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一节的课堂教学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90c363561252d380eb6e87.png)
能量变化关系 , 发展思维迁移 能力 ; 定量分 析某个具体 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 培养分 析 、 综合 和推 理等思维能力 。 2 3 情感 态度 与价值 观 目标 . 通过 讨论研究 生态 系 统 能量 流 动 的意 义 , 树立 “ 与 自然 ” 人 和谐 相 处 的 观 点。
动物 的选 择性采食 、 掘土挖 洞、 践踏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导 致 群落 中植 被在水 平方 向上 出现复 杂的镶嵌 性 ; 时 从
间上看 , 群落 受 时间 节律 ( 如昼 夜 节律 、 节节律 ) 季 的 影响 , 群落结构表现 出随时 间而有 明显 变化的特征 , 如
一
时 , 中对第一课 时设计如下 : 其
2 教学 目标
些玉米。以下哪种 生存策略能够让你维持更 长 的时
间以等待救援 ?A 先吃鸡 , 吃玉米 ; 、 、 再 B 先吃玉 米 , 同
2 1 知识 目标 _
了解生态 系统水平 能量流动 的概念 ;
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 , 吃鸡下 的蛋 , 最后 吃鸡。在学生 讨论后 , 教师对学生的 回答暂不予评价 , 而是故作神秘
气 的污染 ; 家用 电器产 生 的电磁 污染 、 噪声污 染 ; 房 厨 油烟 、 香烟烟雾 污染 ; 和宠物本身通过 呼吸道、 人 皮肤 、
汗腺排出的大量污染 物、 病菌 ; 对室 内空气 的污染 尘螨 等 ) 如何检测 空气 中甲醛污 染? 目前 检 测空气 中 甲 ② 醛污染有哪些方 法?除 了化 学方法检 测 以外 , 否采 能 用生物检测?在查 阅有 关资料 的基础 上 , 尝试 用 发芽
的植物种子进行检测 , 通过对几 十种植物种 子的试验 ,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037ff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7.png)
⾼中⽣物⽣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它可以与必修⼀光合作⽤、呼吸作⽤建⽴联系,其⼜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教学⽬标1.知识⽬标:①⽣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和“呼吸作⽤”的原理,对⽣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能⼒。
3、情感⽬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态农业的建设,注重⽣态学观点的培养。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依据重难点:1、⽣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分析的⾓度和⽅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数据说明⽣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课时)五、教学程序(⼀)学情分析:“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概念,⾼中已逐步建⽴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些基本概念;在⽣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呼吸作⽤”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建⽴能量在⾷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熟悉的⽣物在个体⽔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再从⽣态系统⽔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9b0785cc22bcd126ff0c7e.png)
课件展示 问题 : 假设你 像
.
草原上 的草根没有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 有 被 吃 的 没
.
; .^ 止 jL“
.^ .‘ 4L sL
‘ 1 L . . L
— . . l 址 址 L
. . 址 址
果 把视频插入 到课件 中, 就可 以直 接点击插 入到课 件 中的视频 , 使每一个环节衔接 的非常 自然 , 流畅。 这个视 频可 以直接 在 网上搜 索 。但 需 要 注意 的
能饮用 的水 以外 , 几乎没 有任何食 物。你 随身 尚存 的 食物只有一只母鸡 、5 g玉米 。你认为 以下哪种生 存 1k
策略能让你维持更 长 的时间来 等待救援 ?① 先 吃鸡 ,
再吃玉米 。 ②先吃玉米 , 同时用一 部分玉米 喂鸡 , 吃鸡
产下的蛋 , 最后 吃鸡 。 学生兴趣 昂然 , 积极 发表 自己的看 法。但 到底 绝
表看法 , 多数学 生从 自己的知识视 。 通 过调查分析加 深学生对生态 系统 能量流动 的理 解 , 成科 学 的 自然 观 , 立 “ 与 自 形 树 人 然” 和谐统一 的观点 。
3 教 学过 程
3 1 创设情景 , . 激趣 导入
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 况 , 在教 学中尝试 创 设情境激 发兴趣一呈现生态系统 图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
大多数选②。选 哪个最科学 呢?( 不急着解释 , 置悬 设
念) 认真学习本 节课 , 案 自然 就知道 。温故知新 , 答 首
先请学生把生产者 、 消费者 、 解者 、 机环境 四者 之 分 无
・
3 4・
生 物学教 学 21 年( 5 第9 00 第3 卷) 弦
“ 态 系统 的 能 量 流 动 ’ 节 的教 学 设 计 生 ’ 一
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1f5e41db49649b6648d747e2.png)
b.求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 效率计算。 ②若一食物网中,已知第一营养级能量为 M a.求最高营养级最多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短食物链,最 高传递效率计算; b.求最高营养级最少获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最 低传递效率计算。 (3)在已知高营养级求需要低营养级最值时, 若高营养级有多 种食物来源,要注意高营养级食物来源有没有具体分配,若 有就不能选最短或最长的食物链,而要按分配情况逐一计 算,然后相加。
水绵、水藻 (1)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____,流经这个生态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2)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的数目________,水藻的数
减少 减少 目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 水藻→甲壳类→海鸟 (3)海鸟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鸟
1、能量是怎样输入到第一营养级的?
2、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草
兔子
老鹰
1、小草的能量来自哪里?
