.
Key words: bimaxillary protrusion; golden ratio; lip; Class I; extraction
面部美学在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正畸患者的主诉都是以改善面部美学为目的[1-2]。
研究对正畸后唇周软组织侧貌变化较为关注,拔牙矫治能有效改善颌突患者侧貌[3]。
Yasutomi H等[4]研究了双颌前突患者拔牙内收后上下唇内收量,认为牙齿内收和唇软组织内收比例上颌为1.85:1、下颌为1.32:1。
McNamara L等[5]对双颌前突患者拔牙治疗侧貌软组织改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拔牙矫治对双颌前突患者的侧貌改善有效,上唇的内收范围2~3.2 mm,下唇的内收范围2~4.5 mm。
认为在双颌前突患者中由于前牙唇倾会增加唇珠高度,这类患者拔除4颗双尖牙内收前牙有利于颜貌的改善和唇肌闭合不全的治疗。
Miller AG[6]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主要关注的部位就是人的眼睛和嘴唇,可见唇周
软组织美学在面部美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前后唇周软组织变化,未能与貌美人群进行对比研究体现治疗有效性,本研究针对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变化进行分析,并且与貌美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拔牙矫治对唇软组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020年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治疗完成的90例成年女性患者为治疗组。
平均治疗时间约23个月,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颗前磨牙进行治疗成年女性,其中按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三组,每组30例。
所有研究样本治疗前后拍摄有高质量的正面像。
研究选取的正面像均由专业人士拍摄存档,拍摄时患者端坐,上身直立,双眼平视前方,保持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下颌处于息止牙合位。
选取30名当下较受欢迎且貌美的亚洲籍女明星正面照片为对照组。
网上搜索较受欢迎亚洲美貌女明星正面照30张,尽量选取证件照或生活照,相片角度较正,颜面结构清晰,表情放松,双唇轻闭合。
4名医生共同选择对照组女明星照片,要求4名医生中必须有3名认为女明星美貌,照片方入选。
1.2 纳入标准:①成年女性,年龄18~30岁,无颅颌面先天形态结构畸形或后天病理改变或创伤后遗症;②初诊时无既往正畸史,恒牙列,牙齿萌出完全,数目形态大小正常,第三磨牙除外;③骨性Ⅰ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④采用拔除4颗前磨牙,内收前牙方法治疗;⑤治疗完成后磨牙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正常,咬合关系协调稳定,面型协调。
1.3 诊断标准:①骨性Ⅰ类、安氏Ⅰ类,0°≤ANB≤5°,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②双颌前突:治疗前U1-AP(上中切牙切缘至AP线的垂直距离)大于7 mm,L1-AP(下中切牙切缘至AP线的垂直距离)大于4 mm,前牙覆盖小于4 mm。
垂直骨面型分型:高角型SN-MP>40°,均角型29°≤SN-MP≤4°,低角型SN-MP<29°。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的确定:本研究共选取测量标志点8个,测量项目8项[7-9]。
将研究对象照片导入Photoshop 8.0,调节照片的缩放比例、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使用E-ruler1.1软件按标准进行测量。
1.4.2 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见图1。
Sn:鼻下点,鼻中隔下点;Ls:上唇红缘的中点;Sto:口裂点,双唇闭合时口裂中点;Li:下唇红缘的中点;S1:颏唇沟中点;Me:颏下点,下颌颏部最下点;Chr:右口角点,右侧口角联合点;Ch1:左口角点,左侧口角联合点。
①S1-Me:颏部高,颏唇沟点与颏下点间的距离;②Sn-Sto:上唇高,鼻下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③Sto-S1:下唇高,口裂中点与颏唇沟点间的距离;④Ls-Sto:上唇中央唇红高,上唇红缘中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⑤Sto-Li:下唇中央唇红高,下唇红缘中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
离;⑥Chr-Chl:口裂宽,左右口角点间的距离;⑦∠Chr-Sn-Chl:口角鼻底角,以鼻下点为顶点,分别与Chr、Ch1连线相交形成的下角;⑧∠Chr-Sto-Chl:口裂角,以口裂点为顶点,分别与Chr、Ch1连线相交形成的上角。
