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
鲍小刚;许国华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6(020)024
【摘要】背景:组织工程骨为负重部位大段骨缺损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巨大潜力,目前关于组织工程骨应用研究策略主要集中于支架复合细胞或生物活性分子,而骨组
织工程支架的结构化和功能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目的:利用3D打印制备兔胫骨解剖型支架,建立一种简便易行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骨缺损模型。
方法:采用Mimic软件获得缺损骨的三维电子模型,利用熔融沉积制法备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解剖型支架。
将15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3只,对照组和实验组均6只,分别制备长1.2 cm的胫骨完全骨缺损,其中空白组缺损处
旷置,对照组缺损处将截骨原位放回,实验组缺损处放置解剖型组织工程骨,并用实验设计的小钢板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1)兔胫骨测量结果:兔胫骨长
(93.77±0.59)mm;胫腓交界横径(8.36±0.13)mm,矢状径(5.97±0.12)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0±0.10)mm,髓腔平均直径(4.30±0.06)mm;胫骨模型侧面上下关节面中点连线与截骨模型侧面上下截面中点连线的夹角α=
(5.97±0.13)°;(2)缺损区X射线显示:术后4,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处移植体未见明显移位和成角畸形,自体骨修复较好;(3)组织学检查:术后4周,实
验组骨断端及支架内有少量新生骨填充,术后12周,重建支架内新骨生成明显增多
并且部分矿化;(4)一般观察:术后4,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骨缺损处骨移植体无明显移位、成角畸形,实验组和对照组夹角(α)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5)
结果证实:实验采取的3D打印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模型稳定性较好,可模拟骨组织的结构和特异性指导新骨的再生和重建。
【总页数】8页(P3508-3515)
【作者】鲍小刚;许国华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上海市20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
【相关文献】
1.兔胫骨单皮质骨缺损模型和桡骨缺损模型比较研究 [J], 李福兵;金涛;李霞;刘华;杨杜明;徐永清;潘兴华;庞荣清;朱跃良;邓永丽;丁晶;李军;石健
2.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的解剖学模型构建 [J], 鲍小刚;许国华
3.构建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确立颅顶临界骨缺损的参考值 [J], 何通文;徐庚池;韩耀辉;牟兰;葛振林
4.应力对大段骨缺损修复影响的实验兔模型探讨 [J], 吴琳;王禄增;哈斯达来;袁月;张劲松
5.基于Masquelet诱导膜技术比较不同固定方式构建的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 [J], 申震;李悦;姜自伟;李定;曾志奎;陈国茜;张严;李紫阁;陈柏行;黄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