2、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如何被小草 吸收?这些能量都被小草吸收了吗?
3、小草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 些去向?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 光 合 作 用 ( 固 定 )
呼吸消耗
热能
微量 5.0
293 12.5
未 分解者 固 单位(焦/厘米2 · 年) 14.6 定
未利用 327.3
能量流动的特点:
逐级递减: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呼吸 •分解者利用 122.6
96.3
生产者 464.6
7.5 •暂未利用 18.8 能量传递效率10%~20% 13.5% 20%
7.19.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7.19.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34dc7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3.png)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于我们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小论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4.深入生活,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选择一个实例,分析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撰写观察报告,不少于400字。
5.阅读一本关于生态学的科普书籍,总结书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点,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读后感。
6.拍摄一组反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照片,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生态系统的美丽与和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讨。
“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我们刚才讲到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能量传递效率会逐级递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情感态度培养: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2.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的特点。那么,能量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呢?”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39d52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
2. 让学生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能。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能量流动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向、传递和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
2. 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 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或动画,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产生兴趣。
2. 讲解能量来源:讲解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 讲解能量流动过程:介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以及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例:选取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加深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5. 讨论能量流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解答疑问: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065b2d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2.png)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从太阳辐射而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捕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一过程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教案将以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表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植物细胞中的化学键能。
光合作用的关键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三、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供给生物的生长与代谢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按照化学能的转移路径,可分为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两个阶段。
(一)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电子。
这些激发态电子随后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H+)从基质转运至叶绿体内腔,形成质子梯度。
这一质子梯度的释放又会驱使 ATP 合成酶催化 ADP 和无机磷酸生成 ATP,储存化学能。
(二)碳水化合物合成在光化学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2 为碳水化合物合成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通过碳同化作用,光合细胞可以利用二氧化碳(CO2)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C6H12O6)等。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暗反应(即光独立反应)中,称为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暗反应的关键成果是葡萄糖的合成,它所转化的化学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继续流动。
四、食物链与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流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图示。
