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学案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学案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的潮流
考纲要求
1、掌握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历程,理解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以及新文
化运动等资产阶级重要理论成果
2、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
论成果
单元概述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
不断加深。
值此背景下,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
投入到救国道路的探索中,这其中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无产阶级,他们在思想领域进行了长期探索,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
出了自己的主张。
这个过程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
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知识梳理
一、开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
背景: ①、 ②、 指导思想:“
”
代表——地主阶级抵抗派:
主要内容:翻译西方书籍、编撰专著,着重介绍西方
影响: 局限: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
背景:19世纪中期,清政府面临
指导思想:“ ”
目的:学习西方 ,维护 的统治
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 、 、 等
实践:洋务运动
影响:①、积极
②、消极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80年代)
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 的产生
代表: 、 等。
主张:①、经济:发展 ,与外国进行 。
②、政治:主张革新,实行 制度。
③、文化: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 ,没有付诸
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背景:①、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空前严重
②、19世纪末, 初步发展,
登上政治舞台
代表:①、康有为:撰写《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撰写《 》,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发表《 》,宣传 、设议
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 复:反对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特点:将西方 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 思想相结
合
实践:发起
性质:资产阶级 运动
目的:建立 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 。
败因: 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性)
教训:资产阶级 道路在
的中国行不通
影响:起到了 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
四、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
背景:①、在民族危机空前的背景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救亡
图存的探索相继失败
②、20世纪初, 进一步发展,
阶级壮大
③、民主 思想的传播及民主 的建立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内容: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意义:①、表达了
②、反映了
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重要 指导
局限:没有明确 ,没有彻底 实践:①、发动 ,建立 ,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
②、颁布《 》,发对封建专制制度,维
护民主共和
发展: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发展
民族主
义
民权主
义
民生主
义
影响
结果:由于 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
合绞杀下而失败
教训:在 的中国,资产阶级
的道路行不通
五、新文化运动(1915-1919)——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①、经济基础——“ ”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
②、阶级基础—— 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行
③、思想基础——西方 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 的黑暗专制统治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
逆流
标志:1905年 在上海创办《 》
代表: 、 、 、 、 指导思想:前期—— 与
后期——
内容:
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①、提倡 ,反对
②、提倡 ,反对
③、提倡 ,反对
后期:宣传 影响:①、动摇了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 的
潮流
②、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受了 的洗礼,推动了
中国近代文化的全面转型
③、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①、脱离了广大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 和绝对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背景:①、 的发展, 阶级的壮大,
运动的兴起
②、资产阶级 革命道路探索相继失败,中国革命需要
先进思想的指导
③、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思想基
础
④、俄国 的影响, 运动的促进
过程:1918年,李大钊发表《 》、《 》讴歌十月革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影响:①、为 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
课堂探究
1、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异同。
2、归纳整理近代为挽救民族危亡,各阶级、阶层探索的思想主张。
课堂练习
1、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这实际上是指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进程
2、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3、“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4、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
5、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6、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7、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8、“……这新世纪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
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这里的“潮流”是指( )
A、革命潮流
B、民主潮流
C、社会主义潮流
D、思想解放潮流
9、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咸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 李鸿章:《筹议海防摺》
材料二: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於邻邦,文物冠裳,被轻於异族。
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於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有哪些?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什么主张?(10分)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