1.4.3 测量参考平面:过标志点Sn、Ls、Sto、Li、Sl、Me作面部中线的垂线,这些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相应标志点间的距离。
1.4.4 面部软组织比例计算:为了排除照片缩放比例等干扰,研究均采用比例和角度测量值为研究数据,根据测量项目进行唇周软组织比例及角度计算。
①Enr-Enl∶Chr-Chl:内眦宽与口裂宽比值;②Ls-Sto∶Sto-Li:上下唇中央厚度比;③Prn-Sto∶Sto-Me:鼻口距与下颌高的比值;④Sto-S1∶Sn-Sto:下唇高與上唇高的比值;⑤S1-Me∶Sn-S1:颏部高与上下唇高的比值;⑥∠Chr-Sn-Chl:口角鼻底角;⑦∠Chr-Sto-Chl:口裂角。
测量值项目及临床意义见表1。
1.4.5 测量方法和误差控制:将采集的图像导入Photoshop8.0图像处理软件,调节图像的缩放比例、亮度、饱和度和对比度。
严格按照测量标准确定测量标志点,使用E-ruler1.0软件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
所有测量项目均由笔者在2周内集中测量,并于测量完成后1周随机选取10例研究对象正面像,重复测量。
对这10例研究对象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21项测量值均为P>0.05,说明前后两次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4.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别对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三组矫治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前后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明星组进行成组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Key words: bimaxillary protrusion; golden ratio; lip; Class I; extraction
面部美学在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正畸患者的主诉都是以改善面部美学为目的[1-2]。
研究对正畸后唇周软组织侧貌变化较为关注,拔牙矫治能有效改善颌突患者侧貌[3]。
Yasutomi H等[4]研究了双颌前突患者拔牙内收后上下唇内收量,认为牙齿内收和唇软组织内收比例上颌为1.85:1、下颌为1.32:1。
McNamara L等[5]对双颌前突患者拔牙治疗侧貌软组织改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拔牙矫治对双颌前突患者的侧貌改善有效,上唇的内收范围2~3.2 mm,下唇的内收范围2~4.5 mm。
认为在双颌前突患者中由于前牙唇倾会增加唇珠高度,这类患者拔除4颗双尖牙内收前牙有利于颜貌的改善和唇肌闭合不全的治疗。
Miller AG[6]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主要关注的部位就是人的眼睛和嘴唇,可见唇周软组织美学在面部美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前后唇周软组织变化,未能与貌美人群进行对比研究体现治疗有效性,本研究针对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变化进行分析,并且与貌美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拔牙矫治对唇软组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020年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治疗完成的90例成年女性患者为治疗组。
平均治疗时间约23个月,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颗前磨牙进行治疗成年女性,其中按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三组,每组30例。
所有研究样本治疗前后拍摄有高质量的正面像。
研究选取的正面像均由专业人士拍摄存档,拍摄时患者端坐,上身直立,双眼平视前方,保持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下颌处于息止牙合位。
选取30名当下较受欢迎且貌美的亚洲籍女明星正面照片为对照组。
网上搜索较受欢迎亚洲美貌女明星正面照30张,尽量选取证件照或生活照,相片角度较正,颜面结构清晰,表情放松,双唇轻闭合。
4名医生共同选择对照组女明星照片,要求4名医生中必须有3名认为女明星美貌,照片方入选。
1.2 纳入标准:①成年女性,年龄18~30岁,无颅颌面先天形态结构畸形或后天病理改变或创伤后遗症;②初诊时无既往正畸史,恒牙列,牙齿萌出完全,数目形态大小正常,第三磨牙除外;③骨性Ⅰ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④采用拔除4颗前磨牙,内收前牙方法治疗;⑤治疗完成后磨牙中性关系,覆牙合覆蓋正常,咬合关系协调稳定,面型协调。
1.3 诊断标准:①骨性Ⅰ类、安氏Ⅰ类,0°≤ANB≤5°,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②双颌前突:治疗前U1-AP(上中切牙切缘至AP线的垂直距离)大于7 mm,L1-AP(下中切牙切缘至AP线的垂直距离)大于4 mm,前牙覆盖小于4 mm。