食物链分为草链和食肉链两种类型。
(一)草链草链是以植物为食物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9a3a1b4431b90d6c85c78e.png)
这些都是本节 内容的基础 ,在 教学 中要 紧 遍性 。展示“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指 是否还符合能量金 字塔 ?指 出能量金 字塔 , 紧依托 这些知识 。 二 、 学 目标 和重 点 、 点 教 难
1 学 目标 . 教
: : 出 “ 像这样生态 系统 中能量 的输入、 传递 和 和数 量 金 字 塔 是 不 矛 盾 的 。 散失 的 过程 ,就称 为 生 态 系统 的 能量 流 ( ) 能量 流动 的原理 , 释 谚语 “ 2用 解 一
1 . 教材分析 本节 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 用上一节课 学习 的“ 食物链 和食 物网” 知识 能量 流动 的过程 和 能量 流 动 的特 点 两部 外 , : 还要学习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的知识 。
分 。本节课 以“ 生态系统 的结构 ” 为基 础 , : 直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 ・
提 出问题 :1能 量能 够逆 向流动 、 () 循
提高教学 的实效性 , 使课改 : 在一 课堂充满活力 , 更长 的时问来等待救 援 : 先吃 鸡 , A. 再吃玉 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 , 理念得到落实 。 营养 级越多 , 在能量 流动过 米 ;. B先吃玉米 , 同时用 一部分玉米 喂鸡 , 个生态 系统中 , 吃 作者 单位 : 东省佛 山市南 海 区桂城 广 : 中消耗 的能量就越多 。( ) 程 4 讨论 : 次 围 再 鸡产下 的蛋 , 最后吃鸡 。让学生讨论选择并
-
动 ” 。
J
: () 1认知 目标 : 了解 生态 系统 能量流 ① : 动的概念 。②分析生态 系统能量 流动的过 程和特 点。
・
3能量流动的过程 阅读教材 P 4 . 9, 分 析 提 问 : 1生 态 系 统 中能 量 流 动 的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示范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d77c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2.png)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用生态金字塔表征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生物量或数量等关系。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3.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金字塔。
【教学难点】尝试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呢?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为什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A,第五营养级最多可以获得多少能量?最少可以获得多少能量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上述问题,结合第1课时的知识进行解答。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0%~20%。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消耗的能量越多。
A×(20%)4 =A/625;A×(10%)4 =A/10000。
【新知讲解】一、生态金字塔【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7~58页生态金字塔的内容,认识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成面积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得到的金字塔图形,叫作能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用类似的方法表示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图形叫作生物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得到的叫作数量金字塔。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数据,指导学生构建能量金字塔的模型。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据构建能量金字塔模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资料分析。
资料1:夏季某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个体数量统计表,单位为个/hm2。
资料2:夏季两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统计表,单位为g/m-2。
【学生活动】根据数据分别建构两个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课堂教学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课堂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c1ba41cf84b9d528ea7ae6.png)
命 之美 ; 在合作讨论 中, 培养沟通 、 合作 能力 , 提高工作
效率 。
营养 级
.
口 肉食 性动 物
■ 植食 性动 物 ! 日 生产 者
13 情 感、 . 态度 和价值观
通 过孤 岛求生 的故 事 , 了
0
2 0 0
4 0 0
6 0 0
解 在食物极度 缺乏 n o何 延 长生命 ; en 通过生 态 系统 的
分、 结构的基础上 , 通过研 究揭示 生态系统 中能量 流动
的 内在客观规 律 , 理解 如何根 据客观 规律调 整生态 来 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 达到满足人类 的需求 的 目标 。
本节课 旨在培 养学生 的科 学素 养 , 比如 尝试利 用数学 3 教学过程 建模 和转换 图表 等方法揭 示事 物的本 质 , 中学习科 3 1 提 出问题 讲 述孤 岛求生 的故事 : 从 . 有一艘货船航
效与持续 中找到平衡点 , 实现人 与 自然的和谐 发展 。
1 教 学 目标
我们 怎样更好地利用能量值得我们去研究 , 引入“ 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 ” 新课 。
33 经典 实验案例 分析 .
展示林 德曼研 究美 国赛 达
伯格湖 的数据及结果 , 让学生定性分析 : ①能量 流动的
方 向 ; 能量流动 的数量特征。思考 比较数据 , 总结 ② 并
能量流动” 一节 内容 , 学生在 学 习生态 系统定义 、 让 成 据 的分析 总结 出能量流动特点。
② 教学难 点 : 系统的能量 流动具有 单 向性和 生态 逐级递减 的原 因。解决办 法 : 让学 生思考食 物链 中的
任何一个营养级能量是否全部输送 到下一营养级?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23be0a0740be1e650e9a2e.png)
3 2 温故 知新 , . 建立 能量流动 的概 念 中 教 师 出示 问
2 2 能力 通 过引导 学生 讨论 分析 生态 系统 中某个 .
