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椴播种育苗关键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又称阿穆尔椴、籽椴、小叶椴、椴树,为椴树科(Tiliaceae )椴树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30m ,胸径可达1m 。
紫椴为中国原产树种,国内分布于东
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乡土树种重视程度的提高,紫椴的价值也在我国北方适生区备受青睐。
紫椴除了具有木材利用价值、食用(蜜源树种)价值和药用价值外,还以其“春秋色叶、苞片奇特、长势良好、分枝点高、树干通直”等优良特性被引入到“城市森林”建设中。
本文总结了紫椴播种育苗关键技术,以期为紫椴的利用提供参考。
1苗圃地选择
紫椴播种育苗圃应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或缓坡、排灌畅通、靠近水源和电源的地方。
要求土壤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土层厚度50cm 以上,地下水位1m 以下,土壤含盐量1%以下,pH 值6.5~7.0;棕壤土或棕壤性土,土壤质地为壤土或粉砂壤土。
苗圃地的区划设计按GB/T 6001规定执行。
2整地施肥与做床
2.1整地
整地可在春季和秋季进行。
首先清除地被物如树根和石块,翻耙深度为30cm 左右,弄碎土坷垃并整平。
2.2施肥
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适量追肥。
底肥以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为主,追肥以化肥为主[1]。
施农家肥30~60t/hm 2、磷酸二铵0.3t/hm 2。
连茬苗圃在翻地前把农家肥和防治地下害虫
农药(地虫光、甲拌磷)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新垦苗圃无需撒药。
做好苗床后,在苗床上均匀撒施磷酸二铵作底肥。
2.3建床
因土壤墒情而浇水,土壤墒情不好时,做床前5d 左右,要浇足底水[2]。
待土壤不粘结时,山地沿等高线建床,平地按东西向建床。
苗床高15~18cm 、宽100~120cm ,步道宽35~40cm 。
3种子采集与处理3.1种子采集
选择结果期母树、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树冠和树干圆满度较好、生长量较高的优树采种。
3.2种子处理
3.2.1种子消毒。
采集的种子经去杂风选后,用0.5%高锰酸
钾溶液浸种2h ,滤去药液后,用清水洗至无色并淋去水分。
3.2.2层积处理。
层积处理的时间应选择在土壤上冻之前,选择地势不积水、背风朝阴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种子层积地点。
层积坑规格根据种子处理数量不同而确定,长度和宽视层积种子数量而异,深度为1.2~1.5m 。
用湿河沙按沙与种子体积比为3∶1进行混合。
分成小包装排列堆积到层积坑内,在层积坑内按1m 长间距,放置秫秸把通气,堆积至离坑口30cm 时,用湿河沙培至与坑口相齐,最后用表土把坑面堆成土包。
3.2.3催芽处理。
对没有裂嘴露白的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催芽在25~28℃下进行,经3~5d 种子达到40%左右裂嘴露白为止[3]。
4播种
4.1土壤消毒处理
撒布五氯硝基苯37kg/hm 2或喷布3%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床面土壤消毒。
4.2播种4月下旬或5月初,当25cm 土层温度达到6~8℃时进行播种。
要控制最佳的密度,以减少因播种过密而增加间苗工作量,提高1级苗株率。
一般地块播种量为225kg/hm 2左右。
根据相关公式计算理论播种量[1]。
先按播床面积计算每床所需的种子,把待播的种子按重量分成相等的份数播种,以更好地控制播种量。
将床面耧平,把种子均匀地撒播到床面上,用磙子镇压1次,然后覆当年锯末与鲜细河沙混合物(体积比为3∶1)2cm 厚,再用磙子镇压1次,最后浇透水1次。
5田间管理5.1水分管理
播种后要及时掌握土壤墒情,始终保持土壤湿润,发现床面土壤水分不足时及时浇水,按照立地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做好水分管理。
苗木后期要控制浇水量,以促进苗木木质化,防止因浇水过量而引起徒长[4]。
5.2除草与间苗
除草要做到除早、除了,尽可能不使用除草剂。
当苗木长到1~2cm 高时进行第1次间苗,留苗70株/m 2;当苗木长到2.5~3.0cm 时进行第2次间苗,留苗60株/m 2,即平均保留60万株/hm 2。
(下转第177页)
摘要紫椴为我国原产树种,具有春秋色叶、苞片奇特、长势良好、分枝点高、树干通直等优良特性。
本文总结了紫椴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包括苗圃地选择、整地施肥与做床、种子采集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苗木越冬管理与起苗分级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这一优良乡土树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紫椴;播种育苗;乡土树种中图分类号S792.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10-0175-01
紫椴播种育苗关键技术
秦琳
(辽宁省林木种苗管理总站,辽宁沈阳110036)
收稿日期2018-01-08
林业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0期175
(上接第175页)
5.3追肥
定苗2~3d后追施1次尿素225kg/hm2,并及时浇水防止烧苗。
7月上旬苗木生长进入速生期,追施尿素450kg/hm2。
5.4病虫害防治
5.4.1病害防治。
对紫椴苗立枯病、白粉病和落叶病,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喷1次,连喷2~3次。
5.4.2虫害防治。
对食叶害虫、蚜虫、红蜘蛛等喷布氧化乐果1000~1200倍液防治,对金龟子和舞毒蛾等喷布溴氰菊酯1500~2000倍液防治。
6苗木越冬管理和起苗分级
为降低苗木越冬死亡率,在土壤上冻前当年生苗木灌
,。
起苗在苗木停止生长的休眠期进行,根据需要可分为春季起苗和秋季起苗。
起苗原则是不伤根系、不伤苗木树干,边起苗边进行苗木质量分级[5]。
为防止苗木根系被风抽干,应及时进行假植。
7参考文献
[1]谭桂清.紫椴播种育苗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6(2):119.