垂直骨面型分型:高角型SN-MP>40°,均角型29°≤SN-MP≤4°,低角型SN-MP<29°。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的确定:本研究共选取测量标志点8个,测量项目8项[7-9]。
将研究对象照片导入Photoshop 8.0,调节照片的缩放比例、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使用E-ruler1.1软件按标准进行测量。
1.4.2 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见图1。
Sn:鼻下点,鼻中隔下点;Ls:上唇红缘的中点;Sto:口裂点,双唇闭合时口裂中点;Li:下唇红缘的中点;S1:颏唇沟中点;Me:颏下点,下颌颏部最下点;Chr:右口角点,右侧口角联合点;Ch1:左口角点,左侧口角联合点。
①S1-Me:颏部高,颏唇沟点与颏下点间的距离;②Sn-Sto:上唇高,鼻下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③Sto-S1:下唇高,口裂中点与颏唇沟点间的距离;④Ls-Sto:上唇中央唇红高,上唇红缘中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⑤Sto-Li:下唇中央唇红高,下唇红缘中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⑥Chr-Chl:口裂宽,左右口角点间的距离;⑦∠Chr-Sn-Chl:口角鼻底角,以鼻下点为顶点,分别与Chr、Ch1连线相交形成的下角;⑧∠Chr-Sto-Chl:口裂角,以口裂点为顶点,分别与Chr、Ch1连线相交形成的上角。
1.4.3 测量参考平面:过标志点Sn、Ls、Sto、Li、Sl、Me作面部中线的垂线,这些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相应标志点间的距离。
1.4.4 面部软组织比例计算:为了排除照片缩放比例等干扰,研究均采用比例和角度测量值为研究数据,根据测量项目进行唇周软组织比例及角度计算。
①Enr-Enl∶Chr-Chl:内眦宽与口裂宽比值;②Ls-Sto∶Sto-Li:上下唇中央厚度比;③Prn-Sto∶Sto-Me:鼻口距与下颌高的比值;④Sto-S1∶Sn-Sto:下唇高与上唇高的比值;⑤S1-Me∶Sn-S1:颏部高与上下唇高的比值;⑥∠Chr-Sn-Chl:口角鼻底角;⑦∠Chr-Sto-Chl:口裂角。
测量值项目及临床意义见表1。
1.4.5 测量方法和误差控制:将采集的图像导入Photoshop8.0图像处理软件,调节图像的缩放比例、亮度、饱和度和对比度。
严格按照测量标准确定测量标志点,使用E-ruler1.0软件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
所有测量项目均由笔者在2周内集中测量,并于测量完成后1周随机选取10例研究对象正面像,重复测量。
对这10例研究对象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21项测量值均为P>0.05,说明前后两次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4.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别对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三组矫治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前后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明星组进行成组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Key words: bimaxillary protrusion; golden ratio; lip; Class I; extraction
面部美学在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正畸患者的主诉都是以改善面部美学为目的[1-2]。
研究对正畸后唇周软组织侧貌变化较为关注,拔牙矫治能有效改善颌突患者侧貌[3]。
Yasutomi H等[4]研究了双颌前突患者拔牙内收后上下唇内收量,认为牙齿内收和唇软组织内收比例上颌为1.85:1、下颌为1.32:1。
McNamara L等[5]对双颌前突患者拔牙治疗侧貌软组织改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拔牙矫治对双颌前突患者的侧貌改善有效,上唇的内收范围2~3.2 mm,下唇的内收范围2~4.5 mm。
认为在双颌前突患者中由于前牙唇倾会增加唇珠高度,这类患者拔除4颗双尖牙内收前牙有利于颜貌的改善和唇肌闭合不全的治疗。
Miller AG[6]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主要关注的部位就是人的眼睛和嘴唇,可见唇周软组织美学在面部美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前后唇周软组织变化,未能与貌美人群进行对比研究体现治疗有效性,本研究针对矫治前后唇周软组织变化进行分析,并且与貌美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拔牙矫治对唇软组织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2020年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治疗完成的90例成年女性患者为治疗组。