多数 学生认 为 , 结果 的不 一致 主要 原 因可 能是计 数误 差造成 的。因为这 种水 蚤 的心跳 很 快 , 每分 钟有
题情境 : 在已学过 的生 物学知 识中与能量 相 关 的 概 ①
低血脂 , 等等 , 求学生读这些报道 时用批判性 的思维 要
来质疑 , 对别人 的研究工作提 出困惑 , 特别是对 于 医药 领域的研究工作 。 学生 围绕论 文 讨论 的 问题 就像 井 喷一样 冒 出来 : 这个实验是谁 做 的?是谁支持 的这 项研究 ?文 中提 到 的项 目有 多少 做过测试 ?测试是在人 身上还 是动物 身
念, 以能量流经第 二营 养级示 意 图来 探讨 能 量在 该 营 养级 能量 的输 入和流 出 的途径 , 加深 对 能量 流动 过 程
落在荒岛上 , 里除 了能饮用 的水 以外 , 那 几乎 没有任何 食物 。你 随身 尚存 的食 物只有 1只母 鸡 和 1 k 玉 米 , 5g
你会选择 怎样 的生存策 略以维 持更长的时 间来等待救
1 教 材 分 析 与 设 计 思 路
体和种群 的能量 流 动情况 , 养学生 分析 、 理 、 纳 培 推 归
人 教版高 中《 生物 》 必修 3 第五章 “ ( ) 生态 系统及
其稳定性 ” 中2课 时, 设计第一 课时完成生态 系统 中能量 流动 的过程 、 能 量流动 的特点两 部分 。这部分 内容与 细 胞 呼吸 、 光合
上?用什么动 物来做 的?符合结论 的实验成 功率百 分 比是多少 ?实验是怎样进行 的?这些 实验经 过盲试 或 双盲实 验 么 ?这 些 实 验 能 在其 他 实 验 室重 复 么 ?等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备课教学设计(苏教版)
![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备课教学设计(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ab2d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5.png)
4.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生态学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一定的认知,但在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困难。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性、关联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在分析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尚需提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生态学角度看待自然现象,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直观地呈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3.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
2.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本节课开始时,首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美景,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如何获取能量和物质的?”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接着,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7107bf51e79b8968022628.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充分利用“赛达.伯格湖中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这一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同时也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因为在指导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观点。
重难点分析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做能量流动。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8023c8d1f34693daef3ed5.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组:赵少强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荒岛求生”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问题埋下伏笔并引入课题。
首先,以草原生态系统最常见得食物链为探究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充分依托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解等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特点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能量流动特点时,先是根据教材示意图形成定性认识,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能量守恒定律。
(2)感受通过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发现生物学规律的探究乐趣。
三、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a93d0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b.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出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是什么?讲评: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97017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c.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1b6b07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e.png)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
教材首先通过讲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引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接着,教材详细阐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最后,教材探讨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如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等。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能量流动的过程较为抽象,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对于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实践意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3)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通过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7dcb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节的课堂教学
娄维义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上海 201203)
上海科技版 生命科学 高二下学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节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生态系统定义、成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揭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内在客观规律,来理解如何根据客观规律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达到满足人类的需求的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尝试利用数学建模和转换图表等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遵循科学发展观来解决人类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另外,通过教学过程可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能量延长生命等。
在教学中可将 孤岛如何求生 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能量流动。
给出赛达伯格湖的经典实验数据,定性、定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弄清能量流动的来源、能流的途径、传递特征、散失原因的内在规律等。
然后回到开始的问题,找出最佳方案并引出研究的目的。