[2]魏桂兰,王萍,崔运明,等.紫椴育苗种子处理技术[J].绿色科技,2012 (11):19.
[3]杨旭,唐宝忠,宋殿臣,等.紫椴播种育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 (8):23-24.
[4]纪玉山,孙镜明,王红.紫椴播种苗化学控制育苗技术研究[J].吉林林
业科技,2005(4):11-17.
[5]卢学义.北方林木育苗技术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94-99.
1.4.2容器苗造林。
沿海瘠薄荒山、风沙地宜采用容器苗造林,容器苗质量和容器苗栽植按行业和国家相关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1.4.3播种造林。
在土层浅薄、坡度陡峭、岩石裸露的宜林地可采用播种造林。
种子质量应达到合格种子标准。
播种前种子处理按国家相关标准中的规定执行。
在风沙干旱地区造林可采用地膜覆盖及利用高分子吸水剂等措施。
1.4.4封山(滩)育林。
造林后随即采取封育措施,依靠自然力恢复植被系统。
1.5树种混交
根据立地条件和防护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混交类型。
也可保留天然更新树种与人工造林树种相结合,形成混交林。
实行行间混交、株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不规则混交等混交方法,也可实行人工林和天然林镶嵌混交。
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应提高混交林比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提高乔灌木或乔灌草混交林的比重。
2消浪林带(柽柳林)
2.1整地
具体整地方法参照前面泥质海岸整地。
2.2栽植技术
一是植苗造林。
在秋季或春季栽植截干苗,栽后踏实、保墒。
雨季如遇积水要及时排涝。
二是插条造林。
如果土壤湿润,可以采取扦插的方式造林。
选取一年生健壮萌条,径粗约1cm,将其截成长30cm的插穗插入穴中,按“品”字形或正方形插条3~4根,株距为30cm左右。
三是播种造林。
在春季或夏季均可,大雨过后1~2d内播种更佳。
播种量为7.0~ 8.0kg/hm2(带果壳)。
出苗前如遇大雨冲埋,应进行补播[5]。
2.3造林密度
植苗造林和插条造林的密度分别为1万~2万、2万~ 3万丛/hm2。
2.4配置方式
可采用篱式、丛状、团块状或行状等配置形式。
3农田林网
沿海受风沙危害的农田、牧场、果园、苗圃等皆应营造防护林网。
3.1林带结构
在风害较轻的地区,一般营造由乔木树种构成的通风结构窄林带。
在风沙较严重地区,一般营造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带幅相对较窄的疏透结构林带。
果园的防护林或严重风沙区的阻沙林带一般采用由乔、灌木树种组成的带幅较宽、行数较多、密度较大的紧密结构林带。
3.2林带方向
主林带的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或在30°偏角以内。
3.3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
根据害风状况、土壤条件及沟渠路的设置情况确定林带间距。
一般主林带间距为200~300m,副林带间距为350~
400m。
林带网格面积一般为7~12hm2,严重风沙危害区控制在7hm2以下或在林网内实行农林间作。
4村镇绿化
街道绿化实行落叶树与常绿树、阔叶树与针叶树相搭配,乔、灌、草立体配置,最好与建设公共绿地、街心景点及乡镇公园相结合。
居民宅旁绿化以低矮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可采用点、片、带的多种配置方式。
企事业单位绿化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车间四周、院内道路两侧配置具有观赏价值、抗污染能力强的乔木、花灌木、草坪等,呈现较丰富的空间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
在村庄周围要营建环村防护林带[6-7]。
5湿地恢复与保护
湿地包括滩涂湿地和河口湿地。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污染治理、栖息地和生境改善及管护设施、水利设施、防火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建设等,要求按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6参考文献
[1]韩逸悠.河北省沿海地区防护林构建模式的研究设计[D].保定:河北
农业大学,2012.
[2]朱丽.华北土石山区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D].呼和浩特:内蒙古
农业大学,2010.
[3]敖倩.近自然园林法在滨海大道植物景观营建中的应用[D].福州:福
建农林大学,2009.
[4]许景伟,王卫东,王月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综述[J].防护
林科技,2008(5):69-72.
[5]张忠东.山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
学,2007.
[6]韩友志,范俊岗,潘文利,等.辽宁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经营现状
及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0(5):36-39.
[7]许景伟.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要点[EB/OL].[2018-02-06]./p-626597094.html.
张文辉:辽宁沿海防护林营造关键技术
177。