平均治疗时间约23个月,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拔除4颗前磨牙进行
治疗成年女性,其中按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三组,每组30例。
所有研究样本治疗前后拍摄有高质量的正面像。
研究选取的正面像均由专业人士拍摄存档,拍摄时患者端坐,上身直立,双眼平视前方,保持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下颌处于息止牙合位。
选取30名当下较受欢迎且貌美的亚洲籍女明星正面照片为对照组。
网上搜索较受欢迎亚洲美貌女明星正面照30张,尽量选取证件照或生活照,相片角度较正,颜面结构清晰,表情放松,双唇轻闭合。
4名医生共同选择对照组女明星照片,要求4名医生中必须有3名认为女明星美貌,照片方入选。
1.2 纳入标准:①成年女性,年龄18~30岁,无颅颌面先天形态结构畸形或后天病理改变或创伤后遗症;②初诊时无既往正畸史,恒牙列,牙齿萌出完全,数目形态大小正常,第三磨牙除外;③骨性Ⅰ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④采用拔除4颗前磨牙,内收前牙方法治疗;⑤治疗完成后磨牙中性关系,覆牙合覆盖正常,咬合关系协调稳定,面型协调。
1.3 诊断标准:①骨性Ⅰ类、安氏Ⅰ类,0°≤ANB≤5°,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②双颌前突:治疗前U1-AP(上中切牙切缘至AP线的垂直距离)大于7 mm,L1-AP(下中切牙切缘至AP线的垂直距离)大于4 mm,前牙覆盖小于4 mm。
垂直骨面型分型:高角型SN-MP>40°,均角型29°≤SN-MP≤4°,低角型SN-MP<29°。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的确定:本研究共选取测量标志点8个,测量项目8项[7-9]。
将研究对象照片导入Photoshop 8.0,调节照片的缩放比例、亮度、对比度、饱和度,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使用E-ruler1.1软件按标准进行测量。
1.4.2 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见图1。
Sn:鼻下点,鼻中隔下点;Ls:上唇红缘的中点;Sto:口裂点,双唇闭合时口裂中点;Li:下唇红缘的中点;S1:颏唇沟中点;Me:颏下点,下颌颏部最下点;Chr:右口角点,右侧口角联合点;Ch1:左口角点,左侧口角联合点。
①S1-Me:颏部高,颏唇沟点与颏下点间的距离;②Sn-Sto:上唇高,鼻下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③Sto-S1:下唇高,口裂中点与颏唇沟点间的距离;④Ls-Sto:上唇中央唇红高,上唇红缘中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⑤Sto-Li:下唇中央唇红高,下唇红缘中点与口裂中点间的距离;⑥Chr-Chl:口裂寬,左右口角点间的距离;⑦∠Chr-Sn-Chl:口角鼻底角,以鼻下点为顶点,分别与Chr、Ch1连线相交形成的下角;⑧∠Chr-Sto-Chl:口裂角,以口裂点为顶点,分别与Chr、Ch1连线相交形成的上角。
1.4.3 测量参考平面:过标志点Sn、Ls、Sto、Li、Sl、Me作面部中线的垂线,这些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相应标志点间的距离。
1.4.4 面部软组织比例计算:为了排除照片缩放比例等干扰,研究均采用比例和角度测量值为研究数据,根据测量项目进行唇周软组织比例及角度计算。
①Enr-Enl∶Chr-Chl:内眦宽与口裂宽比值;②Ls-Sto∶Sto-Li:上下唇中央厚度比;③Prn-Sto∶Sto-Me:鼻口距与下颌高的比值;④Sto-S1∶Sn-Sto:下唇高与上唇高的比值;⑤S1-Me∶Sn-S1:颏部高与上下唇高的比值;⑥∠Chr-Sn-Chl:口角鼻底角;⑦∠Chr-Sto-Chl:口裂角。
测量值项目及临床意义见表1。
1.4.5 测量方法和误差控制:将采集的图像导入Photoshop8.0图像处理软件,调节图像的缩放比例、亮度、饱和度和对比度。
严格按照测量标准确定测量标志点,使用E-ruler1.0软件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
所有测量项目均由笔者在2周内集中测量,并于测量完成后1周随机选取10例研究对象正面像,重复测量。
对这10例研究对象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21项测量值均为P>0.05,说明前后两次测量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4.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别对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三组矫治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前后高角型、低角型、均角型、明星组进行成组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