最后合理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来解决粮食问题,在高效与持续中找到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流动途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深入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与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特点,学会处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转化图表等科学方法;在分析地球的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球之珍奇、生命之美;在合作讨论中,培养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孤岛求生的故事,了解在食物极度缺乏时如何延长生命;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的讨论,以及 地球日 的确立,激发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珍爱之情;通过分析研究能量流动,在高效利用能量的同时懂得持续发展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
2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
2.1 教学内容 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散失的原因;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2.2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解决办法:通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
研究的赛达伯格湖,给出实验结果数据,学生对实验数
据的分析总结出能量流动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解决办法:让学生思考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营养级能量是否全部输送到下一营养级?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3 教学过程
3.1 提出问题 讲述孤岛求生的故事:有一艘货船航海中不幸触礁,有几人乘救生艇飘落到孤岛上,而孤岛上寸草不生,又很少有船只经过这里,虽然淡水够用,但是带上来的食物只有一袋大米和几只鸡,然后提出问题:就目前的食物以怎样的方案食用才使得人们活得更久?学生讨论后提出不同的方案,哪个方案更好?对学生的方案不做评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3.2 引入新课 提问:人们为什么需要食物?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对食物的需要实际上是对能量的需求。
我们怎样更好地利用能量值得我们去研究,引入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
3.3 经典实验案例分析 展示林德曼研究美国赛达伯格湖的数据及结果,让学生定性分析: 能量流动的方向; 能量流动的数量特征。
思考比较数据,并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 递减。
然后让学生定量分析:能量流动在数量上的关系: 学生来构建数学模型En=q En-1; 利用Exce l 软件进行图表转化。
学生观察图形自然得出结论:能量的传递形成了能量金字塔(图1)。
图1 赛达伯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尝试数学建模和利用软件进行图表转换,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找到事物本质规律,发展科学素养。
3.4 讨论问题 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哪里?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哪些? 能流的途径(渠道)是什么? 传递给下一级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这么少(10%~15%)? 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单向递减的能量流动特点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矛盾
例谈生物学课程理念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丁志光 (江苏省沭阳县教育局教研室 223600)
2007年6月,作为首批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省区,迎来了首次新课程高考;作为新旧课程间的平稳过渡,江苏高考生物学试卷已与大家见面。
纵观今年高考各类试卷,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这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仅以2007年部分高考试题为例,谈谈高中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1 重视 三维目标 的达成,体现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理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中,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 生物课程标准 中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只有全面达成 三维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众所周知,高考命题已由 知识立意 逐步迈向 能力立意 ;由重点考查 双基 转向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近年的高考生物学试卷在重点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逐步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1.1 注重生物科技的新进展
例1(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34题)乙醇等 绿色能源 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
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该题以乙醇等 绿色能源 的开发为背景,考查了乙醇发酵、微生物培养、酶工程等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社会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投身于生物科学研究的意识。
1.2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
例2(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40题)为了实现燃料供应来源多样化,发展长期替代化石燃料的产品如燃料酒精、生物柴油、沼气等已经列入我国未来10年的发展计划。
广东省是我国甘蔗主产区之一。
甘蔗是一种高光效的C4植物,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目前已成为南方地区燃料酒精生产的重要原料 该题以我国实现燃料供应来源多样化这一能源战略为背景,综合考查考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特殊微生物的筛选及应用、酶的应用以及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等内容的掌握;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设计实验路线,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 倡导探究性学习 理念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吗?
讨论后回答,探讨,总结,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
生态系统总能量。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特征的内在因素。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能量流动特点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并不矛盾。
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讨论能量的源头时引发学生珍爱地球的情感。
3.5 解决问题 回到孤岛求生问题,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解决问题。
让学生找出孤岛求生利用食物的最佳方案。
3.6 研究意义(小结) 是不是只有故事中的人们才存在饥饿问题呢?展示地球报告三组数据和两幅饥饿图片,为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有哪些办法?学生回答:要高效利用能量,多吃素少吃荤;实行计划生育;重视科学育种,提高粮食产量;尽可能多地开垦耕地。
但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回答:环境污染,土壤肥力降低,物种灭绝等,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 高效 与 持续 常常会发生矛盾。
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明白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3.7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目前地球存在哪些问题?让学生懂得地球日建立的必要性。
地球是唯一的家园,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爱护地球。
通过学习,让学生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关注世界问题、社会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珍爱地球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